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我執”披上“成佛”的外衣

  當“我執”披上“成佛”的外衣

  “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危險的地方。”

  “成佛”,多麼高遠神聖的目標!

  然而一旦被“我執”假借,“成佛之道”與“覺悟之道”將成南轅北轍,永不相遇。

  仁波切的提醒,振聾發聩,發人深省。我們能不戰競惕勵,細細檢視我們的意樂動機嗎?

  所謂的“菩提心”是“爲利有情,願得到圓滿菩提”。

  雖然說“得到圓滿菩提”,但,這句話的重點並不是“我要獲得”,

  而是“我要成爲一個能利益他人的人”;不是我得到什麼,而是我去爲他人做些什麼,

  是“我願意去做一個能利益他人的這樣的工作”。

  是要求自己爲對方帶來利益,而不是希望能爲自己帶來什麼利益。

  是爲了能利他,所以舍棄自己,是我去爲如虛空般廣大的有情服務,

  這個事情我來做,而利益則希望他人能夠得到。

  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我們平常講“獲得”“得到”這樣的字眼時,很容易就變成“我要自己獲得好處”這種作意。但,這裏最主要應該要具備的是“我爲他人做”的這種心。

  所以,當我們在念誦皈依發心文時,必須知道關鍵所在,否則,不但得不到好處,反而有吃虧的危險;不但沒有發起菩提心,反而使得我執比以前更大。

  因爲我們一般人的情況是這樣:佛法,不能不知;但是,知道了之後,反而對它生起貪戀。“我的”法、“我”懂得、“我的”宗派、別人傷害到了“我的”實修…等等,在與佛法相關的這些事物上,我們加上了更多的“我”,結果,學了佛法的我,比未學法時的我,更大。

  我們覺得,未學佛法時的我,與來世是沒有關系的;而現在學佛的我,因爲與來世有關,所以,這個我就變得很重、很有分量,這樣一來,反而有可能會讓我們的心遇到更多的困難。怎麼說?因爲我們的內心,對法的我執變得更大、煩惱更多,所以會有這種危險。

  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原因就像我們剛才所講的,法的學習必須善巧,若沒有掌握到關鍵,所學的法,與煩惱相混雜,結果,法反而成了煩惱的工貝,成了煩惱增長的順緣,所以,我們必須要謹慎。否則我們常常在課誦裏念的皈依發心,反而使自己的我執增大、煩惱增多。

  又,因爲佛法與來世有關,所以,它就變得比一般的東西更有價值,我們也因而把它看得比一般的東西更重要,更會強調“我”“我的”。

  這時的“我”,還加上“我的來世”,這個“我”就更大了。在有價值的法上,加上“我”、“我的來世”,無論境與有境上,“我”都愈來愈大,結果,佛法愈學,煩惱愈增。若不懂得實修的方法,結果就是:學佛的好處不但沒得到,反而吃到虧。

  一個人如果沒什麼外在財物,他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說“是我的”;如果,財物愈來愈多、朋友愈來愈多、房子愈來愈多,我執的生起處也就會愈來愈多。這是外在物質的情況。而其實內在與內心功德有關的也是如此。內在功德,以及能有助于內在功德的金錢、師長、朋友、環境等,這些,若我們認真去想想,它們真的都比外在物質還要有價值,于是,我們的我執也就伴隨著增長。

  “我的法”、“我的實修”、“教我實修的老師”、“對我實修有幫助的朋友”、“我的修行環境”,像這樣,與“我”有關的法愈來愈多,我執的增長處也就愈來愈多。雖然所學的法,是滅除煩惱的法,但若不懂得如何運用這些方法,反而會成爲我執增長的因,因此我執、我所執、薩迦耶見增長,貪嗔等等煩惱也跟著增加,會有這種危險,這並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心經》以及佛經中會這樣說:叁十七菩提分法,這些也都不是谛實成立的。

  佛經中,把叁十七菩提分法一一舉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以及二十一種無漏本智,四聖谛、十二緣起等,這些,都不是谛實成立的。

  之所以要這樣說,一定有它的必要性。要這樣說明,最主要的是:在我們內心實修法時,要讓煩惱不生、非常清淨地去修,最重要的關鍵是:不在我執、谛執的束縛下實修,才是最清淨的實修。在《入中論》裏也這麼講,比如,出世間的布施、出世間的持戒,叁輪體空的布施、叁輪體空的持戒,這些,都是最清淨的實修。若沒有叁輪體空、證無我慧的攝持,則,無論如何實修布施持戒等,都會有過失。雖然是善的,但因爲是在對谛實執著的束縛下做的,反而成爲煩惱生起的助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