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44經 毗陀羅小經

  漢譯經文中部44經/毗陀羅小經(雙小品[5])(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那時,毗舍佉優婆塞去見法施比丘尼。抵達後,向法施比丘尼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毗舍佉優婆塞對法施比丘尼這麼說:

  「聖尼!被稱爲『有身,有身』,聖尼!什麼被世尊說爲有身呢?」

  「毗舍佉學友!這些五取蘊被世尊說是有身,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這些五取蘊被世尊說爲有身。」

  「好!聖尼!」毗舍佉優婆塞歡喜、隨喜法施比丘尼所說後,更進一步問法施比丘尼問題:

  「聖尼!被稱爲『有身集,有身集』,聖尼!什麼被世尊說爲有身集呢?」

  「毗舍佉學友!這導致再生、伴隨歡喜與貪、到處歡喜的渴愛,即: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毗舍佉學友!這被世尊說爲有身集。」

  「聖尼!被稱爲『有身滅,有身滅』,聖尼!什麼被世尊說爲有身滅呢?」

  「毗舍佉學友!就是那渴愛的無余褪去與滅、舍棄、斷念、解脫、無依住,毗舍佉學友!這被世尊說爲有身滅。」

  「聖尼!被稱爲『導向有身滅道迹,導向有身滅道迹』,聖尼!什麼被世尊說爲導向有身滅道迹呢?」

  「毗舍佉學友!就是這八支聖道被世尊說爲導向有身滅道迹,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聖尼!那執取就是這那些五取蘊呢?還是除了五取蘊外有執取呢?」

  「毗舍佉學友!那執取既非就是那些五取蘊,也非除了五取蘊外有執取,毗舍佉學友!凡對于五取蘊有欲貪者,在那裏就有執取。」

  「又,聖尼!怎樣有有身見呢?」

  「毗舍佉學友!這裏,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訓練的,認爲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中略)想…..(中略)行…..(中略)認爲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毗舍佉學友!這樣有有身見。」

  「又,聖尼!怎樣沒有有身見呢?」

  「毗舍佉學友!這裏,已受教導的聖弟子是見過聖者的,熟練聖者法的,善受聖者法訓練的;是見過善人的,熟練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訓練的,不認爲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中略)想…..(中略)行…..(中略)不認爲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毗舍佉學友!這樣沒有有身見。」

  「又,聖尼!哪些是八支聖道呢?」

  「毗舍佉學友!這是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又,聖尼!這八支聖道是有爲的,或者無爲的呢?」

  「毗舍佉學友!這八支聖道是有爲的。」

  「又,聖尼!叁蘊被八支聖道包含,或者八支聖道被叁蘊包含呢?」

  「毗舍佉學友!非叁蘊被八支聖道包含,而是八支聖道被叁蘊包含。毗舍佉學友!正語、正業、正命這些法被戒蘊包含;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些法被定蘊包含;正見、正志這些法被慧蘊包含。」

  「又,聖尼!什麼是定呢?哪些法是定相呢?哪些法是定的資助呢?什麼是定的修習呢?」

  「毗舍佉學友!凡心一境性者,這是定;四念住是定相;四正勤是定的資助;就這些法的練習、修習、多修習,在這裏,這是定的修習。」

  「又,聖尼!有多少行呢?」

  「毗舍佉學友!有這叁行:身行、語行、心行。」

  「又,聖尼!什麼是身行?什麼是語行?什麼是心行呢?」

  「毗舍佉學友!入出息是身行,尋與伺是語行,想與受是心行。」

  「又,聖尼!爲何入出息是身行?爲何尋與伺是語行?爲何想與受是心行呢?」

  「毗舍佉學友!入出息與身體有關,這些法被身體所束縛,因此,入出息是身行。毗舍佉學友!尋與伺在前,迸出言語在後,因此,尋與伺是語行。毗舍佉學友!想與受與心有關,這些法被心所束縛,因此,想與受是心行。」

