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遠離八大怖畏煩惱

  遠離八大怖畏煩惱/格西索南

  第一大怖畏:傲慢怖畏

  此怖畏從內在的角度講即爲我們的傲慢,而其外在怖畏之象征則如同獅子一般。我們可以把內心的傲慢與象征著外在怖畏的獅子聯系起來。傲慢的人總是認爲他是最棒的,像個支配者,總是從一個角度看問題,正如獅子把自己看作支配者,視其他動物比它渺小、次要。所以,它站在以自我爲中心的立場上,認爲認爲它可以吃其它的動物。

  在藏文裏,傲慢這個詞叫做nga-gial,nga是我,gial是贏。因此,我們可以把傲慢理解爲“我贏”或“我必須贏”。藏族有句諺語,叫做“我慢高山,不存德水!(在傲慢的山上,存不住智慧之水)”。強烈的傲慢心是修學上的巨大障礙。因爲我們是在無明和痛苦的影響下,才認爲自己是最棒的,是個支配者。在生活中,你可能是某些的老板,你認爲你比某些人更重要,更出色。正因爲如此,你對他們的情感漠不關心。同樣的,傲慢也奴役著你,成爲了你的支配者。

  當我們面對聖物禮拜時,我們用身體去禮拜,我們的頭額接觸地面,這個姿勢是對治傲慢的良藥,因爲地面永遠是最低的。對治傲慢的慈悲心是願所有衆生遠離傲慢,這是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慈悲。致力于這種慈悲心的禅修,直至讓自己生起覺受。

  第二大怖畏:封閉的心(無明怖畏)

  此怖畏從內在的角度講即爲我們的無明,而其外在怖畏之象征則如同發瘋的大象一般。封閉的心關的緊緊的,這意味著它通向了痛苦,被封住的是快樂。比如,對一頭發瘋的大象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是好的。同理,封閉的心不會産生美好的東西,只有痛苦。在西藏有句話,如果有人想封住別人的心,那他不可能封得嚴嚴實實,但是如果他封住了自己的心,那他就完全地把自己關在了黑暗裏。

  封閉的心是一種很容易被無明捕獲的心,它是一種渺小、狹隘的心。懷有這種心在與人交往時也是閉而不開的。比如,你可能認爲你是富有之家的一員,與社會地位較低的人群沒有共同之處。這種交往方式就是由封閉的心所驅使。

  即使我們在談到不同宗教之間的關系時,我們也有可能受到這種封閉的心所帶來的影響。如果認爲我的宗教更好,唯有我的宗教的存在才是天經地義的,這種念頭就是來源于無明。再比如,認爲“我”是有自性地、獨立地存在,與他人無關,這種念頭非常自私自利。這樣的話,從身心兩方面講,你都不會和別人分享你所擁有的好處。

  從真谛上講,一切萬物都不能獨立自主的存在。不明此理,即是輪回及痛苦之因。所有的問題都是來自于無明和封閉的心。這種封閉的心比瘋狂的大象這樣的外在怖畏還要危險,雖然我們可以甩掉瘋狂的大象,但我們卻甩不掉內心的無明,這個無明一直在我們的心裏,靜悄悄但卻力量十足地給我們製造了痛苦。

  而我們一般會以爲一頭發瘋的大象要比無明危險得多,事實上並非如此。我認爲,每個人其實都有如此的經曆——即因心的封閉所帶來的麻煩。但是沒有人真正發現過封閉的心到底是什麼。封閉的心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從無明中解脫出來實爲必要。

  對治這個怖畏的慈悲心應當是願一切衆生擺脫無明。這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慈悲。致力于這種慈悲心的禅修,直到生起覺受。

  第叁大怖畏:嗔恚怖畏

  此怖畏從內在的角度講即爲我們的嗔恚,而其外在怖畏之象征則如同烈火一般。烈火可以焚燒一切,嗔恚之火也能毀滅所有的善根。但嗔恚燒不掉煩惱。有趣的是,嗔恚可以消減善根,卻使惡念不斷的增長。比如,當你怒發沖冠時,你就好像完全變成了瘋子。智慧的功德完全被嗔心所摧毀。同理,如果某人發怒,甚至完全發瘋,如果此時你和他針鋒相對,那麼你也瘋了,因爲只有瘋子才會跟瘋子打架。當你一起嗔心,你的皮膚甚至會由白而變紅,由黑而變藍。

  內道佛教講,忍辱的暫時果報是來世相貌英俊,最終果報是成佛。我認爲美麗來自忍辱的理由是因爲醜陋來自嗔恚。嗔恚會把美麗變成醜惡。即使你天生醜陋,這可能緣于你的父母的遺傳因素,但是你的醜陋不能完全歸咎于你的父母。爲什麼你生于醜陋的父母?這是個問題。依佛教觀點,你之所以投生于父母醜陋的家庭,是因爲在過去世中因嗔恨心而造作惡業所感召。所以說根本的原因在我們自己。如果你的面相醜陋,甚至相當醜陋,那是嗔恚的果報。所以,如果你不想下一世生就醜陋或相當醜陋,那就要增加你的忍辱心,不要起煩惱!

  對治此怖畏的慈悲心是發願所有衆生遠離嗔恚,如果你具備了這樣的慈悲心,當有人傷害了你或起了煩惱心,此時,你應該想:“真可憐!這個人起了煩惱”。這樣你就可以控製住你的嗔恨。你應當認爲這個人是個患有嗔恨的病人,並對他生起慈悲心,而不應當以嗔恨還擊。如果你有嗔心,那你就是病人!

