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經文中部47經/考察經(雙小品[5])(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不知他人心法門的考察比丘應該爲了識知『遍正覺與否』而對如來作探查。」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爲根本,以世尊爲導引,以世尊爲依歸,大德!如果世尊能說明這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世尊的[教說]後,比丘們將會憶持的。」
「那樣的話,比丘們!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不知他人心法門的考察比丘應該在二法上對如來作探查:在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法上:『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汙染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與否?』當探查他時,他這麼知道:『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汙染法,對如來來說,那些不被發現。』
當探查他時,他這麼知道:『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汙染法,對如來來說,那些不被發現。』之後,他更進一步探查:『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混雜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與否?』當探查他時,他這麼知道:『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混雜法,對如來來說,那些不被發現。』
當探查他時,他這麼知道:『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混雜法,對如來來說,那些不被發現。』之後,他更進一步探查:『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淨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與否?』當探查他時,他這麼知道:『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淨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
當探查他時,他這麼知道:『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淨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之後,他更進一步探查:『這位尊者是這些善法長時間的進入者,或者是暫時的進入者?』當探查他時,他這麼知道:『這位尊者是這些善法長時間的進入者,這位尊者不是暫時的進入者。』
當探查他時,他這麼知道:『這位尊者是這些善法長時間的進入者,這位尊者不是暫時的進入者。』之後,他更進一步探查:『這位已變得有名的、已得到名聲的尊者比丘,這裏,一些[他有關名聲的]過患被發現嗎?』比丘們!因爲,只要比丘是未變得有名者、未得到名聲者,這裏,一些過患不被發現,但,比丘們!當比丘是已變得有名者、已得到名聲者,這裏,一些過患被發現。當探查他時,他這麼知道:『這位已變得有名的、已得到名聲的尊者比丘,這裏,一些[他有關名聲的]過患不被發現。』
當探查他時,他這麼知道:『這位已變得有名的、已得到名聲的尊者比丘,這裏,一些[他有關名聲的]過患不被發現。』之後,他更進一步探查:『這位尊者是無畏的節製者,這位尊者不是有畏懼的節製者,他對欲不親近,以貪的滅盡而成爲離貪的狀態嗎?』當探查他時,他這麼知道:『這位尊者是無畏的節製者,這位尊者不是有畏懼的節製者,他對欲不親近,以貪的滅盡而成爲離貪的狀態。』比丘們!如果其他人這麼詢問那位比丘:『尊者以什麼理由、什麼推比,據此而尊者這麼說:這位尊者是無畏的節製者,這位尊者不是有畏懼的節製者,他對欲不親近,以貪的滅盡而成爲離貪的狀態呢?』比丘們!當正確地回答時,比丘應該這麼回答:『像這樣,當這位尊者在僧團中住或單獨住時,在那裏,凡善去者、惡去者、教誡群衆者[、不教誡群衆者],以及,這裏,一些是在物質上被看見者、一些是不被物質染著者,這位尊者不因此而輕蔑他。我在世尊面前聽聞、領受:我是無畏的節製者,我不是有畏懼的節製者,我對欲不親近,以貪的滅盡而成爲離貪的狀態。』
比丘們!在那裏,應該進一步反問如來:『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汙染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與否?』比丘們!當回答時,如來會這樣回答:『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汙染法,對如來來說,那些不被發現。』『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混雜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與否?』比丘們!當回答時,如來會這樣回答:『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混雜法,對如來來說,那些不被發現。』『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淨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與否?』比丘們!當回答時,如來會這樣回答:『凡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淨法,對如來來說,那些被發現。我有這個道、這個行境,但不參與它。』
比丘們!對這樣說的大師,弟子值得爲了聽聞法而前往,大師對他教導更高再更高、勝妙再勝妙、黑白及其對照法,比丘們!如大師對比丘教導更高再更高、勝妙再勝妙、黑白及其對照法,這樣,這裏,他在那個法中的某個法以證智走到關于諸法的究竟,他淨信大師:『世尊是遍正覺者,法被世尊善說,僧團是依善而行者。』比丘們!如果其他人這麼詢問那位比丘:『尊者以什麼行相、什麼推比,據此而尊者這麼說:世尊是遍正覺者,法被世尊善說,僧團是善行者呢?』比丘們!當正確地回答時,比丘應該這麼回答:『朋友!這裏,我爲了法的聽聞去見世尊,世尊對我教導更高再更高、勝妙再勝妙、黑白及其對照法,這樣,這裏,我在那個法中的某個法以證智走到關于諸法的究竟,我淨信大師:『世尊是遍正覺者,法被世尊善說,僧團是善行者。』
比丘們!凡任何人對如來的信以這些理由、這些語詞、這些文句住立、生根、確立,比丘們!這被稱爲有理由、根植于見、堅固的信,不能被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中的任何者動搖,比丘們!這樣是對如來以法探求,而這樣是如來被以法善探求。」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那些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考察經第七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雜眼、耳知法(MA.186)」,南傳作「能被眼與耳識知的混雜法」(vītimissā cakkhusotaviññeyyā dhammā,逐字直譯爲「雜的-眼+耳+識知-法」),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能經由眼或耳認識的任何混合情況」(any mixed states cognizable through the eye or through the ear),並引注釋書的解說,「混雜法」(vītimissā dhammā)是指一個淨化自己行爲者不能持續維持清淨,有時候他的行爲是光明的,有時候是雜染的或黑暗的。
「樂行非恐怖(MA.186)」,南傳作「無畏的節製者」(abhayūparato,另譯爲「無畏的止息者;無畏的寂靜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無恐怖而自製」(restrained without fear)。
「有何行(MA.186)」,南傳作「以什麼理由」(ke…ākār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什麼理由」(What are the…reasons)。「理由」(ākārā),另譯爲「行相;相;相貌;樣相;樣子;情況」。
「有何智(MA.186)」,南傳作「什麼推比」(ke anvay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什麼是他的證據」(what is his evidence)。「推比」(anvayā),另譯爲「隨行;類句;類比」。
「善逝(MA.186)」,南傳作「善去者」(sugatā,另譯爲「善趣者;投生善處者;善逝」),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某些有好行爲者」(some there are well behaved)。
「因食可見(MA.186)」,南傳作「在物質上被看見者」(āmisesu saṃdiss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在這裏某些被看見與物質的事相關連」(some here are seen concerned about material things)。「物質」(āmisa),另譯爲「財;食;味;利益」。
「如是境界(MA.186)」,南傳作「這個行境」(etaṃgocar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我的領域」(my domain)。
「知斷一法(MA.186)」,南傳作「某個法以證智」(ekaccaṃ dhammaṃ abhiññā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經由直接理解某個教導」(through direct knowledge of a certain teaching),並解說,爲了帶出要表達的意思,將「法」轉譯爲「教導」。
「于諸法得究竟(MA.186)」,南傳作「走到關于諸法的究竟」(dhammesu niṭṭhaṃ gacch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關于教法來到結論」(comes to a conclusion about the teachings)。
「見本(MA.186)」,南傳作「根植于見」(dassanamūlik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根植于見解」(rooted in vision)。
「他人心法門」(parassa cetopariyāy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如何衡量別人的心」(how to gauge another”s mind)。
「惡去者」(dugga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不良行爲」(ill behaved)。
「我有這個道」(etaṃpathohamasm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它們是我的路」(They are my pathway)。
「但不參與它」(no ca tena tammay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但我不確認(凸顯)它們」(yet I do not identify with them),並引注釋書的解說,我對它沒有渴愛,我不確認(凸顯)清淨的德行(purified virtue)。
《中部47經 考察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