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八大怖畏烦恼/格西索南
第一大怖畏:傲慢怖畏
此怖畏从内在的角度讲即为我们的傲慢,而其外在怖畏之象征则如同狮子一般。我们可以把内心的傲慢与象征着外在怖畏的狮子联系起来。傲慢的人总是认为他是最棒的,像个支配者,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正如狮子把自己看作支配者,视其他动物比它渺小、次要。所以,它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上,认为认为它可以吃其它的动物。
在藏文里,傲慢这个词叫做nga-gial,nga是我,gial是赢。因此,我们可以把傲慢理解为“我赢”或“我必须赢”。藏族有句谚语,叫做“我慢高山,不存德水!(在傲慢的山上,存不住智慧之水)”。强烈的傲慢心是修学上的巨大障碍。因为我们是在无明和痛苦的影响下,才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是个支配者。在生活中,你可能是某些的老板,你认为你比某些人更重要,更出色。正因为如此,你对他们的情感漠不关心。同样的,傲慢也奴役着你,成为了你的支配者。
当我们面对圣物礼拜时,我们用身体去礼拜,我们的头额接触地面,这个姿势是对治傲慢的良药,因为地面永远是最低的。对治傲慢的慈悲心是愿所有众生远离傲慢,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慈悲。致力于这种慈悲心的禅修,直至让自己生起觉受。
第二大怖畏:封闭的心(无明怖畏)
此怖畏从内在的角度讲即为我们的无明,而其外在怖畏之象征则如同发疯的大象一般。封闭的心关的紧紧的,这意味着它通向了痛苦,被封住的是快乐。比如,对一头发疯的大象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好的。同理,封闭的心不会产生美好的东西,只有痛苦。在西藏有句话,如果有人想封住别人的心,那他不可能封得严严实实,但是如果他封住了自己的心,那他就完全地把自己关在了黑暗里。
封闭的心是一种很容易被无明捕获的心,它是一种渺小、狭隘的心。怀有这种心在与人交往时也是闭而不开的。比如,你可能认为你是富有之家的一员,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没有共同之处。这种交往方式就是由封闭的心所驱使。
即使我们在谈到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也有可能受到这种封闭的心所带来的影响。如果认为我的宗教更好,唯有我的宗教的存在才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念头就是来源于无明。再比如,认为“我”是有自性地、独立地存在,与他人无关,这种念头非常自私自利。这样的话,从身心两方面讲,你都不会和别人分享你所拥有的好处。
从真谛上讲,一切万物都不能独立自主的存在。不明此理,即是轮回及痛苦之因。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于无明和封闭的心。这种封闭的心比疯狂的大象这样的外在怖畏还要危险,虽然我们可以甩掉疯狂的大象,但我们却甩不掉内心的无明,这个无明一直在我们的心里,静悄悄但却力量十足地给我们制造了痛苦。
而我们一般会以为一头发疯的大象要比无明危险得多,事实上并非如此。我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如此的经历——即因心的封闭所带来的麻烦。但是没有人真正发现过封闭的心到底是什么。封闭的心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从无明中解脱出来实为必要。
对治这个怖畏的慈悲心应当是愿一切众生摆脱无明。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慈悲。致力于这种慈悲心的禅修,直到生起觉受。
第三大怖畏:嗔恚怖畏
此怖畏从内在的角度讲即为我们的嗔恚,而其外在怖畏之象征则如同烈火一般。烈火可以焚烧一切,嗔恚之火也能毁灭所有的善根。但嗔恚烧不掉烦恼。有趣的是,嗔恚可以消减善根,却使恶念不断的增长。比如,当你怒发冲冠时,你就好像完全变成了疯子。智慧的功德完全被嗔心所摧毁。同理,如果某人发怒,甚至完全发疯,如果此时你和他针锋相对,那么你也疯了,因为只有疯子才会跟疯子打架。当你一起嗔心,你的皮肤甚至会由白而变红,由黑而变蓝。
内道佛教讲,忍辱的暂时果报是来世相貌英俊,最终果报是成佛。我认为美丽来自忍辱的理由是因为丑陋来自嗔恚。嗔恚会把美丽变成丑恶。即使你天生丑陋,这可能缘于你的父母的遗传因素,但是你的丑陋不能完全归咎于你的父母。为什么你生于丑陋的父母?这是个问题。依佛教观点,你之所以投生于父母丑陋的家庭,是因为在过去世中因嗔恨心而造作恶业所感召。所以说根本的原因在我们自己。如果你的面相丑陋,甚至相当丑陋,那是嗔恚的果报。所以,如果你不想下一世生就丑陋或相当丑陋,那就要增加你的忍辱心,不要起烦恼!
对治此怖畏的慈悲心是发愿所有众生远离嗔恚,如果你具备了这样的慈悲心,当有人伤害了你或起了烦恼心,此时,你应该想:“真可怜!这个人起了烦恼”。这样你就可以控制住你的嗔恨。你应当认为这个人是个患有嗔恨的病人,并对他生起慈悲心,而不应当以嗔恨还击。如果你有嗔心,那你就是病人!