  嗔恚之病非醫院所能醫。現在,可能能找到一種治療嗔恚的療法,但那些藥物同樣也能破壞智慧的善根:這種藥非常危險!唯一能夠摧毀嗔恚的良藥只有忍辱。

  通常我們對罹患身體疾病的人懷有極深的慈悲心,但是對罹患由嗔恚煩惱所引起的精神疾病的人卻一點兒慈悲心也沒有,這就是由嗔恚所致。當你發起願所有衆生從嗔恨中解脫出來的慈悲心時,這種慈悲心是純淨、廣大、深邃、重要的。我們是這個慈悲心的第一受益者,這是百分之百確定的,然後才有給其他人帶來利益的可能性。

  從絕對和相對來說,設法理解並培養這種大慈悲心是非常應該和決定重要的。那麼,就讓我們討論解脫嗔恚及解脫嗔恚怖畏。

  下面是修習忍辱的幾個例子。

  根據寂天菩薩的教授,如果有人用棍子打你,你會對這個人惱羞成怒,但不會對這個棍子惱羞成怒。爲什麼?我們會認爲沒有那個人,只有棍子是不會對我造成傷害的:那麼,爲什麼我們會對那個人惱羞成怒?如果沒有嗔恨之病,是不會惱羞成怒的。所以,問題的起因是什麼?是他(她)的嗔恨。最有可能的辦法是使那個人安靜下來或使他(她)的嗔恨得到緩解,這只有通過忍辱。

  你的嗔恨摧毀不了他(她)的嗔恨,正如火不能撲滅火一樣。只有通過忍辱之水才能撲滅嗔恚的烈火。寂天菩薩還說,如果有人傷害了我們的身體,我們會認爲其責任應由傷害我們的人承擔。但其實那個人只應該承擔一半,另一半應由我們自己承擔。事實上我們身體的痛苦僅僅是痛苦的一半,如果沒有身體,沒有人能打我們。從表面上看,我們身體的所有痛苦好像都來自那個人,所以我們對他或她起煩惱,但是那個痛苦的一半的確來自我們自己的身體,那麼,我們爲什麼不對我們的身體起煩惱?寂天菩薩還說:“沒有必要用嗔恨去殺死你的敵人,隨他去!他們早晚會死。”

  如果我們思維和禅修,我認爲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好處。嗡哒咧嘟哒咧嘟咧娑哈。此意味著如果有人對我們或他人起煩惱心,我們應該對他們懷有慈悲心,否則我們也會對這個人起煩惱心。我們應當這樣想:“這個人可以從嗔恨的疾病中恢複過來”,並生起願這個人能夠從嗔恨的疾病中解脫出來之心,這就是慈悲心。

  對治嗔恨的慈悲心就是願所有衆生消除嗔與恨。這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慈悲。致力于這種慈悲心的禅修,直到生起覺受。

  第四大怖畏:嫉妒怖畏

  此怖畏從內在的角度講即爲我們的嫉妒,而其外在怖畏之象征則如同一條眼鏡蛇。

  嫉妒之人像眼鏡蛇:沒有人想與他相處,甚至沒有人願意看到他。如果某人看到他的樣子,他會像看到眼鏡蛇一樣想殺死他。眼鏡蛇沒有朋友,終其一生都是孤獨的。造此業,可憐矣!

  嫉妒除了使人愚癡,還很危險,因爲它給懷有嫉妒的人帶來麻煩並造成痛苦。比如,當你認爲的敵人越來越有錢,你就心存嫉妒,但你的嫉妒對那人不會傷及一根毫毛。如果嫉妒有可能幹預到那個富有的人,還情有可原,因爲那至少還能夠構成一個理由,但事實上,一點兒也不可能。因此,嫉妒只給懷有嫉妒的人帶來麻煩。

  當某人比你出名、比你有錢、比你漂亮或精神,比你朋友多,總之比你強了,你應當學會接受。如果你看到這些,心裏不能平靜的接受,就說明你有嫉妒。

  另一種嫉妒來自執著,這跟愛不能混爲一談。當你有了女朋友或男朋友,丈夫或妻子,當他(她)和別人相愛時,你的嫉妒油然生起。這是執著造成的,而不是愛。我們堅信這種嫉妒是源于愛或慈悲心,但事實上其中90%是執著,愛可能只有10%。我們之所以變得嫉妒不已,是因爲我們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看待問題,認爲 “我需要那個人”。這真是一個荒謬的想法,如果說我愛他(她)是因爲我需要他(她)的話,這簡直無法構成一個理由。愛和慈悲心意味著爲別人著想,而不是以自我爲中心。

  舉例來說,梵文karuna這個詞被譯成英文compassion,karuna譯成藏文翻成了deh-gok, deh意思是幸福,gok是終止。慈悲心被翻譯成終止幸福。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我們從更深層的意義來看,終止幸福,意味著終止貪欲,終止自私的幸福,終止以自我爲中心的幸福,這才是karuna的准確含義。如果你能終止這種自私的幸福,這種只爲自己的幸福,那麼,它就上升爲清淨的慈悲心,純淨的愛。這是真正的愛。在這種愛和慈悲心中,嫉妒無從産生。現在你明白了什麼是愛,什麼是執著。

  除了與執著相關的這種嫉妒之外,另一種嫉妒是與嗔恨心結合在一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力量將會非常巨大。不管哪種情況,只要有其中一種嫉妒心,就已經足以使我們完全處于痛苦之中,使我們的心想的都是蠢事,最終使我們變得愚癡。

  帶有嫉妒的生活是非常棘手的,這就是我們要致力于通過分析和禅修來理解真谛,理解愛與執著的區別,從而斷除嫉妒,打開心靈的重要原因。

  嗡哒咧嘟哒咧嘟咧娑哈,在對治嫉妒心的角度來說,應該發願讓一切衆生遠離嫉妒,這是清淨的…

《遠離八大怖畏煩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