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向在他的詩歌中每每見到。諸如《 挽歌辭 》寫道:“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人死了和山川大地融爲一體,有什麼神靈不滅、輪回果報可言呢!《 和劉柴桑 》又雲:“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人死之後,名字和身體都會被淹沒,還追求什麼來世!陶淵明隱居田園22年,與遠公及蓮社諸賢廣交朋友,卻始終不入蓮社,可見淨宗起信是何其之難。淨宗起信先從信叁世因果輪回始,否則,便難入淨宗念佛之門。
遠公淨土思想的産生,亦與當時社會苦難現實的催化有關。從漢末到晉末,政治失軌,從王族貴紳到庶民百姓,無一不像幕燕釜魚,朝不保夕。加之天災旱蝗頻仍,饑疫橫行,人們相率互食,苦難的境遇激發著人們的出離心,這種社會心態恰與淨宗求生淨土的出世理念耦合,由是,古印度的淨土教便在當時的社會文化土壤中找到了生長點。遠公應劫而生,融彙老莊與禅教思想,會歸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一呼百應,風雲際會,揭開弘傳淨宗的序幕。遠公的淨土思想既是淨宗理念與社會需要的融合,又折射著中國文化現實的色彩。由于遠公的德望與修證成就,往生淨土是超越生死輪回的捷徑這一理念,便成爲當時廣大佛教徒的共識,並對以後的中國佛教發展,産生著深遠的影響。
(2)滲透禅智的念佛思想
遠公念佛思想與其修學背景密切相關。從漢至晉,印度佛教傳入我國的主要是般若與禅學兩系。遠公出家後,跟隨道安大師25年,受其熏陶影響甚大。道安大師的“本無論”是般若學六家之一,認爲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雲本無。無在萬化之前,空爲衆形之始。道安大師的修行方法是般若與禅法並重。般若是理論,禅法是實踐,二者不可偏廢。只有通過禅法的修持,才能真正悟證般若,臻于法性境界。
遠公承繼了這一思想,曾雲:“夫叁業之興,以禅智爲宗,禅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禅無以深其照,則禅智之要,照寂之謂。其相濟也,照不離寂,寂不離照。感則俱遊,應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養于萬法。”遠公推重禅智的理念,運用在他的念佛行持中,形成禅觀念佛的特色。
遠公的這一思想特色,鮮明地體現在他對念佛叁昧的诠釋中。遠公寫道:“夫稱叁昧者何
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遠公首先開示叁昧的內涵境界,初以耳識聞信彌陀名號,次以意識專注憶念。念到極處,人法雙亡。如是第六識脫落,則第七末那識自然不行,即是思寂。這樣巨浪微波,鹹成止水;濃雲薄霧,盡作澄空。唯是一心,更無余法。內在智光得以顯發,慧光鑒照洞明一切幽玄,生發無窮的妙用。
遠公進而闡發念佛叁昧是諸叁昧中最殊勝的。雲:“又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何者
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于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根(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于此哉
”遠公這段文句,是悟證的境界之語,頗難把握准確,勉強體會,可譯白如下:
遠公認爲:叁昧的名稱甚多,在諸叁昧中,以功德高、進展容易的標准來衡量,當推念佛叁昧最爲第一。這是什麼緣故呢
窮盡玄妙、通達寂滅的境界,即是如來性體。如來性體,任運神妙,隨緣妙應,無有定規。如來體性能令證入念佛叁昧的行人,渾然消泯人我是非的界限,遣蕩種種知見,涉緣應事,如同鏡子。鏡子明亮,內照清楚,便能映現森羅萬象的相狀。即便耳與眼不能視聽的景物,但運用聞性與見性,亦能通曉無礙。在念佛叁昧中,能睹見淵深、凝寂、虛靈之鏡(心)體,悟證靈性本原湛明一體,清淨透明,法爾自然。以本心聆聽內在的玄音,扣誠發響,能令塵勞系累漸除,滯塞的情執徐徐融化開朗。這個境界的獲得,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法門,還有什麼方法能夠達到呢
!
