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64經 瑪魯迦大經

  漢譯經文中部64經/瑪魯迦大經(比丘品[7])(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你們憶持我所教導的五下分結嗎?」

  當這麼說時,尊者瑪魯迦之子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我憶持世尊所教導的五下分結。」

  「瑪魯迦之子!但,你如何憶持我所教導的五下分結呢?」

  「大德!我憶持有身見是世尊所教導的下分結;大德!我憶持疑是世尊所教導的下分結;大德!我憶持戒禁取是世尊所教導的下分結;大德!我憶持欲的意欲是世尊所教導的下分結;大德!我憶持惡意是世尊所教導的下分結,大德!我這麼憶持世尊所教導的五下分結。」

  「瑪魯迦之子!你憶持誰教導像這樣的這五下分結呢?瑪魯迦之子!其他外道遊行者豈不將以這嬰兒譬喻的駁斥駁斥你嗎?因爲,幼嫩愚鈍仰臥的嬰兒沒有『有身』[的觀念],將從哪裏生起有身見?但有身見的煩惱潛在趨勢潛伏于其中;因爲,幼嫩愚鈍仰臥的嬰兒沒有『法』[的觀念],將從哪裏生起對法的疑?但疑的煩惱潛在趨勢潛伏于其中;因爲,幼嫩愚鈍仰臥的嬰兒沒有『戒』[的觀念],將從哪裏生起戒禁取?但戒禁取的煩惱潛在趨勢潛伏于其中;因爲,幼嫩愚鈍仰臥的嬰兒沒有『欲』[的觀念],將從哪裏生起對欲之欲的意欲?但欲貪的煩惱潛在趨勢潛伏于其中;因爲,幼嫩愚鈍仰臥的嬰兒沒有『衆生』[的觀念],將從哪裏生起對衆生的惡意?但惡意的煩惱潛在趨勢潛伏于其中,瑪魯迦之子!其他外道遊行者豈不將以這嬰兒譬喻的駁斥駁斥你嗎?」

  當這麼說時,尊者阿難對世尊說:

  「世尊!這正是時候,善逝!這正是時候,願世尊說五下分結,聽聞世尊的[教說]後,比丘們將會憶持的。」

  「那樣的話,阿難!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尊者阿難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阿難!這裏,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訓練的,他住于心被有身見纏縛、征服,不如實了知已生起的有身見之出離,有身見成爲他的慣習而未被排除,則它是下分結;他住于心被疑纏縛、征服,不如實了知已生起的疑之出離,疑成爲他的慣習而未被排除,則它是下分結;他住于心被戒禁取纏縛、征服,不如實了知已生起的戒禁取之出離,戒禁取成爲他的慣習而未被排除,則它是下分結;他住于心被欲貪纏縛、征服,不如實了知已生起的欲貪之出離,欲貪成爲他的慣習而未被排除,則它是下分結;他住于心被惡意纏縛、征服,不如實了知已生起的惡意之出離,惡意成爲他的慣習而未被排除,則它是下分結。

  阿難!這裏,已受教導的聖弟子是見過聖者的,熟練聖者法的,善受聖者法訓練的;是見過善人的,熟練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訓練的,他住于心不被有身見纏縛、征服,如實了知已生起的有身見之出離,他的有身見含煩惱潛在趨勢被舍斷;他住于心不被疑纏縛、征服,如實了知已生起的疑之出離,他的疑含煩惱潛在趨勢被舍斷;他住于心不被戒禁取纏縛、征服,如實了知已生起的戒禁取之出離,他的戒禁取含煩惱潛在趨勢被舍斷;他住于心不被欲貪纏縛、征服,如實了知已生起的欲貪之出離,他的欲貪含煩惱潛在趨勢被舍斷;他住于心不被惡意纏縛、征服,如實了知已生起的惡意之出離,他的惡意含煩惱潛在趨勢被舍斷。

  阿難!有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道迹,『不由于該道與道迹將知道或看見或將舍斷五下分結。』這是不可能的。阿難!猶如有住立著而有堅實核心的大樹,『不切開外皮、不切開皮層而將切斷堅實核心。』這是不可能的。同樣的,阿難!有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道迹,『不由于該道與道迹將知道或看見或將舍斷五下分結。』這是不可能的。

  阿難!有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道迹,『由于該道與道迹將知道或看見或將舍斷五下分結。』這是可能的。阿難!猶如有住立著而有堅實核心的大樹,『切開外皮、切開皮層而將切斷堅實核心。』這是可能的。同樣的,阿難!有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道迹,『由于該道與道迹將知道或看見或將舍斷五下分結。』這是可能的。

