..续本文上一页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力书,仍能勉强支持。后眼疾竟得痊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便由此而始。
印祖修净土,久而弥笃。二十六岁时,到红螺山资福寺净土道场入堂念佛。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妙契佛心,净业大进。三十三岁时,应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请,护藏经南下,住法雨寺藏经楼闲寮近二十载,励志精修,深入经藏。间或受寺众坚请,乃为讲净土经典,讲毕,旋即闭关。斋房书“念佛待死”以自勉,学行倍进。印祖出家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长期昼夜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早证念佛三昧(1919年,印祖答高鹤年居士信云:“去岁妄企亲证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仍是全体业力……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如此境界或乃悟道之语。印祖何时契证念佛三昧,时人多有异说,然印祖实证念佛三昧,当是不争之实情)。晚年大弘法化之余,于苏州报国寺方便闭关。1937年,于苏州灵岩山闭死关念佛。关中答一日本人的“近来动静”问题时,答云:“自到灵岩,任何名胜,均不往游,以志期往生,不以名胜介意故。”足证印祖一生行化,以身弘法,但念无常,深心求生净土。
(2)中兴净宗,印送经书
印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机缘成熟,龙天推出。1912年,大师五十二岁,高鹤年居士绐大师文稿数篇,刊入上海《 佛学丛报 》,署名常惭。人虽不知为谁,而文字般若已足引发读者善根。徐蔚如、周孟由诸居士见之,叹誉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正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于是一再搜集印祖文稿,刊为《 印光法师文钞 》,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及佛学界内部广为印制流通,印祖德名由此而腾誉海内外。
当初徐蔚如持书奉母,躬诣普陀,竭诚礼觐,恳求摄受,皈依座下。印祖犹坚持不许,指徐蔚如母子皈依谛闲法师。1919年,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恳求,必请收为弟子。印祖观察时机,理难再却,遂为各赐法名,此为印祖许人皈依之始。而《 文钞 》实为印祖弘法之缘起。由读《 文钞 》而倾慕大师道德,渴望列于门墙的善男信女,日益增多。或航海梯山而请求摄受,或鸿来雁往而乞赐法名,二十余年,皈依印祖座下者,不计其数。即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的士女,不胜枚举。
凡乘愿再来的大菩萨,有应运与应劫之不同。值太平时代,是应运而生,乱世是应劫而生。净宗祖师中,慧远大师与印光大师是应劫而生。印祖降生于清咸丰十一年,正值英法驻军攻破北京。尔后,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等等,在此华夏板荡,国人忧苦涂炭之际,大师高擎世法行善、出世法念佛求生净土的法炬,抚慰国人破碎的心灵,力敦信众明因慎果,急难苦厄时至诚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潜消厄难于未萌,以佛法挽狂澜于既倒,减轻民众的苦难,其难以言称的无形至德,较之于可见可闻的功德,亦难以比量。
印祖除了以文字般若与讲经说法的形, 式弘扬念佛法门外,还建立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亲自立定规约章程,诚为末法丛林之表范。印祖还将自己的香俸捐出(加之劝募),广印经书流通,创办弘化社。二十余年,所印各种佛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在百万余帧,法化之弘,滂溥中外。
(3)俭以自奉,淡泊平常
印祖一生刻苦俭朴,注重惜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非却而不受,即转送他人。如果是普通物品,便令交库房,与大家共享,决不自用。洒扫洗涤,事事躬自操作。受请外出讲开示,虽为准备轿舆,亦不肯坐,以为折福故。
印祖自奉节俭,待人却甚为慈厚。凡善男信女供养的香敬,悉皆代人广种福田,用于流通经籍,救济饥贫。凡闻何方被灾告急,必尽力提倡捐助。悲愍苦难众生,无以复加。
印祖一生淡泊名利,平实无奇,与人出入往来,不谈玄言妙语与神通异奇,皆是平常话多,名闻利养不介于怀。兹列数例:其一,1922年,印祖六十二岁时,正当其任的徐总统题赐“悟彻圆明”匾额一方,赍送普陀山,香花供养,盛极一时。印祖淡然处之,有恭贺者,印祖答以虚空楼阁,自无实德,惭愧不已,荣从何来等语。日后更无一语谈及赐匾事。其二,印祖临往生前,致德森法师信札云:“光无实德,若颂扬光,即是敛大粪向光头上堆。祈与一切有缘者说之。”其三,上海女高中生杨信芳梦中经观音菩萨点示:印光和尚是大势至化身,即赴苏州拜谒印祖,告以梦景。印祖斥曰:“莫瞎说,莫瞎说!以凡滥圣,招人毁谤。此梦更不许汝对人说,否则非我弟子。”上述三例只是印祖一生淡泊平常无数事例之少分,于中可证知印祖之德操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一代祖师的风范,于平淡中显出光彩。
