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服務于他人,任何厭倦“無我地服務于他人的心”增長時,證悟的路途就加長了。”
如何才能發出菩提心呢?傳統的方法是先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慈:願一切衆生都能具足快樂和快樂之因;
悲:願一切衆生都能永離痛苦和痛苦之因;
喜:願一切衆生永遠都不離無痛苦的妙樂;
舍:願一切衆生都能遠離貪愛嗔恨的分別,心住于平等。
四無量心是菩提心的種子,因此可以通過以上的發願來開啓和擴展自己的菩提心。
發心又可分爲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種。比如有人落入水中又不知水性,馬上有性命之危,你看到之後,出于對他的的慈悲,立即想去救他上岸,這個願望是願菩提心。當你決心已下,跳入洪水中奮不顧身地救起溺水者,這一舉動就是行菩提心。只有先發出願菩提心,才會生起行菩提心。
關于願菩提心的修持,有叁個方法:
一、修自他平等;二、修自他交換;叁、修重他逾已。
把自己看得比較優越,把別人看得比較低賤的傲慢心理,是發展慈悲利他的主要障礙。所以要明白衆生在本性上是平等的--真正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心境。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將自己的快樂、美好施予衆生,並且去承擔他們的所有痛苦,進而才會産生尊重、愛護衆生超過自己。如此,善良的品質就可以增加。以上這叁個方法都有具體的修法,在此恐繁不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很善巧的方法。
比如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和他的心子紐舒龍多在山中閉關,一天,他們收到了一大塊上好的酥油,原來是紐舒龍多年邁的母親,日複一是積攢下來,然後托人從遙遠的家鄉帶來的。巴珠仁波切對紐舒龍多說道:“你看看,你媽媽是多麼疼愛你呀!你在修法時,是否經常想到她老人家。”
紐舒龍多誠實的回答:“我是想到了媽媽,但不是常常想到。”巴珠仁波切喊道:“你真是沒有人性啊!她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給了你一切。你卻不曾爲她多作祈禱!真是丟臉啊!我給你七天時間,你在七天中必須專門思維媽媽無比的慈愛和恩德。
依照上師的囑咐,紐舒龍多在七天裏對她母親的恩德與慈愛有了深刻而清晰的體會。他將這種感恩之情擴大,無始以來一切衆生都曾做過自己的母親。一種利益衆生的菩提心在他心中綻放開來,他比任何時候都強烈地生起了去救渡衆生的願望。
至于行菩提心,就是把對衆生的關愛慈悲,真實地付諸于行動之中,包括: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般若六個方法(六波羅密)。真正的菩提心不但應在心中生起,更應付諸行動之中。
有個老喇嘛喜歡獨自在山間的一潭清水前觀修,那正好有一塊平坦的大石頭,他可以坐在上面,可是每次當他剛坐好,准備開始修行的時候,卻發現有幾只小飛蟲落入水中掙紮,他慈悲地彎下腰去,將它們一一撈起,放到安全的地方,當他再一次調整好盤座的姿勢准備開始修法時,再一次地發現又有其它的小蟲飛到潭水裏,在無助的掙紮。
他就這樣日複一日,從來沒有安靜的坐著,他把修法的時間都用在打撈落水小蟲的事情上了。他的師兄弟知道以後,都來勸他:“你可以到別的地方去,遠離這些瑣事的幹擾。”一位好心的師兄說到:“那樣就可以很快進入甚深的禅定,開悟的時間就指日可待了!”另一位師弟接著說:”你可以試著閉上眼,不要被世間紛亂的幻像所吸引。”另一位師兄幹脆說到:“你這樣反複坐下、站起、坐下、站起,怎麼能夠修行成功呢?”
……
老喇嘛聽完了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善意關懷,對大家說到:“各位師兄說得很對,如果我能安靜的觀修,那麼我的修行功夫一定很有進步,可是我每天誦經,反反複複發願要幫助一切衆生,並不斷地念誦觀音菩薩無私的大悲心咒,怎麼能夠忍心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可憐的小生命溺死在我眼前而裝著沒看到呢?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他的那一群師兄弟竟不知如何作答。
所以,菩提心不要僅僅在嘴上說說而已,這樣是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的。應從最小的事做起,盡力去幫助衆生。現在很多人就是這樣的,看到別人都要病死或餓死了,本來是可以幫助他們,給點藥品或吃的東西,就可以很直接有效地解決了,可他們卻不願意去做,卻躲在自己的佛堂前發願、祈禱、頌經,還貌似慈悲地說把一切功德回向給衆生,這其實是爲自己的自私找借口而已。
從發心的自相來說,可分爲世俗谛菩提心和勝義谛菩提心。前者在資糧道與加行道上所修,一旦到了五道中的第叁層位--見道的時候(初地菩薩),即可生出勝義谛菩提心。這種菩提心依靠修持證得自然流露,毫無造作,離一切戲論。此時,就有能力直接去利益衆生。當然目前給你們講勝義谛菩提心還爲時尚早,只是讓大家能明白修行的整個路徑。但要達到更高層次需要一個過程,就象上樓梯,只能一級一級地上,不可好高鹜遠。
