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亦已協契皇極,在宥生民矣。是故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阙奉王之恭而不失其敬。”遠公于此推重出家的志向,贊歎修道的功德,無非欲令世人具敬僧之心,亦令僧人自尊自強。由此,遠公嚴正聲稱:“袈裟非朝宗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沙門塵外之人,不應致敬王者。”可謂擲地有聲,凜然剛骨,力爭僧格的尊嚴與獨立。迫使篡位的桓玄,下诏書確立僧人不禮敬帝王的條製,自此便成爲中國的規約。
遠公志逾丹石,不畏權勢,心量廣大,惟道是從,保持著崇高的僧格形象。試以二例爲證。其一,晉安帝自江陵回京師,輔國何無忌曾勸遠公在江幹候迎,遠公稱疾不行。安帝不特不以此爲忤,反而來信安慰遠公,謂“知所患未佳,甚情耿……法師既養素山林,又所患未痊,邈無複因,增其歎恨”。其二,桓玄征伐殷仲堪,行軍經過廬山,要遠公出虎溪一見,遠公亦稱疾不堪以行,絕不破例出虎溪去見賓客,桓玄只得自己入山。起初桓玄傲氣十足,不肯向遠公敬禮,哪知一見遠公的嚴肅神韻,不覺自然而然地致敬起來。桓玄問:“不敢毀傷,何以剪削
”遠公答雲:“立身行道。”桓玄稱善。桓玄的問難基于《 孝經 》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以此經文非難慧遠“剪削”(剃發)爲僧的行爲,置對手于“不孝”的地位。遠公“立身行道”的答語也出自《 孝經 》,言簡意深,令桓玄十分佩服。桓玄下山後對左右隨從說:像遠公這樣的人,實是我生平所未見過的,的確是個高僧大德!其後桓玄沙汰僧衆,特對他的僚屬說:“在此諸沙門,有能申述經诰,暢說義理者,或禁行修整,……皆足以宣寄大化,……其有違于此者,皆悉罷道。……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遠公爲此致書桓玄,廣立沙汰僧人的條製,桓玄悉皆遵從。由此可見遠公感化人之深。遠公具深厚的攝受衆生之婆心。陶淵明耽湎于酒,而與之交往甚密,欲其參加蓮社,簡小節而取其曠達。朝廷叛軍首領盧循,遠公執手敘舊,慈懷平等。足證遠公荷負至教,垂裕天人。祖師風範,高山仰止。
(2)道隆德盛,威神莫測
遠公一生德業隆盛,飲譽遐迩。許多外國僧人都說震旦有菩薩大士應化,經常焚香禮拜,欽仰廬山。遠公本迹,吾人難以測度(鸠摩羅什大師贊稱爲東方護法菩薩),然其威神妙用之事相,亦足以感發人心。
遠公率衆初抵廬山時,尋找創立寺宇的地方。一日與諸弟子訪履林澗,疲息此地,群僧並渴,率同立誓曰:“若使此處宜立精舍,當願神力,即出佳泉。”爾時,遠公以錫杖掘起,清泉湧出,因之構築堂宇。其後天嘗亢旱,遠公率諸僧轉《 海龍王經 》,爲民祈雨。轉讀未畢,泉池中有物,形如巨蛇,騰空而去。俄而洪雨四澍,旱情緩解。以有龍瑞,遂名龍泉精舍。
建造東林寺之初,木材匮缺,遠公爲此發愁,夜夢山神禀告:“此山足可棲神,願毋他往。”當夜天空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殿前水池中,湧出許多上好的木材(出木池遺址尚存東林寺)。刺史桓伊大爲驚訝,更加相信遠公是神僧,召呼百姓出工出力,建寺速度加快。因將大殿稱作神運寶殿。
陶侃在廣州作刺史時,一漁人見海中有神光,撒網至放光處,得金文殊像,上有“阿育王造”的字樣。陶侃以此金像送武昌寒溪寺供養。後來,寒溪寺遭火災,殿寺全被焚毀,唯有金文殊像及其供像的殿堂得以幸存。陶侃移任江州作官後,派人迎請金文殊像,誰知金像擡上舟船便沈到水底,多次打撈,了無蹤迹。當時有民謠雲: “(金像)可以誠至,難以力招。”東林寺建成後,遠公至江上虔誠禱之,金像忽然浮出水面,遂恭迎金像至神運殿,另造重閣以供奉,並製文殊瑞像贊。
遠公容貌威嚴,令人一見頓生敬畏之心。據傳記載:時有慧義法師,以強正自命,不肯服人,對遠公弟子慧寶說:“你們都是一班庸才,所以對慧遠推服得不得了。你們看我和他辯論。”及到聽遠公講《 法華經 》時,屢次欲提出問題來問難,終因心情戰栗,汗流浃背,一句也不敢問。另有謝靈運恃才傲物,一見遠公,肅然心服。足見遠公感格人心之威德。
(3)禮敬梵僧,迻譯佛典
東晉時代,佛法雖已不斷地傳入,然尚不完備,所以梵僧來華弘化者,仍然絡繹不絕。遠公感于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淨、法領等西行取經,得到諸多梵本佛經。遠公遂于廬山置般若臺譯經,成爲我國翻譯史上私立譯場的第一人。
遠公重視與梵僧大德交往,禮請他們弘法譯經,略舉數例:
(一)弗若多羅是專精《 十誦律 》部的學者,曾與鸠摩羅什合譯《 十誦律 》,不幸未譯完,就忽爾去世。遠公對此非常慨歎,痛惜大法不能東來。後來,以律藏馳名的昙摩留支來到關中,遠在廬山的遠公即遣弟子昙邕入秦,親筆致書昙摩留支,請他發心將未譯出的《 十誦律 》余分翻譯過來,昙摩留支受遠公的至誠所感,遂將弗若多羅未竟的部分譯出,成爲我國第一部完整的比丘律藏。
