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思想和事物的本來面目是一致的,即我們認爲事物在我們想象中的存在方式與事物真正存在的方式之間不存在矛盾。(我們心裏想我是恒常,今天、明天沒有改變,但實際上每一秒鍾都在改變,所以不能嘴裏說我是無常,心裏想我是恒常,這也是一種邪見。)。這不僅僅是佛法所闡述的哲學觀,也有其現實意義並且是經驗之談。因此,我們可以說憂郁症導致的精神上痛苦都是直接由執著産生的。
我想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但是沒有人能夠清楚地發現它,包括我在內。這就是爲什麼執著如此牢固,如此難以斷除。如果意識到了無常,當出現像父母、朋友和財産狀況發生重大變化時,將對我們産生幫助。到那時,更容易去接受事實,不會再有強烈的憂慮,並且你也知道了用憂慮來面對無常的規律,沒有任何的作用。
我離開西藏去印度學習時,母親對我的忠告成了她的最後遺言,這件事讓我牢記了無常。起初她本不願意讓我去印度學習的,但是最後還是同意了: “因爲你是出家人,必須要學習佛法,但同時還要幫助我的仁波切------Khube仁波切”。在她的前世,Khube仁波切曾是她的仁波切。她接著說:“如果你真地要走,我不知道我們還能不能相見,但我希望你學習佛法。去學習!去幫助仁波切!這就是對我的願望的回報”。這就是她對我的臨別告慰,我再也沒見到過她。當我學習,並幫助仁波切時,(事實上是仁波切幫助了我),雖然是間接的,但我還是覺得我回報了母親的愛。
如果我們常常思維人生無常,即死亡隨時會降臨,並且禅修無常,會幫助我們打開心靈,體會到這個事實。比如,當我知道她的死訊,我爲她祈禱並禅修慈悲心,而不是爲她憂慮。我們知道憂慮對她對自己並無益處。重要的是要區別開慈悲和執著。有時用語言是難以說清楚的。我覺得慈悲和執著是有明顯分界線的。這一點通過禅修及對教法的學習來理解是有可能的。
我們舉個例子,在梵文中,慈悲是Karuna,Karuna藏文叫de–gok, de意思是“快樂”,gok意思是“終止”。終止快樂,這是什麼意思?每個人都想快樂,如果慈悲心把快樂終止了,這事兒就有點兒不對頭。但是其中有更深層的含義,“終止快樂”意味著終止以自我爲中心的快樂。執著以自我爲中心的快樂意味著只替自己考慮,只希求自己快樂。從這個意義來看,慈悲心和執著區別甚大(可以說,人們嘴上所表現的目的與人們內心最深處的目的有天壤之別!)。
即使從慈悲心的角度來說,也不要去傷害別人。從仁愛的的角度來說,也要幫助別人,因爲慈悲心的意思就是願別人解脫痛苦。如果這個願的確是出自真心,就不可能會去傷害別人。
有時這顆心看上去是慈悲心,其實不是。比如,某人養了一頭豬,給它蓋個豬圈,喂食,照顧它直至它長大。但是最後呢,豬真可憐!每個人都知道這個故事的結局!這個看上去是慈悲,但是我們根本不能叫它慈悲,那是對自我的執著。
另一種情況是你的“慈悲”與他人的物質財富有關。我們對這些人懷有慈悲,但實際上我們的慈悲針對的是他們的物質財富。一旦這些人落破了,你的慈悲心也就沒有了,我們就會對他們說“拜拜”。
甚至從身體而言,如果某人漂亮,我們對這個人就能夠生起強烈的慈悲心。沒有這個人,你就活不了。但是當身體上的美麗逝去,變醜了,我們慈悲心也就漸漸消失。我們的慈悲心就會轉移到別人身上。但事實上我們慈悲心的對象是不應該發生改變的。
對治以上問題的大慈悲心是什麼意思?願一切衆生脫離痛苦及痛苦因,在此,執著爲痛苦之因。
“嘟哒咧”的意思是願一切衆生遠離執著並願一切衆生遠離執著怖畏。這是大慈悲心,致力修慈悲心,直到生起覺受。
第八大怖畏:疑惑怖畏
外在的疑惑怖畏很像怕鬼。人們常常會疑惑鬼的存在與否。同樣的,人們經常會習慣于對一些事物的真假,好壞産生疑惑。
疑惑來自所知障。有時我們生起了疑惑,但是很難定義這種疑惑到底是什麼。特別是拿空性來說,我們對它是否存在存有很大的懷疑,或認爲那只是一種哲學觀點,也實在搞不懂它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人們就是不想深入的學習或修行表象之下的深層含義,總是對表象的表象感興趣,如電視(節目)。這正像西藏人們常說的:“ 人不喜歡真理,正像狗不喜歡棍子一樣”。這就是對事物真相的疑惑。
我認爲絕對有必要用智慧正見去探索真谛的深層意義。教法言:“我們沒有見過的東西還很多,驢子沒有走過的路多著呢”。這意思是說廣學博聞、不要關閉自己的心是多麼重要。舉例來說,一個人可能認爲他(她)了解真谛,但事實上他(她)不知道。同樣,我們有疑惑,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有疑惑。
當我們皈依佛法僧叁寶時,法的其中一個皈依處就是忍辱。所以,皈依法就意味著皈依忍辱。皈依忍辱不意味著皈依別人的忍辱,而是皈依自己的忍辱。不要皈依嗔恨。
那麼疑慮就産生了:如果我百分之百地皈依忍辱,會帶來快樂還是痛苦?這樣就疑慮生起來了。(我們想)也許爲了快樂,還是皈依嗔恨好了。
有時人們說:“忍辱對我來說沒有用,嗔恨倒來得更好,因爲這更管用。忍辱不會帶來任何東西”。這些是對法的疑惑。如對法尚存疑惑,修法時會帶來許多怖畏。事實上,沒有理由恐懼,如果你真心修法,那麼,法帶來的總是喜悅。如果你修法時有疑慮,可能你認爲法會給你帶來麻煩,事實上,是疑慮給你帶來了麻煩。疑慮有多種,不能一一述之。但是透過經驗要認知它們,限製它們,保持自己清淨的心。
什麼是慈悲心?願一切衆生消除對法性真谛的疑慮,願一切衆生消除對這些疑慮的怖畏。致力修這種慈悲心,直到生起覺受。這就是“嘟哒咧”的涵義。
《遠離八大怖畏煩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