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85經 菩提王子經▪P4

  ..續本文上一頁時,我對[那]群五比丘們這麼說:『王子!你們證知我以前曾像這樣說嗎?』『不,大德!』『王子!如來是阿羅漢、遍正覺者,王子!你們要傾耳,已證得不死,我將教誡、教導法,當依被所誡的那樣實行時,不久,以證智自作證後,你們將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

  王子!我能夠說服[那]群五比丘們。王子![有時]我教誡兩位比丘,叁位比丘爲了托缽而行,叁位比丘爲了托缽而行後,因爲那樣帶來使我們一群六人生存[的食物]。王子![有時]我教誡叁位比丘,二位比丘爲了托缽而行,二位比丘爲了托缽而行後,因爲那樣帶來使我們一群六人生存[的食物]。

  王子!那時,當[那]群五比丘們被我這樣訓誡、這樣教誡時,不久,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

  當這麼說時,菩提王子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當比丘得到如來的教導時,他多久能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呢?」

  「那樣的話,王子!就這情況我要反問你,就依你認爲妥當的來回答。王子!你怎麼想:你是關于騎象使鈎技術的熟練者嗎?」

  「是的,大德!我是關于騎象使鈎技術的熟練者。」

  「王子!你怎麼想:如果這位男子走來[而說]:『菩提王子知道騎象使鈎技術,我要跟他學騎象使鈎技術。』如果他是無信者,他不能達到被有信者得到的程度;如果他是多病者,他不能達到被少病者得到的程度;如果他是狡猾者、僞詐者,他不能達到被不狡猾者、不僞詐者得到的程度;如果他是懈怠者,他不能達到被活力已被發動者得到的程度;如果他是劣慧者,他不能達到被有慧者得到的程度,王子!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是否能跟你學騎象使鈎技術呢?」

  「大德!當具備一項時,那位男子就不能跟我學騎象使鈎技術,更不用說五項了。」

  「王子!你怎麼想:如果這位男子走來[而說]:『菩提王子知道騎象使鈎技術,我要跟他學騎象使鈎技術。』如果他是有信者,他能達到被有信者得到的程度;如果他是少病者,他能達到被少病者得到的程度;如果他是不狡猾者、不僞詐者,他能達到被不狡猾者、不僞詐者得到的程度;如果他是活力已被發動者,他能達到被活力已被發動者得到的程度;如果他是有慧者,他能達到被有慧者得到的程度,王子!你怎麼想:那位男子是否能跟你學騎象使鈎技術呢?」

  「大德!當具備一項時,那位男子就能跟我學騎象使鈎技術,更不用說五項了。」

  「同樣的,王子!有這勤奮支,哪五個呢?王子!這裏,比丘世有信者,他信如來的覺:『像這樣,那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被調伏人的無上調禦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他是少病者、少病惱者,具備好的消化力,不過寒、不過熱,中間而能夠勤奮。他是不狡猾者、不僞詐者,對大師或有智的同梵行者如實不誇大自己。他住于爲了不善法的舍斷、爲了善法的具備而活力已被發動的,剛毅、堅固的努力,不輕忽在善法上的責任。他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王子!這些是五個勤奮支。

  王子!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的教導時,他七年能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王子!別說七年,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的教導時,他六年能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五年……四年……叁年……二年……一年,王子!別說一年,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的教導時,他七個月能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王子!別說七個月,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的教導時,他六個月能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五個月……四個月……叁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王子!別說半個月,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的教導時,他七日夜能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王子!別說七日夜,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的教導時,他六日夜能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五日夜……四日夜……叁日夜……二日夜……一日夜,王子!別說一日夜,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的教導時,他傍晚被教導,早上將證得特質;早上被教導,傍晚將證得特質。」

  當這麼說時,菩提王子對世尊這麼說:

  「啊!佛陀,啊!法,啊!法的被善說,確實是因爲他傍晚被教導,早上將證得特質;早上被教導,傍晚將證得特質。」

  當這麼說時,散若葛之子學生婆羅門對樸提王子這麼說:

  「這位菩提尊師這樣說:『啊!佛陀,啊!法,啊!法的被善說。』而沒歸依那喬達摩尊師、法、比丘僧團。」

  「親愛的散若葛之子!不要這麼說,親愛的散若葛之子!不要這麼說。親愛的散若葛之子!這被我從母親面前聽聞、領受:親愛的散若葛之子!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彌城瞿師羅園,那時,我的母親懷孕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我的母親對世尊這麼說:『大德!我的這胎兒,不論男或女,歸依那世尊、法、比丘僧團,請世尊記得他爲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親愛的散若葛之子!有一次,世尊就住在這婆祇國蘇蘇馬拉山之配沙卡拉林的鹿野苑,那時,奶媽以腰帶著我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好後,奶媽[帶著]我對世尊這麼說:『大德!這位菩提王子歸依那世尊、法、比丘僧團,請世尊記得他爲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親愛的散若葛之子!這是第叁次,我歸依那世尊、法、比丘僧團,請世尊記得我爲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

