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講叁輩往生。昨天我們把上上品往生簡單說過了。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贊歎世尊。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曆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叁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這一段文字,上品中生者就是要解說上品中生。要怎麼樣才能達到上品中生呢?在修因過程當中,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經的義趣道理的人,可以不用讀誦受持大乘經典。不必受持另一層意思就是你讀也可以,不讀也可以。善解義趣就是對大乘經典當中的道理自己能夠善于理解,善于通達。大乘經典講的什麼?有的人是從道理上深入的。讀經明理,如蜜蜂進入花叢,善解義趣的人大乘經典看一遍道理就明白了。照這樣的方法去做,不一定要讀誦大乘經典,這是從道理上理解。
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我們平時所說的第一義地,大乘法門根本的核心就是諸法。一般的人是沒有辦法信受的,要能夠空才能正到大乘般若智慧。真空和妙有結合在一起的,所以不壞諸法,現前的諸法是什麼還是什麼。沒有一個徹底不變的自性,都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叫諸法畢竟空。爲什麼叫第一義谛呢?對于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都能回歸到諸法的共性當中來,能超出諸法,所以稱爲第一義。我們聽了諸法畢竟空,沒有自性,一切都是相似的顯現。你前面和後面看起來好像是一個人,其實早不是一個人了。哲學上說一個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你前一念所看到的沱江和後一念所看到的其實是有區別的,好像沒有變,其實你仔細一看江裏的水時時刻刻都在流動。江邊的花草開了又謝,謝了又開。乃至河岸兩邊都在變化,昨天的人早不是今天的人了。
所以一般的人的心非常粗略,不知道這裏面有生滅變異,我們還以爲它就是沒變。我們小時候學步的人,一直到今天,小時候長到叁十歲這中間經過多少的變化。但我們還執著,我沒變,我小的時候怎麼樣,今天我四十歲了,好象這個人還是十多歲的人。從小到大,這個我好象就沒變。這是衆生的分別和執著。心非常粗曠。對于諸法在生滅的過程中爲無常所壞。所以說,經常有居士說師父你什麼時間生啊?人都是這樣的,方生方死。每一個人都是那樣,一般的人把這個道理明了不了。年紀輕輕就去做生(過生日),那是損傷自己壽命,折自己福報。在我們出生這一天,你要知道父母親受了不少的苦處。你念經回想就好,不要去做那些形式。
無我的真實含義我們能不能弄明白,時時刻刻都是無常的變化的。中間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聽了諸法的空義,我們能不能信受。非常深的一種智慧。你要有這種智慧了,知道時時刻刻都是無常。你說世間上有什麼化解不了?什麼都能化解。時間能治愈一切。所以說在無常過程當中,一會兒過去了歡喜何在?對于諸法無我的真實義,我們不懷疑,深信因果。我們剛才還在享受,現在已經受苦,不斷地在變化。那就是我們過去所做的善惡業交雜出現。所以說因果,不管你怎麼變,變不出一種因果的規律範疇,我們要相信因果。所以知道諸法畢竟空,還能深信因果,不誹大乘。煩惱即菩提,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上品中生第一個是要理解般若空性。要理解諸法是因緣所生。條件的不同就有不同的事物顯現。這是第一深信因果。第叁不誹謗大乘佛法,第四以此功德回想衆生。把自己每一天每個時候所做的功德法都能回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不發願,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這樣的信心和理解,那是跳出不出輪回的。相信,但是自己不行是了不了生死的。信不信吃飯能飽?你相信因果,我相信,你修善嗎?斷惡嗎?你不修善不斷惡還是沒有功德。所以要修善斷惡度衆生。要能發起大精進心,大勇猛心,勤修萬善,斷除煩惱,能時時刻刻把自己奉獻出來利益衆生。把種種的功德回想西方極樂世界,能究竟成佛。這是講上品中生的修因有這幾個方面。這樣的修行所感得的因緣非常殊勝。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修了上品中生的人,能夠做諸功德回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說這樣的行爲的人,能做這樣的事情的人,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都能顯現在我們的面前,圍繞著我們。把這種紫金的光明寶臺拿著到上品中生的修行人的面前來贊歎他,怎麼贊歎的呢?什麼叫法子呢?