爲加深對菩提心的了解,可以學習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及各教派對此書注疏,以及噶當派大成就者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頌》和薩迦派無著賢的《佛子行叁十七頌》等,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也有專門教授。寂天菩薩是這樣贊美菩提心的:
它是駕馭死亡的甘露,
它是消除貧苦的無盡寶藏,
它是撲滅疾病的靈丹妙藥,
它是漂流于生死苦海衆生的庇蔭大樹,
它是驅散妄念烏雲的明月,
它是根除幽暗無明的豔陽,
它是覺悟者的慈悲心。
我們應先了解發心的種類。我們要修大乘佛法,都有各自的動機,但不外乎以下叁種:
1、國王式發心,2、船夫式的發心,3、牧童式的發心。
所謂國王式的發心,就好象國王先摧毀一切外敵,清除一切國內的隱患,自己先坐穩王位,再盡君主的義務,安撫一切百姓。比喻修行人想自己先成佛,然後再渡一切衆生到佛位。
而船夫式的發心,是指修行人想自己和一切衆生能同時成佛,同時獲得解脫的妙樂,就如同在江河上擺渡的船夫,他的目標與努力都是爲了自己和所有乘船的人能一起到達河對岸。
最殊勝的發心就是第叁種牧童式的發心。牧童爲了牛羊能吃到嫩草和飲水,並防止虎狼等野獸的傷害,于是將羊群趕在前面,他自己走在後面。就象地藏菩薩所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修行人只有發這樣的心,爲了先將一切衆生都安置于佛位之後自己才成佛,才會有最高的成就。但千萬不要私下裏偷偷地想:“只要能快點成佛就發第叁種心吧,反正也不可能所有人都真的成佛。”如果你有這種念頭,實際上就沒有牧童式的發心了。牧童式的發心應是從心底裏真真切切地發出的,完全是出于慈悲輪回中的苦難衆生而生起的,只有這樣,才會有無與倫比的巨大心力。
因此發牧童式的菩提心,應貫穿于修行的始末。開始時依靠念誦儀軌,思維法義並在皈依境(代表你誓言的見證人)前長期地反複修持。直至進入見道位後,能通達法爾真如,悟入空性就産生了無造作的的勝義谛菩提心。到了那個時候,也不需要儀軌來引發,自然而然的,時刻不斷地就有遠離戲論的無僞菩提心。
發菩提心,在大圓滿前行裏被列爲不共五加行其中之一,原理是在上師叁寶前思維和念誦發菩提心的儀軌,把上師叁寶聖衆作爲你誓願發心的見證人,在他們面前至誠地發願,誓願生起無我利他的菩提心,以此不斷引發、擴大自己對衆生的大悲心。修發心時也應觀想皈依境,與修皈依大禮拜的方法相同。觀想六道一切衆生遍布四周,思維他們從無始以來生生死死輪回中,沒有哪一位不作過自己的父母親。
因爲我們的癡太深了,不知道前世是怎麼樣,不知道一切衆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親。比如說你這輩子從出生一直到十歲之間做過什麼事,你現在去想一下,完完全全都忘記了,就好象沒做過一樣。我們是一個月兩個月,一歲兩歲叁歲……這樣長大的,可是十歲前做過什麼,都不知道的。這是因爲我們太愚癡了。無始以來我們常常做著貪嗔癡的工作,這個癡就越來越深,前生前世就不知道了,下一輩子就更不用說了。
因果是很清楚明白、很實實在在的,但我們的癡太深了,所以就覺得因果很神秘。從前,釋迦牟尼佛有個弟子叫嘎打耶那,是位成就者。印度所有的出家人,一到中午,就托著缽,到有人住的地方乞食。不可以乞過叁家,如果叁家都不送吃的給你,那這一天是不能吃飯的。也不能開口討,出家人一到門口,就振響錫杖,在家的人聽到聲音就來供養。然後,出家人就回到休息的地方,打坐修行。嘎打耶那已經修成阿羅漢了,當他和幾個弟子一起乞食時,見到一個女人抱著一個小孩在那裏吃豬肉,旁邊來了一只狗,女人就用骨頭來打狗。阿羅漢就笑得不得了。弟子們問他爲什麼笑?嘎打耶那說輪回確實是很可笑的,他以智慧和神通知道輪回是真的很可笑。輪回就象是無知小孩玩的遊戲,就象我們正常人看瘋子,覺得他做事是很不正常很可笑的。真正的大成就者看著我們在輪回中做著貪嗔癡的工作,不停流轉,也是象瘋子一樣的。嘎打耶那就給弟子說,這個女人前世的仇人就是她現在的小孩,她這輩子的父母親都落入了畜生道,媽媽就是那條狗,她吃的豬肉就是爸爸的肉。這個愚癡的女人,吃她的父親,打她的母親,抱著自己的仇人。這不是很可笑嗎?
一切衆生都是這樣的,大家都吃肉,就是吃自己的父母親,知道嗎!!我們經常傷害別人、動物和很多衆生,狗也好,蟑螂也好,隨便就打死它,那也是打你的父母親。輪回真的很可笑,但也沒有辦法的,因爲我們的癡太深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要幫助一切衆生,讓一切衆生離苦得樂。
對我們來講,這輩子除了自己的根本上師外,最大的恩德就是自己的父母親。大家都要清楚,父母親的恩德是比不上根本上師的。如果你在這輩子跟根本上師學佛,真正修到大圓滿的法,消除了貪嗔癡和業障,你就從輪回中解脫了,這不是最大的恩德嗎?所以說父母親的恩德不及叁寶和上師的恩德大。…
《大圓滿前行講義 第五章 不共前行——五加行實修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