  菩提王子經第五終了。

  「摩納磨;摩納」(māṇava)爲音譯,義譯爲「學生婆羅門、學童、青年、婆羅門青年」,古譯爲「弟子」,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青年;少年」(youth)。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唇誦與複誦」(oṭṭhapahatamattena lapitalāpanamatte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唇誦與複述」(lip-reciting and rehearsal)。

  「智語與上座語」(ñāṇavādañca… theravādañc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理解與自信」(knowledge and assurance)。Thanissaro Bhikkhu英譯爲「理解之語,前輩之語」(the words of knowledge, the words of the elders)。

  「托缽的村落」(gocaragāmo,逐字直譯爲「餌所+村落」),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施舍處的村落」(a village for alms resort)。

  「欲迷」(kāmamucc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感官的沈溺」(sensual infatuation, SN.35.244)。

  「齒齒相著(MA.101)」,南傳作「緊扣牙齒」(dantebhi dantamādhāya,逐字直譯爲「(以)齒+強力+放置」),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他的牙齒緊咬」(with his teeth clenched, MN.20)。

  「以心修心(MA.101)」,南傳作「以心抑止、壓迫、破壞心」(cetasā cittaṃ abhiniggaṇheyyaṃ abhinippīḷeyyaṃ abhisantāpeyy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我以心打下來、限製和粉碎心」(I beat down, constrain, and crush mind with mind),並引注釋書的解說:以善法心粉碎不善法心(MN.20, note.243)。

  「我識知」(mayhaṃ…viññāṇaṃ ahosi,直譯爲「有我的識」),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來到覺悟」(came the realisation)。

  「固體」(oḷārikaṃ,原意爲「粗的;粗大的」),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固體」(solid)。

  「恢複」(gāhenti, gahetvā,原意爲「拿起;捕捉;緊捉住」),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取回;恢複」(regain)。

  「被我證得的這個法是甚深的、……接著就在那裏消失了。」一段另獨立爲SN.6.1,參看《雜阿含293經》附錄。

  「五比丘(MA.204)」,南傳作[那]群五比丘們」(pañcavaggiye bhikkhū,直譯爲「五群比丘們」),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五位成一群的比丘們」(the bhikkus of the group of five)。

  「隨住(MA.204)」,南傳作「如我意地住(後)」(yathābhirantaṃ viharitv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如我選擇地駐留」(stayed…as long as I chose)。

  「誰稱師(MA.204)」,南傳作「我能指定誰[爲師]呢」(kamuddiseyy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我應該指定誰爲師呢」(to whom should I point as teacher)。

  「無等(MA.204)」,南傳作「沒有與我對等者」(natthi me paṭipuggal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因爲我沒有與我等同的人」(because I have No person for my counterpart)。

  「阿羅漢」(ara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完成者」(Accomplished One)。

  「甘露鼓(MA.204)」,南傳作「不死的大鼓」(amatadundubhi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不死之鼓」(the drum of the Deathless)。按:「不死」(amata),另譯爲「甘露」。

  「邪道(MA.204)」,南傳作「旁道」(ummaggaṃ,另譯爲「邪道」),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旁路」(a bypath)。

  「卿(MA.204)」,南傳作「(以)道友」(āvusovādena,另譯爲「(以)朋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朋友」(friend)。

  「光明照耀(MA.204)」,南傳作「說」(pabhāvitametanti,原意爲「使增大;使增加」),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說」(speak),並解說,這是佛陀對五比丘的第一課,接下來是說四聖谛(SN.56.11轉*輪經;*輪轉起經),幾天後,他們都證初果了,說無我(SN.22.59無我相經)。

  「一群六人」(chabbaggiyā,逐字直譯爲「六群」),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我們六個」(the six of us)。

  「斷支(MA.212)」,南傳作「勤奮支」(padhāniyaṅgān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努力要素」(factors of striving)。

  「能夠勤奮」(padhānakkhamāya,直譯爲「容忍勤奮」),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能承受努力的壓力」(able to bear the strain of striving, MN.90)。

  「現如真(MA.212)」,南傳作「如實不誇大自己」(yathābhūtaṃ attānaṃ āvikat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如其事實地展現他自己」(shows himself as he actually is)。

  「特質」(visesaṃ,另譯爲「差別;殊勝」),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區別(特性)」(distinction)。

  

《中部85經 菩提王子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