嗔恚之病非医院所能医。现在,可能能找到一种治疗嗔恚的疗法,但那些药物同样也能破坏智慧的善根:这种药非常危险!唯一能够摧毁嗔恚的良药只有忍辱。
通常我们对罹患身体疾病的人怀有极深的慈悲心,但是对罹患由嗔恚烦恼所引起的精神疾病的人却一点儿慈悲心也没有,这就是由嗔恚所致。当你发起愿所有众生从嗔恨中解脱出来的慈悲心时,这种慈悲心是纯净、广大、深邃、重要的。我们是这个慈悲心的第一受益者,这是百分之百确定的,然后才有给其他人带来利益的可能性。
从绝对和相对来说,设法理解并培养这种大慈悲心是非常应该和决定重要的。那么,就让我们讨论解脱嗔恚及解脱嗔恚怖畏。
下面是修习忍辱的几个例子。
根据寂天菩萨的教授,如果有人用棍子打你,你会对这个人恼羞成怒,但不会对这个棍子恼羞成怒。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没有那个人,只有棍子是不会对我造成伤害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对那个人恼羞成怒?如果没有嗔恨之病,是不会恼羞成怒的。所以,问题的起因是什么?是他(她)的嗔恨。最有可能的办法是使那个人安静下来或使他(她)的嗔恨得到缓解,这只有通过忍辱。
你的嗔恨摧毁不了他(她)的嗔恨,正如火不能扑灭火一样。只有通过忍辱之水才能扑灭嗔恚的烈火。寂天菩萨还说,如果有人伤害了我们的身体,我们会认为其责任应由伤害我们的人承担。但其实那个人只应该承担一半,另一半应由我们自己承担。事实上我们身体的痛苦仅仅是痛苦的一半,如果没有身体,没有人能打我们。从表面上看,我们身体的所有痛苦好像都来自那个人,所以我们对他或她起烦恼,但是那个痛苦的一半的确来自我们自己的身体,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对我们的身体起烦恼?寂天菩萨还说:“没有必要用嗔恨去杀死你的敌人,随他去!他们早晚会死。”
如果我们思维和禅修,我认为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好处。嗡哒咧嘟哒咧嘟咧娑哈。此意味着如果有人对我们或他人起烦恼心,我们应该对他们怀有慈悲心,否则我们也会对这个人起烦恼心。我们应当这样想:“这个人可以从嗔恨的疾病中恢复过来”,并生起愿这个人能够从嗔恨的疾病中解脱出来之心,这就是慈悲心。
对治嗔恨的慈悲心就是愿所有众生消除嗔与恨。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慈悲。致力于这种慈悲心的禅修,直到生起觉受。
第四大怖畏:嫉妒怖畏
此怖畏从内在的角度讲即为我们的嫉妒,而其外在怖畏之象征则如同一条眼镜蛇。
嫉妒之人像眼镜蛇:没有人想与他相处,甚至没有人愿意看到他。如果某人看到他的样子,他会像看到眼镜蛇一样想杀死他。眼镜蛇没有朋友,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造此业,可怜矣!
嫉妒除了使人愚痴,还很危险,因为它给怀有嫉妒的人带来麻烦并造成痛苦。比如,当你认为的敌人越来越有钱,你就心存嫉妒,但你的嫉妒对那人不会伤及一根毫毛。如果嫉妒有可能干预到那个富有的人,还情有可原,因为那至少还能够构成一个理由,但事实上,一点儿也不可能。因此,嫉妒只给怀有嫉妒的人带来麻烦。
当某人比你出名、比你有钱、比你漂亮或精神,比你朋友多,总之比你强了,你应当学会接受。如果你看到这些,心里不能平静的接受,就说明你有嫉妒。
另一种嫉妒来自执着,这跟爱不能混为一谈。当你有了女朋友或男朋友,丈夫或妻子,当他(她)和别人相爱时,你的嫉妒油然生起。这是执着造成的,而不是爱。我们坚信这种嫉妒是源于爱或慈悲心,但事实上其中90%是执着,爱可能只有10%。我们之所以变得嫉妒不已,是因为我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看待问题,认为 “我需要那个人”。这真是一个荒谬的想法,如果说我爱他(她)是因为我需要他(她)的话,这简直无法构成一个理由。爱和慈悲心意味着为别人着想,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举例来说,梵文karuna这个词被译成英文compassion,karuna译成藏文翻成了deh-gok, deh意思是幸福,gok是终止。慈悲心被翻译成终止幸福。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终止幸福,意味着终止贪欲,终止自私的幸福,终止以自我为中心的幸福,这才是karuna的准确含义。如果你能终止这种自私的幸福,这种只为自己的幸福,那么,它就上升为清净的慈悲心,纯净的爱。这是真正的爱。在这种爱和慈悲心中,嫉妒无从产生。现在你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执着。
除了与执着相关的这种嫉妒之外,另一种嫉妒是与嗔恨心结合在一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力量将会非常巨大。不管哪种情况,只要有其中一种嫉妒心,就已经足以使我们完全处于痛苦之中,使我们的心想的都是蠢事,最终使我们变得愚痴。
带有嫉妒的生活是非常棘手的,这就是我们要致力于通过分析和禅修来理解真谛,理解爱与执着的区别,从而断除嫉妒,打开心灵的重要原因。
嗡哒咧嘟哒咧嘟咧娑哈,在对治嫉妒心的角度来说,应该发愿让一切众生远离嫉妒,这是清净的…
《远离八大怖畏烦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