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具之佛性,生极乐之莲邦。
印祖常云: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
印祖在一代行化中,善巧方便地运用儒学,亦是古印度净宗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之需要。中国净业行人自小受儒家浸润,孔子学说类似佛教中的人天乘,依据儒佛共同点而加以阐释发挥,亦是净土弘扬当机化的必要。印祖虽然多于儒佛共同处加以指赞,然对于儒佛界限,未尝颟顸。印祖答复一居士云:“儒佛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
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以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法,儒佛了无二致。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可不哀哉!”可见印祖融通儒学,自有其特别之睿识。
有鉴于此,印祖在世间法的教化中,侧重于儒教的发挥;出世间法的弘扬中,偏赞净土法门。印祖的这个弘法特点,体现在他一生每常拈示的八句话中。以儒学为基础的四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以净土理念为核心的四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殁登极乐之邦。这八句话充分体现出印祖儒佛二教并弘,世出世间法齐彰的弘法特点。这种弘法特点是净宗在近代的本土化与当机化。对症下药,法尔自然。
(3)提倡因果,潜挽劫运
印祖生逢兵连祸结,外忧内困之际,而水旱天灾,亦交迫迭至。印祖悲心凄恻,广倡因果报应之说,尝语人云: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虽佛菩萨圣贤俱出于世,亦末如之何矣。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如是则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仁义之道德。
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世法亦然。《 周易 》、《 尚书 》发明因果之义,极其真切。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果报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同时,因果(命运)亦可由心转变。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净土,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袁了凡一生兢惕修业,改变定业,重铸命运,即充分体现出人对命运的主动性,所谓人定胜天,前因不足恃,以现因善力而消弥前因。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真实不虚。
印祖痛诫世人,畏于恶果,则预弥恶因;勤修善因,而共得善报。并勉励众人凡所修善,莫求后世福报,唯以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苦海,方为究竟。印祖生前流通《 安士全书 》、《 了凡四训 》数百万册,足见印祖力倡因果之悲心。
(4)诚敬惭愧,以苦为师
我国近代以来,欧风东渐,礼教陵夷,社会人士莫不以身心活泼为现代意识,遂致身口意三业,放荡恣肆,漫无忌惮,丝毫不知庄敬日强,不诚无物之义。故印祖针砭时弊,力倡竭诚尽敬,惭愧自牧,以培净业行人之福基。
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诚者专心一志,敬者心不浮乱。竭诚尽敬,则定力日强,妄念日消,净业日长。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印祖与吴璧华书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竭诚恭敬念佛,当知此人非娑婆之久客,已是极乐之嘉宾。
诚敬与惭愧具相互支持之效用。能自惭愧,生忏悔心,忏悔心生,诚敬随之。苟能日日惭愧,时时忏悔,则诚敬之心,沛然莫御,活泼现前,而真信切愿与勤行,必有不期而自集之势。以惭愧心,破无明欲;以智慧光,求回头路。惭愧一味,具救劫救世之宏愿,寓旋乾转坤之玄机。是诚世出世间,契机契理,治标治本之无上圣药,妙用无穷,法力无边。印祖对症投药,一生以身作则,自称常惭愧僧,悲心无极,允为末法众生之良谟。
印祖净土思想亦多具欣厌心,愿离娑婆,如囚徒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过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全身心皈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生于浊世,居尘学道,应以般若慧照,长时生此厌离之心,庶长时长其欣乐之志,即病为药,即塞成通。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又佛令弟子,最初即修不净观,观之久久,即可断惑证真,成阿罗汉,则不净又为清净之本。北俱卢洲之人,了无有苦,故不能入道。南阎浮提苦事甚多,故入佛道以了生死者,莫能穷数。使世间绝无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则人各醉生梦死于逸乐中,谁肯发出世心,以求出离生死险路呢
!
5)家庭教育,治平之本
印祖以菩萨心肠,关注社会道德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一班无知之民,被外界邪说之所蛊惑,竞倡废经废伦,直欲使举世之人,与禽兽了无有异而后已。其祸之烈,可谓极矣。推其原故,皆由家庭失教并不知因果报应之所致也。使其人自受生以来,日受贤父贤母之善教,并知祸福吉凶,自为影响,不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天下治乱之本,在于匹夫匹妇之能尽伦尽分与否。故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家庭之教,母教最要,以人之性情,资于母者独多。居胎间禀其气,幼时则习其仪。其母果贤,所生儿女,断不至不肖。譬如镕金铸器,视其模子,即可知其器之良否,岂待出模方始知之哉!国家人才,皆在家庭。倘人各注重家庭教育,则不数十年,贤人蔚起。人心既转,天心自顺。时和年丰,民康物阜,唐虞大同之气,庶可见于今日。是故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家庭教育。
印祖的净土思想博大宏富,上面仅从五点略示之,从中亦可窥知印祖教化的平实家风,精粹扼要,对症投药,不尚玄虚。虽博通三藏及世间学术,而由博返约,一以念佛为归,对近代净宗的中兴,厥功甚伟。印祖的皈依弟子周孟由评赞印祖云:“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蕅益大师——注),步武资福(彻悟大师——注),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表明印祖集往昔祖师德业于一身,出兴于斯世,大弘法化,给劫难中的众生高擎永不熄灭的法炬。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其《 文钞 》法语、人格风范仍具深刻的教化摄受力。弘一上人曾赞周孟由居士之语为“诚不刊之定论也”。弘一上人,一瓣心香,供养印祖,三度陈情,乞为弟子,亦属慧眼独具。吾辈末法凡夫众生,应服膺印祖教诲,念佛求生净土,庶不负祖师乘愿再来之悲心。
以上略述净宗十三祖的生平与思想,意在为现代净业行人提供效法的楷模,步武祖师芳踪,成就往生大事。
第六章 净宗祖师思想的现代价值
净宗十三祖的净土思想,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点缀在我国净土宗发展史上,构成中国佛教乃至东方佛教的一大景观。各位祖师的思想由于时代背景与修学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点,然其立论恭谨,秉承净宗经典,故其阐释的净土根本理念又大致相同。净宗祖师的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体现了多样化统一的格局。当代净业学人重温祖师净土思想,不仅能获得深刻的理论启迪,同时亦具明显的现实意义,略标有四:
一、净宗祖师张扬的三世善恶因果原理,既可策进净业学人的修持,又能有效地改善世道人心。
近代以来,由于向外张扬的科技与市场的迅猛发展,一股否定因果的道德虚无主义思潮亦甚嚣尘上。尼采“上帝死了”的呐喊,正是指称上帝为科技逻辑所肢解的厄运。当上帝的超越性不复存在时,世俗价值的多元化、道德标准的模糊、行为的失范等亦势所难免。陀斯妥也夫斯基针对这一根本问题,借助小说主人公的口发问:“如果神不存在的话,那么做什么都可以了,一切都可被允许。”这句话将现代人类的内在困境深刻地点示出来。现代中国年青人常说的“谁怕谁呀”,同是敬畏全无的表白。
我国近现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否定三世因果,不信地狱、净土存在的观点颇具市场。既然善恶不一定有报,死后不复受刑,为何不用尽心机与手段,争名夺利,痛快享乐今世呢
于是贪瞋痴三毒恶念滔滔,行为肆无忌惮,致令有着悠久文明的…
《净土宗教程 第二编 中国净土宗 祖师的思想述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