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求生的好時機。大師言傳身教,自行化他,不愧一代祖師的風範。憨山大師曾盛贊大師雲:惟蓮池大師的才具,足以經邦濟世;悟性,足以傳承心印;教理,足以契合根機;戒律,足以護持正法;操守,足以警勵世人;規約,足以療救時弊。又贊雲:“觀師之行事,潛神密用,安忍精進之力,豈非地湧(《 法華經 》所示——注)之一乎?抑自淨土而來乎?不然,從凡夫地,求自利尚不足,安能廣行利他,護持正法,始終無缺者乎?”意謂若不是法身大士來開朗末世重重昏暗,何能做到廣度衆生之佛事呢
大師之本迹隱顯,吾輩凡夫不得而知,諸多記載透顯大師乃菩薩應化之消息。然就大師示現的德學風範,堪稱淨宗第八祖的稱號。
九、蕅益大師生平與思想
1.生平
蕅益大師(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自雲: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俗姓鍾,江蘇吳縣人。父親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親金氏夢觀音菩薩抱兒授之而生大師。大師七歲即茹素,十二歲讀儒書,以傳千古聖學爲己任,誓滅佛老二教,開葷酒,作《 辟佛論 》數十篇。十七歲時閱讀蓮池大師的《 自知錄序 》與《 竹窗隨筆 》,幡然認識到以前的錯謬,將所著的《 辟佛論 》付之一炬。二十歲,注解《 論語 》,至“天下歸仁”一句時,不能下筆,廢寢忘餐叁晝夜,大悟孔顔心法。其年冬,父親亡故,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 》,發出世心,每日持誦佛名,盡焚文稿二千余篇。二十叁歲時,聽一法師講《 首楞嚴經 》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覺”,心生疑團:“爲何有這樣的大覺,竟如此推崇空界
”悶絕無措,自感昏沈散亂頗重,功夫不能相續,遂于佛像前發四十八願,決意出家,體究大事。
二十四歲時,夢中禮拜憨山大師,懇請上乘佛法。時憨山大師在曹溪,不能往從,乃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出家,命名智旭。
同年,入徑山坐禅參究。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極處,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而了知這個身體,從無始劫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只是堅固妄想所現的影子,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確不是從父母生的。這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無不通達。久之,則胸次空空,不複留一字注腳。越一年,大師仰崇蓮池大師而作私淑弟子,于蓮池大師像前自誓受比丘菩薩戒。爾後遍閱律藏。在叁次閱律藏基礎上,撰《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爲明清以來最精湛的律學著述。
二十八歲時,母親病笃,痛切肺肝,喪葬盡禮,誓住深山,掩關修道。關中大病,乃以參禅功夫,求生西方淨土。爾後,多次結壇閉關念佛(或持往生咒),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師身體力行,廣學專弘,扭轉當時輕視淨土之勢,蓮風一時大振。
五十七歲時,大師示疾,遺命身體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陸禽魚,以結往生西方之緣。跏趺而坐,面西念佛,舉手而逝。
圓寂叁年後,門人如法荼毗。啓龛,見大師趺坐巍然,發長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後,牙齒俱不壞,與鸠摩羅什大師的舌相不壞,同一征信。門徒們不忍遵從遺命,便奉靈骨,建塔于靈峰。
蕅益大師著述宏富,凡四十余種。淨宗著述主要有《 彌陀要解 》、《 靈峰宗論 》以及大師親選的《 淨土十要 》等,都是淨業行人修學的經典之作。
2.思想
蕅益大師的佛學思想淹貫宏富,茲僅以大師的淨土思想,略標爲叁:
(1)念佛即圓頓心宗
大師倡禅教律叁學一源之說,叁學之結穴歸根則在念佛一門。念佛叁昧名寶王叁昧,叁昧中王,凡偏圓權實之種種叁昧,無不從此叁昧中流出,亦無不還歸此叁昧門。淨宗念佛法門圓頓之要旨,體現出廣度利鈍衆生的善巧方便。
當時有卓左車居士以崇禅抑淨之心,投書問難于大師:“如何是念佛門中通身入理向上一路,直踏毗盧頂上行作略?如何是學人初下手時便離四句、絕百非念佛?如何是念佛人最後極則淆訛處腦後一錘?從來宗門語句,壁立萬仞,一涉淨土,定屬廉纖。冀和尚將向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等語,撇向一邊,親見如來境界,快說一番,震動大千世界。”大師答言:“向上一著,非淨非禅,即禅即淨,才言參究,已是曲爲下根。果大丈夫,自應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設一念與佛有隔,不名念佛叁昧;若念念與佛無間,何勞更問阿誰
……淨土極則事,無念外之佛爲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時,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但生西方極樂一佛國土,即生十方諸佛淨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現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舍西方淨土,別言唯心淨土,此是淆訛公案。經雲:“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此是腦後一錘。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誰敢收作權乘?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誰謂定屬廉纖?但能深信此門,依信立願,依願起行,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遍坐十方微塵國土,轉大*輪,照古照今,非爲分外,何止震動大千世界而已。”答語明快犀利。
大師回答弟子恭請心要之問,答雲:心要莫若念佛。念佛心即是佛。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則諸佛出廣長舌相以證之。若人專念阿彌陀,號曰無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金口誠信,可不信哉!
