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137經 六處分別經

  漢譯經文中部137經/六處分別經(分別品[14])(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六處分別,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六內處應該體會;六外處應該體會;六識身應該體會;六觸身應該體會;十八種意的近伺察應該體會;叁十六種衆生足迹應該體會;在那裏,依止這個,你們應該舍斷那個;有叁個念住聖者親近,當親近時,聖者足以教誡群衆;對訓練師們來說,他被稱爲『被調伏人的無上調禦者』,這是六處分別的總說。

  而,『六內處應該體會』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什麼而說呢?有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六內處應該體會』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此而說。

  而,『六外處應該體會』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什麼而說呢?有色處、聲音處、氣味處、味道處、所觸處、法處。『六外處應該體會』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此而說。

  而,『六識身應該體會』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什麼而說呢?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身應該體會』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此而說。

  而,『六觸身應該體會』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什麼而說呢?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六觸身應該體會』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此而說。

  而,『十八種意的近伺察應該體會』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什麼而說呢?以眼見色後,順喜悅處近伺察色、順憂處近伺察色、順平靜處近伺察色;以耳聽聲音後,……(中略)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嘗味道後,……以身接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順喜悅處近伺察法、順憂處近伺察法、順平靜處近伺察法,像這樣,有六種喜悅近伺察、六種憂近伺察、六種平靜近伺察。『十八種意的近伺察應該體會』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此而說。

  而,『叁十六種衆生足迹』時,緣于什麼而說呢?有六種依存于家的喜悅、六種依存于出離的喜悅、六種依存于家的憂、六種依存于出離的憂、六種依存于家的平靜、六種依存于出離的平靜。

  在那裏,什麼是六種依存于家的喜悅呢?當認爲獲得能被眼識知,令人滿意的、可愛的、合意的、悅意的、與世間利得有關之獲得,或當回憶起以前已過去的、已滅的、已變易的過去之獲得的色時,生起喜悅,凡像這樣的喜悅被稱爲依存于家的喜悅;能被耳識知的聲音……能被鼻識知的氣味……能被舌識知的味道……能被身識知的所觸……能被意識知,令人滿意的、可愛的、合意的、……法時,生起喜悅,凡像這樣的喜悅被稱爲依存于家的喜悅,這些是六種依存于家的喜悅。

  在那裏,什麼是六種依存于出離的喜悅呢?知道色的無常狀態、變易、褪去、滅後,當以正確之慧這麼如實看:『以前的色與現在所有的色,它們都是無常、苦、變易法。』時,生起喜悅,凡像這樣的喜悅被稱爲依存于出離的喜悅;聲音……氣味……味道……所觸……知道法的無常狀態、變易、褪去、滅後,當以正確之慧這麼如實看:『以前的法與現在所有的法,它們都是無常、苦、變易法。』時,生起喜悅,凡像這樣的喜悅被稱爲依存于出離的喜悅,這些是六種依存于出離的喜悅。

  在那裏,什麼是六種依存于家的憂呢?能被眼識知的色……能被鼻識知的氣味……能被舌識知的味道……能被身識知的所觸……當認爲未獲得能被意識知,令人滿意的、可愛的、合意的、悅意的、與世間利得有關之未獲得,或當回憶起以前已過去的、已滅的、已變易的過去之未獲得的法時,生起憂,凡像這樣的憂被稱爲依存于家的憂,這些是六種依存于家的憂。

  在那裏,什麼是六種依存于出離的憂呢?知道色的無常狀態、變易、褪去、滅,以正確之慧這麼如實看:『以前的色與現在所有的色,它們都是無常、苦、變易法。』後,對無上解脫現起熱望:『什麼時候我[也]要進入並住于那聖者們現在所進入並住于之處。』像這樣,當對無上解脫現起熱望時,緣于熱望而生起憂,凡像這樣的憂被稱爲依存于出離的憂;聲音……氣味……味道……所觸……知道法的無常狀態、變易、褪去、滅,以正確之慧這麼如實看:『以前的法與現在所有的法,它們都是無常、苦、變易法。』後,對無上解脫現起熱望:『什麼時候我[也]要進入並住于那聖者們現在所進入並住于之處。』像這樣,當對無上解脫現起熱望時,緣于熱望而生起憂,凡像這樣的憂被稱爲依存于出離的憂,這些是六種依存于出離的憂。