(二)鸠摩羅什大師佛學精深,獨步閻浮,于姚秦時代入關,大興譯場,學者雲集,成爲北方佛教的中心。遠公常常修書通好,殷殷致問,請教修證佛法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其問答內容具見《 大乘大義章 》),表現出遠公作爲一代祖師,心胸廣大,謙謹好學的風範,亦是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叁)佛陀跋馱羅尊者,又稱覺賢,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人,釋迦族,甘露飯王後裔。以精通禅律馳名,于義熙四年(408年)來到長安。覺賢叁藏因被人指斥顯神通而見擯于北方,遠公特遣弟子昙邕入關,替他們和解,由于覺賢不願再回北方,便投奔遠公。遠公予以熱烈歡迎,邀他加入蓮社,請他翻譯佛經,並以負責的精神致書國主姚興,爲覺賢解除了被擯的處分,恢複了覺賢的名譽。後來,覺賢又被邀到建康道場寺,譯出《 華嚴經 》(晉譯六十卷)、《 僧祇律 》等佛典13種共125卷,爲大乘瑜伽學說東流開了先河。華嚴宗風的闡播,亦造端于覺賢的南下。南下的覺賢,所以有造于我佛教,其功仍在遠公。假定不是遠公的寬弘大量,覺賢雖懷大法也無由播揚。覺賢叁藏終生不忘遠公的知遇之恩,遺囑圓寂後骨灰安放東林寺,其舍利塔建在東林寺。覺賢是曆史上第一位葬在廬山的外國僧人。
從上可見,遠公大師雖則是淨宗行人,然對大乘各宗各派的弘傳事業,都以極大的熱情予以推動。這種爲法的精神,表現出一代宗師的德操。
(4)啓建蓮社,上品往生
遠公在廬山東林寺結蓮社,率衆精進念佛,共期西方。鑿池種蓮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蓮葉,隨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爲行道的節製,稱爲蓮漏。由于修行的理論與方法正確,蓮社123人,均有往生淨土的瑞相。遠公臨終預知時至,將一生叁次見佛的事實告知弟子,製訂遺囑,依古禮露其形骸于松林,與鳥獸結緣。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享壽八十叁歲。
遠公大師往生,道俗奔喪,絡繹不絕。四衆弟子不忍露骸松林,便奉遠公全軀葬于西嶺,治冢壘塔,謝靈運作碑文,以銘其德。後人在寺中圖畫遠公像,令人瞻仰。遠公大師德業廣被,自晉至宋曆代帝王谥號追薦多達五次。
2.思想
遠公大師的淨土思想是古印度淨土教在我國初始弘傳的理論結晶,是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碰撞交融的産物,同時又與東晉時代苦難現實的催化以及遠公個人修學背景相關。茲對遠公淨土思想特色概述有叁:
(1)超越因果輪回的捷徑——往生淨土
遠公淨土思想的形成,肇始于其對神識不滅、叁世因果、輪回報應之笃信。遠公闡述形滅而神不滅的觀點,認爲神之傳于異形,猶火之傳乎異薪,薪異而火一,形易而神同。惑者但以一生爲盡,故以爲形朽而神喪,而人之所以生死流轉者,乃因無明貪愛爲惑爲累。無明掩其照,則情想凝滯外物;貪愛流其性,則四大結聚成形。無明貪愛不息,則此身之後,仍受他身;此生之後,猶有來生,是則生生而不絕,永墮生死輪回。
由神識不滅的理念,推衍叁世因果論,以破斥俗人懷疑善惡無現實驗證的瞽論。遠公依據佛經的業報論加以诠釋:業有現報、生報、後報叁種類型。何謂現報
此身造作善惡業,當生即受果報。何謂生報
此身造作善惡業,來生便受果報。何謂後報
此身造作善惡業,或經二生,或經叁生……百生、千生乃至無數劫才受果報。所受何種果報沒有必然規律,由心而感,心無定相,感事而應,因果感應的格局千變萬化,報應有遲速先後的差異。然而,善惡賞罰終將會合,此乃任運自然之事。現實生活中常有行善罹禍、爲惡得福的現象,是由于現生善業未報而昔世惡行始熟使然。所以,叁世因果報應乃是廣闊時空中的生命真相,如只是拘限于一生來考究,便很難明了善惡報應之理。
遠公深信神識不滅,叁世輪轉的生命理念,所以,深懼生死之苦,累劫輪轉之痛,汲汲以求出離生死險道的路途。故而一聞淨宗念佛法門,便一往情深,專注期生西方勝妙淨土,永享常樂我淨之妙樂。遠公的這種心路曆程,亦成爲蓮社的精神理念。這個理念充分體現在劉遺民領命所作的《 西方發願文 》中。《 西方發願文 》全文434個字,行文流暢,言簡意赅,以和美的音韻、崇高的意境,抒發著對西方極樂世界由衷神往之忱,感人至深。
由上可見,神識不滅、生死輪回的理念是淨宗修持的必要前提,如果不相信這兩點,便難以發起念佛求往生之心。以陶淵明爲例,陶淵明隱居不仕,劉遺民、周續之與之相從甚密,被人稱爲浔陽叁隱。劉、周均是蓮社高賢骨幹。陶淵明與遠公吟詠唱和,有虎溪叁笑之美談。遠公與蓮友們再叁勸勉他加入蓮社,甚至特許他飲酒,淵明攢眉而去,始終未曾加入。其原由症結乃是,陶淵明不認同神識不滅、生死輪回的理念。這種…
《淨土宗教程 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 祖師的思想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