大師從一即一切的圓頓理念出發,判言念佛法門乃總持一切的妙法。《 示念佛法門 》雲:“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叁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叁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這段文句與蓮池大師的“一句阿彌陀佛,赅羅八教,圓攝五宗”之說,同一韻致。
(2)淹貫諸宗,會歸淨土
大師注重行解相資,一生精進修行之余,前後閱律藏叁遍,大乘經兩遍,小乘經及大小論、兩土撰述各一遍,撰《 閱藏知津 》、《 法海觀瀾 》二書,用作後世衆生涉獵佛典之指南。其《 大病中啓建淨社願文 》雲:“敬就靈峰藏堂,邀同志法侶……和合一心,結社叁載。每日叁時課誦,稱禮洪名;二時止靜,研窮大藏。教觀雙修,戒乘俱急,願與法界衆生,決定同生極樂。”由上可證知大師淹貫諸宗,會歸淨土之特色。
大師以此自行,亦以此化他。開示學人:圓頓行人,通達萬法,圓悟一心;自行則無惑不破,化他則無機不接。欲遍通一切法門,雖叁藏十二部,言言互攝互融,然必得其要緒,方能勢如破竹。應以《 華嚴經 》、《 法華經 》、《 首楞嚴經 》、唯識宗爲司南。而要通達這些經典,又須藉天臺智者大師、華嚴賢首大師、法相窺基大師的诠釋爲准繩,融彙貫通,並會歸于淨土。以此開解,即以此成行,教觀齊彰,禅淨一致,卓絕千古。大師這一思想,遙接慈愍叁藏、永明大師之遺響,善巧導引他宗行人皈投淨土,同時亦強固專修淨業者的信心。
(3)嚴持戒律,專志求生
大師目睹當時律學多訛,禅徒空腹高心,不重視戒律,遂以弘律自任。撰述《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 梵網合注 》等。作《 五戒歌 》雲:“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閑看。浮囊度海須勤護,一念差池全體殘。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叁皈五戒果精明,觀音勢至爲師友。”
大師對戒律的持犯開遮有甚精深的理解,並身體力行,嚴于解剖自己。每自謂躬行多玷,不敢爲人作師範。曾于安居日,燃頂香六炷,設阄佛前,問堪作和尚否
乃至當退居菩薩沙彌優婆塞否
得菩薩沙彌阄,遂終身不爲人授戒。
據大師弟子成時記載:成時法師始晤大師(五十歲時),大師一日對成時說:“吾昔年念念思複比丘戒法,迩年念念求西方耳。”成時法師聽了大駭,謂何不努力恢複佛世芳規耶
久之,始知大師在家發大菩提願,出家一意宗乘,徑山大悟後,徹見近世禅者之病,在絕無正知見,非在多知見;在不尊重波羅提木叉,非在著戒相。故抹倒禅之一字,努力以戒律教觀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興。後決不可得,遂一意西馳。冀乘本願輪,仗諸佛力,再來此土興隆佛法。至于隨時著述,竭力講演,皆聊與有緣衆生下圓頓種,非法界衆生一時成佛,直下相應,太平無事之初志矣。
由此思路一轉,大師晚年可謂專修專弘淨業了。《 自像贊 》中,大師自況:“不參禅,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由他譏,任他笑,念不沈兮亦不掉。晝夜稱名誓弗忘,專待慈尊光裏召。懸知蓮萼已標名,請君同上慈悲 。”念佛矢志淨土的目標確定,亦假之以忏悔自訟,洗濯心垢,藉此慚愧種子,方堪送想樂邦。大師以身說法,感人至深。五十六歲時示疾,曾寄錢牧齋書雲:“今夏兩番大病垂死,季秋閱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晝夜不能坐臥,不能飲食,不可療治,無術分解,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求生淨土而已。具縛凡夫損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
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誰知此實語也。”大師示疾,抛卻己分,專仰佛力濟…
《淨土宗教程 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 祖師的思想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