  在那裏,什麼是六種依存于家的平靜呢?以眼見色後,愚癡迷昧的一般人、未征服限製者、未征服果報者、不見過患者、未受教導的一般人的平靜生起,凡那樣的平靜未超越色,因此,那樣的平靜被稱爲『依存于家』;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嘗味道後……以身接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愚癡迷昧的一般人、未征服限製者、未征服果報者、不見過患者、未受教導的一般人的平靜生起,凡那樣的平靜未超越法,因此,那平靜被稱爲『依存于家』,這些是六種依存于家的平靜。

  在那裏,什麼是六種依存于出離的平靜呢?知道色的無常狀態、變易、褪去、滅,當以正確之慧這麼如實看:『以前的色與現在所有的色,它們都是無常、苦、變易法。』時,生起平靜,凡那樣的平靜已超越色,因此,那平靜被稱爲『依存于出離』;聲音……氣味……味道……所觸……知道法的無常狀態、變易、褪去、滅,當以正確之慧這麼如實看:『以前的法與現在所有的法,它們都是無常、苦、變易法。』時,生起平靜,凡那樣的平靜已超越法,因此,那平靜被稱爲『依存于出離』,這些是六種依存于出離的平靜。

  『叁十六種衆生足迹』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此而說。

  『在那裏,依止這個,你們應該舍斷那個。』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什麼而說呢?比丘們!在那裏,依止、靠近六種依存于出離的喜悅後,你們應該舍斷、超越六種依存于家的喜悅,這樣,這是舍斷;這樣,這是超越。比丘們!在那裏,依止、靠近六種依存于出離的憂後,你們應該舍斷、超越六種依存于家的憂,這樣,這是舍斷;這樣,這是超越。比丘們!在那裏,依止、靠近六種依存于出離的平靜後,你們應該舍斷、超越六種依存于家的平靜,這樣,這是舍斷;這樣,這是超越。比丘們!在那裏,依止、靠近六種依存于出離的喜悅後,你們應該舍斷、超越六種依存于出離的憂,這樣,這是舍斷;這樣,這是超越。比丘們!在那裏,依止、靠近六種依存于出離的平靜後,你們應該舍斷、超越六種依存于出離的喜悅,這樣,這是舍斷;這樣,這是超越。

  比丘們!有依存于種種的種種平靜,有依存于單一的單一平靜。比丘們!什麼是依存于種種的種種平靜呢?比丘們!有在色上的平靜,有在聲音上的平靜,有在氣味上的平靜,有在味道上的平靜,有在所觸上的平靜,比丘們!這些是依存于種種的種種平靜。比丘們!什麼是依存于單一的單一平靜呢?比丘們!有依止空無邊處的平靜,有依止識無邊處的平靜,有依止無所有處的平靜,有依止非想非非想處的平靜,比丘們!這些是依存于單一的單一平靜。

  比丘們!在那裏,依止、靠近這依存于單一的單一平靜後,你們應該舍斷、超越這依存于種種的種種平靜,這樣,這是舍斷;這樣,這是超越。比丘們!在那裏,依止、靠近無參與性後,你們應該舍斷、超越這依存于單一的單一平靜,這樣,這是舍斷;這樣,這是超越。

  『在那裏,依止這個,你們應該舍斷那個。』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此而說。

  『有叁個念住聖者親近,當親近時,聖者足以教誡群衆。』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什麼而說呢?比丘們!這裏,有憐愍[心]的、爲他人利益的大師出自憐愍教導弟子們法:『這是爲你們的利益,這是爲了你們的安樂。』他的弟子們不想聽、不傾耳、不用心了知,脫離正軌後從大師的教說轉離,比丘們!在那裏,如來既不是不悅意的,也不感受不悅意,但住于不漏出,正念、正知。比丘們!這是聖者親近的第一個念住,當親近時,聖者足以教誡群衆。

  再者,比丘們!這裏,有憐愍[心]的、爲他人利益的大師出自憐愍教導弟子們法:『這是爲你們的利益,這是爲了你們的安樂。』他的某些弟子們不想聽、不傾耳、不用心了知,脫離正軌後從大師的教說轉離,某些弟子們想聽、傾耳、用心了知,不脫離正軌後從大師的教說轉離,比丘們!在那裏,如來既不是不悅意的,也不感受不悅意;既不是悅意的,也不感受悅意,他從不悅意與悅意兩者都回避後,住于平靜,正念、正知。比丘們!這被稱爲聖者親近的第二個念住,當親近時,聖者足以教誡群衆。

