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開悟詩200首 第十九章 王老師與牧牛頌詩

  

第十九章 王老師與牧牛頌詩

  

王老師——南泉普願的牧牛公案,對禅師的修持,發生很大的影響,不但形成頌古詩,而且繪成牧牛圖,牧牛的意義就是養心悟道。

   (南泉普願)上堂曰:王老師自小養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牧,不免食他國王水草,擬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國王水草,不如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

   牧牛喻養攝心性,溪東、西喻色界、空界,執色執空,以求悟道,未免功夫不到家,起分別心,以爲色界是幻象,空界是真實,一邊是凡,一邊是聖,都有偏差,不起分別心,平常心合道。

   長慶懶安的領悟,得力于此公案:

   師(懶安)即造百丈(懷海),禮而問曰: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騎牛覓牛。師曰:識得後如何?曰:如人騎牛至家。師曰:未審始終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師自茲領旨,更不馳求。

   石鞏惠藏禅師,一日廚中作務次,馬祖見而問曰:作什麼?鞏曰:牧牛!祖曰:作麼生牧?鞏曰:一回入草去,把鼻拽將來。祖曰:子真解牧牛。

   普明禅師分成十個調伏的階段,由未牧至只泯,各以頌詩,宣明各階段的意境:

  

未牧第一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初調第二

  我有芒繩蓦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猶得山童盡力牽。

  受製第叁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系留。

  馴伏第五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無礙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知,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升平樂有余。

  任運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茸茸。

  饑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年亦同。

  月透白雲雲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獨照第九

  牛兒無處牧童閑,一片狐雲碧嶂間。

  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

  只泯第十

  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

  


  

日本一山國師牧牛十頌

  尋牛第一

  本無形迹可求尋,雲樹蒼蒼煙草深。

  腳下雖然歧路別,岩前枯木自龍吟。

  見迹第二

  草窠裏走路何多?只此啼岑莫是麼?

  腳力窮邊重進步,昂昂頭角要逢我。

  見牛第叁

  風暖幽禽枝上聲,雨余原草色尤青。

  者回巳睹渠頭角,戴氏毫端寫不成。

  得牛第四

  鼻孔撩天拽轉渠,從今狂逸性須除。

  雪山香草和煙細,且要驅來向此居。

  牧牛第五

  隨時水草活渠身,純淨何曾染一塵。

  苗稼自然混不犯,收來放去卻自由。

  騎牛回家第六

  羸牛已純卻回家,樹下柴門啓暮霞。

  放教駒駒欄裏臥,靜看新月挂檐牙。

  忘牛存人第七

  蓑笠從此不入山,鞭繩抛卻一身閑。

  更無觳觫勞牽拽,贏得讴歌翠霭間。

  人牛共忘第八

  一念空時萬境空,重重關隔豁然通。

  東西南北了無迹,只此虛玄合正宗。

  返本還源第九

  既然無作有何功?眼見如盲聽似聾。

  澗水湛如藍色碧,山花開似錦機紅。

  入廛垂手第十

  換卻皮毛轉步來,依稀鳥嘴與魚腮。

  通身固是混泥水,我此宗門要大開。

  

以上兩種頌詩,各逞機鋒,境界雖有同異,而無高低之分。這一由凡入聖的十大曆程,基本精神與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如函蓋之相合,不過一是成佛,一是成聖人而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