(4)预知时至,安详往生
1940年冬,印祖略示微疾,促令办理妙真法师升座仪式,预知时至,多诸迹证。初三日晚,对大众开示:“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初四日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印祖坐床边呼水洗手毕,起立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即坐椅上,端身正坐,口唇微动念佛。三时许,妙真和尚至。印祖吩咐:“汝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自后即不复语,只唇动念佛而已,延近五时,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次年二月十五日,印祖示寂一百日,举行荼毗典礼,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精圆莹澈;顶骨裂成五瓣,如同莲花;三十二颗牙齿全然不坏;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等,共一千余粒。四众弟子奉灵骨塔于灵岩山石鼓之东南。
印祖一生精修净业,最后一著,既现生西瑞相以垂范,复留舍利以彰法身不坏之相。足证印祖悲度众生,弘愿无尽。印祖著有《 印光法师文钞 》(正、续、三编)、《 印光法师嘉言录 》(李圆净居士辑)、《 丙子息灾法会法语 》等流通于世。
2.思想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上承古佛、祖师之血脉,下契近代众生之根机,言言归宗,字字见谛,诚为一大光明藏所流现的诚谛法语,允为当代众生亟须研讨服膺之宝藏。印祖淹贯各宗,世出世间知识学问渊深,念佛修持早臻三昧,故其文字摄受力极强。印祖净土思想宏富,兹撷其要者,略示五点:
(1)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出离生死的唯一要道
细读《 文钞 》,随时可以感受到印祖为度我等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之苦切婆心。从佛法与众生根机的对应角度,印祖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抉择。印祖云: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当机则妙。在昔之世,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净土法门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净土法门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全仗佛力。普被三根,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咸可往生。是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净土法门诚乃如来普度众生之要道,众生即生出苦之妙法。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为根本。
印祖仰承永明大师禅净四料简的旨意,在现代详为发挥。印祖切实觑破禅宗不适现代,难了生死之弊,详陈禅宗在当代的弊端。印祖云: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
一则无善知识提持抉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以古人机语,执为实法,致使后辈徒效其轻佛陵祖,拨果排因而已。故知今人于宗教两门,开眼尚难,何况实证
其有慈悲愿深、生死心切者,宜随远公、智者、永明、莲池,专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一门。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此斩钉截铁之苦切语,实乃慈悲之极的诚谛语。
印祖扬净排禅,并非门庭之见,实乃悲度末法众生之婆心。大师于宗门消息亦甚熟稔,专弘净宗,亦是密护禅宗。诚能一心持念弥陀,念念相应,念到极处,无佛可念,即是曹溪风月。印祖有言曰: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功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而禅宗靠自力、净宗仰佛力出离生死之效用,则有天壤之别。
有鉴于净宗简易当机之法益,故印祖不愿充善知识,支持禅宗门庭,而以平实家风,广宣净土。印祖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学欧美者,而印祖决不与彼等高谈佛法之哲理,禅宗之玄妙,唯一一劝其专心念佛。彼弟子辈闻印祖言,亦皆一一信受奉行,决不敢轻视念佛法门而妄生疑议,于中足见印祖自行化他之盛德。
(2)儒佛二教并弘,世出世间法并彰
印祖生逢乱世,非孝非礼之说,甚嚣尘上。为挽回劫运,印祖依据儒家教育,光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父慈子孝、夫妇相敬之人伦,俾令民德归于淳厚。在此基础上,大倡净土,宏兴佛法,令众生明本…
《净土宗教程 第二编 中国净土宗 祖师的思想述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