  再者,比丘們!這裏,有憐愍[心]的、爲他人利益的大師出自憐愍教導弟子們法:『這是爲你們的利益,這是爲了你們的安樂。』他的弟子們想聽、傾耳、用心了知,不脫離正軌後從大師的教說轉離,比丘們!在那裏,如來是悅意的,也感受悅意,但住于不漏出,正念、正知。比丘們!這被稱爲聖者親近的第叁個念住,當親近時,聖者足以教誡群衆。

  『有叁個念住聖者親近,當親近時,聖者足以教誡群衆。』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此而說。

  『對訓練師們來說,他被稱爲「被調伏人的無上調禦者。」』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什麼而說呢?比丘們!這裏,已被調禦的象依馴象師所行的單一方向跑:或東或西,或北或南,比丘們!已被調禦的馬依馴馬所行的單一方向跑:或東或西,或北或南,比丘們!已被調禦的牛依馴牛所行的單一方向跑:或東或西,或北或南,比丘們!已被調禦的人依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所行的八個方向繞:有色者見諸色,這是第一個方向。內無色想者見外諸色,這是第二方向。只傾心于清淨的,這是第叁方向。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于虛空無邊處,這是第四方向。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于識無邊處,這是第五方向。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于無所有處,這是第六方向。以一切無所有處的超越,進入後住于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第七方向。以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的超越,進入後住于想受滅,這是第八方向。比丘們!已被調禦的人依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所行的八個方向繞。『對訓練師們來說,他被稱爲「被調伏人的無上調禦者。」』像這樣,這被說,這是緣于此而說。」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六處分別經第七終了。

  「十八意行」(十八種意的近伺察),參看《中阿含162經》比對。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叁十六刀(MA.163)」,南傳作「叁十六種衆生足迹」(chattiṃsa sattapad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叁十六種生命的心理狀態」(The thirty-six positions of beings)。按:SN.36.22亦稱此爲「叁十六受」。

  「所習(MA.163)」,南傳作「親近」(sevati,另譯爲「侍奉服侍;依從;依付;親近;和…來往;利用;練習」),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鍛煉」(cultivates)。

  「依貪著(SA);依著(MA.163)」,南傳作「依存于家的」(gehasitān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基于有家生活的」(based on the household life)。

  「依離貪著(SA);依無欲(MA.163)」,南傳作「依存于出離」(nekkhammasitān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基于放棄」(based on renunciation)。按:此處的「離貪;出離」(nekkhamma),指放棄世俗的出家生活。

  「未征服限製者(的)」(anodhijinass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未征服他的限製者」(who has not conquered his limitations)。

  「未征服果報者(的)」(avipākajinass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未征服[行爲的]結果者」(who has not conquered the results [of action])。

  「靠近」(āgamma,另譯爲「來了後」),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依靠;依賴」(relying on)。

  「無參與性(無慢)」(Atammayataṃ),參看《中阿含85經》「無量種」比對。

  「不漏出」(anavassuto,另譯爲「不漏泄」),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不動搖;不動心」(unmoved)。

  「十八意行」(十八種意的近伺察),參看《中阿含162經》比對。

  「上具觸願恐怖(MA.163)」,南傳作「對無上解脫現起熱望」(anuttaresu vimokkhesu pihaṃ upaṭṭhāpe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一個人産生最高釋放的渴望」(one generates a longing for the supreme liberations)。

  「叁意止(MA.163)」,南傳作「叁個念住」(tayo satipaṭṭhān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深切注意的叁個基礎」(three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後來在「四念住」中解說「satipaṭṭhāna」一詞,論師們有二種解讀法,若解讀爲「念+現起」(sati + upaṭṭhāna),則爲「念住;深切注意的建立」,若解讀爲「念+出發點」(sati + paṭṭhāna),則爲「念處;深切注意的基礎」,前者強調「建立念的行爲」,後者強調「應用念的所緣」,雖然論師多傾向後者,但前者確定是更原始的。按:「四念住」在增壹阿含中譯爲「四意止」,「四意止」顯然是「四念住」的另譯。

  

《中部137經 六處分別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