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95經 鄭計經▪P3

  ..續本文上一頁思接受對欲多助益。」

  「但,喬達摩先生!哪個法對法的沈思接受多助益?我們問喬達摩尊師對法的沈思接受多助益的法。」

  「婆羅墮若!道理的觀察對法的沈思接受多助益,如果不觀察道理,則不沈思地接受法,因爲他觀察道理,因此他沈思地接受法,因此道理的觀對法的沈思接受多助益。」

  「但,喬達摩先生!哪個法對道理的觀察多助益?我們問喬達摩尊師對道理的觀察多助益的法。」

  「婆羅墮若!法的憶持對道理的觀察多助益,如果不憶持法,則不觀察道理,因爲他憶持法,因此他觀察道理,因此法的憶持對道理的觀察多助益。」

  「但,喬達摩先生!哪個法對法的憶持多助益?我們問喬達摩尊師對法的憶持多助益的法。」

  「婆羅墮若!法的聽聞對法的憶持多助益,如果不聽聞法,則不憶持法,因爲他聽聞法,因此他憶持法,因此法的聽聞對法的憶持多助益。」

  「但,喬達摩先生!哪個法對法的聽聞多助益?我們問喬達摩尊師對法的聽聞多助益的法。」

  「婆羅墮若!傾聽對法的聽聞多助益,如果不傾耳,則不聽聞法,因爲他傾耳,因此他聽聞法,因此傾聽對法的聽聞多助益。」

  「但,喬達摩先生!哪個法對傾聽多助益?我們問喬達摩尊師對傾聽多助益的法。」

  「婆羅墮若!尊敬對傾聽多助益,如果不尊敬,則不傾耳,因爲他尊敬,因此他傾耳,因此尊敬對傾聽多助益。」

  「但,喬達摩先生!哪個法對尊敬多助益?我們問喬達摩尊師對尊敬多助益的法。」

  「婆羅墮若!往見對尊敬多助益,如果不往見,則不尊敬,因爲他往見,因此他尊敬,因此往見對尊敬多助益。」

  「但,喬達摩先生!哪個法對往見多助益?我們問喬達摩尊師對往見多助益的法。」

  「婆羅墮若!信對往見多助益,如果信不被生起,則不往見,因爲信被生起,因此他往見,因此信對往見多助益。」

  「我們問喬達摩尊師真理的保護,喬達摩尊師回答真理的保護,而我們喜歡且接受它,而且我們因此而滿意;我們問喬達摩尊師真理的覺,喬達摩尊師回答真理的覺,而我們喜歡且接受它,而且我們因此而滿意;我們問喬達摩尊師真理的到達,喬達摩尊師回答真理的到達,而我們喜歡且接受它,而且我們因此而滿意;我們問喬達摩尊師真理的到達多助益的法,喬達摩尊師回答真理的到達多助益的法,而我們喜歡且接受它,而且我們因此而滿意;凡我們問喬達摩尊師的,喬達摩尊師回答它,而我們喜歡且接受它,而且我們因此而滿意,喬達摩先生!之前我們這麼理解:『誰是卑賤、黑色、梵天腳子孫的禿頭假沙門們?誰是法的了知者?』喬達摩尊師確實使我對沙門生起沙門的愛、沙門的淨信、沙門的尊重。

  「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中略)請喬達摩尊師記得我爲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

   鄭計經第五終了。

  「僧團」(saṅgha, saṃgha),另譯爲「僧伽;和合衆」,或簡略爲「僧,衆」。「弟子僧團」(sāvakasaṅgha),另譯爲「聲聞僧伽」。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信、樂、聞、念、見善觀(MA.19)」,南傳作「信、[個人的]愛好、口傳、理論的深思、沈思後接受之見解」(Saddhā, ruci, anussavo, ākāraparivitakko, diṭṭhinijjhānakkh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信,贊成,古口傳的傳統,理論思考,和深思接受的見解」(faith, approval, oral tradition, reasoned cogitation, and reflective acceptance of a view),或「信,個人的偏愛,古口傳的傳統,理論深思,和沈思後接受之見解」(faith, personal preference, oral tradition, reasoned reflection, the 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 SN.35.153)。按:「見善觀」,《雜阿含313經》譯作「見審谛忍」。

  「善信」(susaddahi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出于信仰而可能完全接受」(may be fully accepted out of faith)。Thanissaro Bhikkhu英譯爲「堅定地在堅信上堅持」(are firmly held in conviction)。Sister Upalavanna英譯爲「好信仰」(good faith)。

  「無例外的」(anaññathā,另譯爲「不異如;不異;真實」),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無錯誤的」(unmistaken),或「非其它的」(not otherwise, SN.56.20)。

  「男子有信」(Saddhā…purisassa hoti,直譯爲「有男子的信」),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有信的人」(a person has faith)。

  「真理的覺」(saccānubodh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發覺真理」(discovery of truth)。Thanissaro Bhikkhu英譯爲「對真理的醒悟」(an awakening to the truth)。

  「欲被生起」(chando jāy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他興起熱情」(zeal springs up in him)。

  「有能力」(ussahati,另譯爲「能夠;適合;敢于」),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用上他的意志」(he applies his will)。

  「梵天腳子孫」(bandhupādāpacc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同族者的腳之子孫」(offspring of the Kinsman”s feet),或「上天的腳之子孫」(offspring of Load”s feet, SN.35.132),並解說,同族者指的是梵天,婆羅門認爲梵天是他們的始祖,注釋書解說,傳說婆羅門是從梵天的口生,剎帝利(武士族)是從梵天的胸部生,毗舍(平民族)是從梵天的腹部生,首陀羅(奴隸族)是從梵天的腿生,沙門是從梵天的腳生。

  

《中部95經 鄭計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