  阿難!猶如滿滿的、水滿到烏鴉可喝到的恒河,那時,如果弱男子走來[而心想]:『我將以手臂橫向切開這恒河後,平安地到彼岸。』他不能夠以手臂橫向切開這恒河後,平安地到彼岸。同樣的,阿難!當任何有身見滅之法被教導時,他心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解脫,即應該被看作像那位弱男子那樣。阿難!猶如滿滿的、水滿到烏鴉可喝到的恒河,那時,如果有力氣的男子走來[而心想]:『我將以手臂橫向切開這恒河後,平安地到彼岸。』他能夠以手臂橫向切開這恒河後,平安地到彼岸。同樣的,阿難!當任何有身見滅之法被教導時,他心躍入、明淨、住立、解脫,即應該被看作像那位有力氣的男子那樣。

  阿難!什麼是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道迹呢?阿難!這裏,比丘以離依著、以惡不善法的舍斷,以所有身粗重的安息,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于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禅,凡存在于那裏的色的狀態、受的狀態、想的狀態、行的狀態、識的狀態,那些法他看作是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空的、非我的,他使心從那些法脫離;他使心從那些法脫離後,心集中于不死界:『這是寂靜的,這是勝妙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斷念、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槃。』當他在那裏住立時,到達諸煩惱的滅盡。如果因爲那法貪、那法喜而沒達到諸煩惱的滅盡,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爲化生者,在那裏入了究竟涅槃,爲不從彼世轉回者。阿難!這是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道迹。

  再者,阿難!比丘以尋與伺的平息,……(中略)第二禅,……(中略)第叁禅,……(中略)第四禅,……(中略)凡存在于那裏的色的狀態、受的狀態、想的狀態、行的狀態、識的狀態,……(中略)爲不從彼世轉回者。阿難!這是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道迹。

  再者,阿難!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于虛空無邊處,凡存在于那裏的受的狀態、想的狀態、行的狀態、識的狀態,……(中略)爲不從彼世轉回者。阿難!這是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道迹。

  再者,阿難!比丘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于識無邊處,凡存在于那裏的受的狀態、想的狀態、行的狀態、識的狀態,……(中略)爲不從彼世轉回者。阿難!這是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道迹。

  再者,阿難!比丘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于無所有處,凡存在于那裏的受的狀態、想的狀態、行的狀態、識的狀態,……(中略)爲不從彼世轉回者。阿難!這是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道迹。」

  「大德!如果這是舍斷五下分結的道與道迹,那樣的話,爲什麼某些比丘是心解脫者,某些比丘是慧解脫者呢?」

  「阿難!在這裏,我說,這是根之種種。」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尊者阿難歡喜世尊所說。

  瑪魯迦大經第四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纏住(MA.205)」,南傳作「被纏縛」(pariyuṭṭhite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纏住」(obsessed),並解說,在論書中依雜染的發生區分爲叁階段:「煩惱潛在趨勢」(anusaya)階段只是在心中的潛在性質(latent dispositions),「纏」(pariyuṭṭhāna)階段上升到纏住與征服(obsess and enslave)了心,到「超越階段」(vitikkama)就激發不善的身行、語行。本經爲何佛陀會責備比丘對五下分結的回答?長老引注釋書的解說,因爲比丘執這樣的見:只在受別人攻擊時,才受這些結的束縛,其他時候不會。

  「身見使(MA.205)」,南傳作「有身見的煩惱潛在趨勢」(sakkāyadiṭṭhānusay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對個己的見解的在表面下的趨勢」(the underlying tendency to identity view)。

  「勝如(MA.205)」,南傳作「根之種種」(indriyavematta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不同的是他們的器官機能」(The difference…is in their faculties),並引注釋書的解說,「心解脫」與「慧解脫」的不同,在于前者在「止與觀」中偏重(強調)一心(emphasises unification of mind),後者偏重(強調)慧(emphasises wisdom),尊者目揵連是前者的典型,尊者舍利弗是後者的典型。

  「慣習」(thāmagatā,直譯爲「已到達勢力的狀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已經成爲一種慣性」(has become habitual)。

  「含煩惱潛在趨勢」(sānusayā,另譯爲「有隨眠的」),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連同對它的在表面下的趨勢」(together with the underlying tendency to it)。

  「不死界」(amatāya dhātuyā,另譯爲「甘露界;涅槃界」),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不死要素」(the deathless element)。

  「法貪」(dhammarāge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爲了法而想要」(desire for the Dhamma)。

  「法喜」(dhammanandiy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在法中歡樂」(delight in the Dhamma)。

  

《中部64經 瑪魯迦大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