遠公這段文句展示的念佛叁昧,著重自他二力的修證,然以禅觀證悟,棲神淨土,兼仰佛力。如是,便避免了渺茫無主,蹈虛履空的窠臼。遠公以淨宗經典爲依據,使其念佛思想獲得了正確的基石,內蘊淨宗實質內涵,從而使他的念佛叁昧達到了純正而如法的境地。
(3)定中見佛,歸命安養
遠公所創的蓮社,以修念佛叁昧爲主,其所依據的經典是《 無量壽經 》與《 般舟叁昧經 》。《 無量壽經 》所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乃是遠公及蓮社諸賢共修的綱宗。遠公以及蓮社其他同倫,修念佛叁昧,大多有定中見佛的體驗。史料記載:遠公禅定中叁次見佛。劉遺民專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見佛,行足遇像,佛于空現,光照天地,皆作金色。
遠公對定中見佛事,尚存疑滯,曾向鸠摩羅什大師咨詢。遠公根據《 般舟叁昧經 》所常引用的夢喻發問:謂定中所見的佛,假如真是屬于夢的話,那不過是主觀的想像而已,並不是真的佛現,故此佛不可能爲我等斷除疑網。假如是客觀外來的佛,佛既是真實的顯現,爲何又以夢爲喻呢
什公回答這個問題,詳明周全,首先指陳見佛有叁類:一是自得天眼而見佛,二是神通自如,飛到十方去見佛,叁是凡夫修行禅定,心止一處而見佛。《 般舟叁昧經 》以夢喻定中見佛事,僅取夢中之事曆曆分明,能到能見,並非如夢的虛妄。經典處處指陳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真實不虛。定中見佛雖由心意識的專注憶想,然而其所具境界並非虛妄,乃是衆生與佛感應道交所現出的景況。佛的法身遍一切處,亦遍入到一切行人心中。若行人心想佛時,水清月現,佛身顯現,是故行人見諸佛身,不可當作虛妄幻覺來看待。可知念佛叁昧,須具佛功德力、叁昧力與自善根力,具足如是叁種因緣,即得明見彼佛如來。
從遠公所提出的問題中可知,遠公不僅確切地修此念佛叁昧,而且對念佛叁昧的內涵境界,照見明了。遠公由入叁昧→見佛→往生,形成其淨業修證的脈絡路向。遠公之念佛,以信心契入,著重凝觀禅定,入叁昧境界,即可隨宜應物,顯現妙境,終能見及佛境。受佛力法力之加持,堅固皈命西方極樂世界之願心,命終得以上品往生,此即遠公禅觀念佛之要義。
遠公這種別具一格的念佛思想與實踐,在當時的佛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爲淨宗在中國生根廣被,作出了重大貢獻。古印度淨土教在中國傳布伊始,盡管有《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 般舟叁昧經 》等譯出,然人們尚持觀望、試探的態度。有沒有阿彌陀佛?遙遠的界外是否存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些疑慮一方面要靠經典聖言量化解,另一方面,人們更希望有一種驗證。這種驗證,對淨土教在中土的傳布,關系重大。遠公值此之際,以淵博的佛學造詣,以精勤專志的修持,向中國佛學界提供了這種驗證,不僅是一人的驗證,而且是蓮社作爲團體的驗證——蓮社123位同仁,或禅定中、或在夢中、或在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勝境,與佛典所記載的無二無別。遠公以一代佛學領袖的德望向世人作出的驗證,震撼著中國廣大信衆的心靈,爲淨土教在華夏的流布,注入了巨大的動力。中國人從此建立了一個永不傾覆的終極目標:念佛求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回生死之苦,親證窮玄極寂的自性如來。同時,遠公以自己的佛法實踐昭示:惟憑自力坐斷生死殊不容易,應自力他力並重,皈投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方是了生脫死的穩妥道路。遠公對中國民衆的這種貢獻,堪稱如來使者,真報佛恩。
另外,古印度念佛法門在中國廬山東林寺生根開花結果,並非偶然。念佛往生法門極具超越性意向,在佛教諸修行法門中,亦是由信仰契入的勝異方便。是故,這個特別法門的播揚得有一相應的沃土。而廬山正是一座隱逸文化名山,自殷周以來,便有諸多道人隱棲此山修行。自古迄今,廬山成爲儒、釋、道叁教的文化源頭。1996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廬山作爲“世界文化景觀”列入《 世界遺産名錄 》,評價雲:“廬山的曆史遺迹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彙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相連的文化景觀。”名人、名山與勝異法門,相得益彰,妙合天然。
二、善導大師生平與思想
1.生平
善導大師(公元613—681年)誕生于隋大業九年,安徽泗州(一說山東臨淄)人,年少出家。縱觀大師一生德業,概述有二:
(1)歸心淨土,勤笃苦行
善導大師出家後,早年修習《 法華經 》、《 維摩诘經 》,後見西方淨土變相與《 觀無量壽佛經 》,心生歡喜,欣慕西方極樂世界,每常誦習十六觀行,冥心思惟,如法作觀,未經數年,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舉身投地。
貞觀十五年,大師二十九歲,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見道綽禅師,蒙授《 觀無量壽佛經 》。見淨土九品道場,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晝夜禮誦,如救頭然。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寒冰天氣念佛,亦要念到汗濕衣襟才止息。出則演說淨土法門,叁十余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心絕念于名聞利祿,從不舉目視女人。律己峻嚴,待人慈愛寬恕。凡美味佳肴都供養大衆,粗粝飯食則留給自己。佛前的燈,常年不熄,叁衣瓶缽,不用人替自己拿。從不與人聚談世俗之事,恐怕耽誤淨業。
大師念佛功深,成就殊勝。念一聲佛,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百千聲,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其口出,自證境界不可思議。
(2)弘揚淨宗,悲…
《淨土宗教程 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 祖師的思想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