從佛法當中化身。自己起心動念,行住坐臥都依佛法而産生。自己的身心性命都依佛法而産生,那叫法子。如果你不依佛法而修行就當不成法子,所以稱呼爲法子。我們學佛的就是要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依佛法而行而想而說,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都從佛法當中化身。雖然你沒有讀誦,但你把這樣的大乘佛法行起來了。就是畢竟空。能信,能照這樣的畢竟空時時刻刻來消除自己的執著。雖然你沒有讀經,但你知道諸法畢竟空。我們身體有我嗎?我們世間上所遇到的這些有主宰嗎?沒有,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我們有這樣的理解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不再産生執著,不再産生虛妄的堅固的執著,隨時隨地我們都在瓦解執著。
無我義,我們時時刻刻能回歸到無我。時時刻刻能回歸到畢竟空,這個不容易。我執就是煩惱的根本因,學佛的人在拿錢的時候沒有我,無我。錢僅僅是一種貨幣符號,雖然他也在吃飯睡覺,但這裏他和別的人就不一樣了。別人睡覺我在睡覺,學佛的人沒有我,睡覺僅僅是睡覺。所以到了六祖大師的以前,你如果說無我,分別的人是誰?今天能分別出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這個是誰?能分別,行動坐臥都能知道怎麼做。所以行動坐臥沒有我的執著。學佛的人能達到這種理解,你就真實在受持大乘經典了。別人在贊歎你長得很漂亮,你就執著我長得很好哦。時時刻刻都在增長你的我執,如果你沒有這種智慧,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都在增長我執。學佛的人,出家的人時時刻刻都要瓦解這種東西。別人贊歎了你知道,贊歎僅是贊歎而已。他所贊歎的有我沒有呢?都沒有一個我執,只要自己不生驕傲之心,能瓦解自我的執著,所以生死的根本因在念念之間都在對治。別人贊歎你一句你就高興,別人批評你一句你就不高興了,在這高興與不高興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在增長我執。你要有智慧,能知道諸法無我,畢竟空,你爭什麼呢?有這種智慧的人時時刻刻他就退步了。時時刻刻我們都要知道,在平常的生活過程中增長我執的機會太多。時時刻刻念念之間都在增長,要真正做到法子,就要理解諸法空義,隨時把空的智慧要顯前。吃飯是空,睡覺是空,走路是空。雖然是空但還有因果。起心動念都在發善心,說好話,做好事。但這裏沒有一個執著。你看我今天做了這麼多功德,好了不起,沒有這種心,就是這樣行。你看你能不能行這種大乘。
要有悟性,怎麼悟?自己有錯誤了,錯誤畢竟空。我現在以錯誤的心,有錯誤的事情我發願以後再也不錯了。能回歸到自己。能把諸法無我,空義能行持起來。在日常生活過程當中,能把這種行持起來他就不會貪汙了,不會整人害人。怎麼樣才能做到爲人民服務。只有做到無我,你才能做到爲人民服務。我們沒有空慧沒辦法度衆生。世間上的善因福報,出世間的果報沒有。理解畢竟空,無我,應用到生活中來,時時刻刻能這樣你才能度衆生。所以我們念念之間都能。有一念執著就是有一個衆生一個煩惱就是一個衆生。觀念上的衆生,最重要。我們自己起心動念上的觀念上的衆生。就是執著煩惱那就是度衆生。智慧要能産生起來。時時刻刻都把智慧産生起來就是修行佛法。需要我們時時刻刻能夠警惕。時時刻刻能把智慧顯現在眼前。修行人一天二十四小時,睡覺眼睛都沒有閉上。所以說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贊歎行人,你身口意叁業都是依法出生的,很了不起。你在你身口意叁業過程當中,念念都能解除我的執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一個標准。我們有沒有理解般若智慧,就是看你在開言吐語的過程中,能不能把無我的智慧顯現起來。
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我們修行的人看到自己坐在紫金臺中,合掌叉手。這是個禮節,贊歎諸佛。口裏非常殊勝的語言贊歎諸佛無量無邊的功德智慧。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七寶池當中,蓮花化身,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這裏是往生之後的利益。
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贊歎世尊。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曆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叁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這一段講往生之後所得到的功德利益,所以說往生之後你要把這些好處要能記起來。我們想起這些好處的時候…
《觀無量壽經第十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