  「又,聖尼!怎樣入想受滅呢?」

  「毗舍佉學友!入想受滅的比丘不這麼想:『我將入想受滅。』或『我入想受滅。』或『我已入想受滅。』而是心如之前所修習的導引到那樣的狀況。」

  「又,聖尼!入想受滅的比丘哪些法第一個被滅:身行或語行或心行呢?」

  「毗舍佉學友!入想受滅的比丘語行第一個被滅,其後是身行,其後是心行。」

  「又,聖尼!怎樣從想受滅等至出來呢?」

  「毗舍佉學友!從想受滅等至出來的比丘不這麼想:『我將從想受滅等至出來。』或『我從想受滅等至出來。』或『我已從想受滅等至出來。』而是心如之前所修習的導引到那樣的狀況。」

  「又,聖尼!從想受滅等至出來的比丘哪些法第一個生起:身行或語行或心行呢?」

  「毗舍佉學友!從想受滅等至出來的比丘心行第一個生起,其後是身行,其後是語行。」

  「又,聖尼!從想受滅等至出來的比丘觸達多少觸呢?」

  「毗舍佉學友!從想受滅等至出來的比丘觸達叁種觸:空觸、無相觸、無願觸。」

  「又,聖尼!從想受滅等至出來的比丘,心向什麼低斜?心向什麼傾斜?心向什麼坡斜呢?」

  「毗舍佉學友!從想受滅等至出來的比丘,心向遠離低斜、向遠離傾斜、向遠離坡斜。」

  「又,聖尼!有多少受呢?」

  「毗舍佉學友!有叁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又,聖尼!哪些是樂受?哪些是苦受?哪些是不苦不樂受呢?」

  「毗舍佉學友!凡感受與身體有關或與心有關的樂與喜悅,這是樂受。毗舍佉學友!凡感受與身體有關或與心有關的苦與不喜悅,這是苦受。毗舍佉學友!凡感受與身體有關或與心有關的既非喜悅也非不喜悅,這是不苦不樂受。」

  「又,聖尼!樂受有什麼樂?有什麼苦呢?苦受有什麼樂?有什麼苦呢?不苦不樂受有什麼樂?有什麼苦呢?」

  「毗舍佉學友!樂受的持續是樂,變易則苦;苦受的持續是苦,變易則樂;不苦不樂受有智是樂,無智則苦。」

  「又,聖尼!樂受潛伏什麼煩惱?苦受潛伏什麼煩惱?不苦不樂受潛伏什麼煩惱呢?」

  「毗舍佉學友!樂受潛伏貪煩惱潛在趨勢,苦受潛伏嫌惡煩惱潛在趨勢,不苦不樂受潛伏無明煩惱潛在趨勢。」

  「又,聖尼!貪煩惱潛在趨勢都潛伏在一切樂受中嗎?嫌惡煩惱潛在趨勢都潛伏在一切苦受中嗎?無明煩惱潛在趨勢都潛伏在一切不苦不樂受中嗎?」

  「毗舍佉學友!非貪煩惱潛在趨勢都潛伏在一切樂受中,非嫌惡煩惱潛在趨勢都潛伏在一切苦受中,非無明煩惱潛在趨勢都潛伏在一切不苦不樂受中。」

  「又,聖尼!在樂受中什麼應該被舍斷?在苦受中什麼應該被舍斷?在不苦不樂受中什麼應該被舍斷呢?」

  「毗舍佉學友!在樂受中貪煩惱潛在趨勢應該被舍斷,在苦受中嫌惡煩惱潛在趨勢應該被舍斷,在不苦不樂受中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應該被舍斷。」

  「又,聖尼!在一切樂受中貪煩惱潛在趨勢都應該被舍斷嗎?在一切苦受中嫌惡煩惱潛在趨勢都應該被舍斷嗎?在一切不苦不樂受中無明煩惱潛在趨勢都應該被舍斷嗎?」

  「毗舍佉學友!非在一切樂受中貪煩惱潛在趨勢都應該被舍斷,非在一切苦受中嫌惡煩惱潛在趨勢都應該被舍斷,非在一切不苦不樂受中無明煩惱潛在趨勢都應該被舍斷。毗舍佉學友!這裏,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于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禅,因爲那樣,他舍斷貪,在那裏,沒有貪煩惱潛在趨勢潛伏,毗舍佉學友!這裏,比丘像這樣深慮:『什麼時候我[也]要進入並住于那聖者們現在所進入並住于之處。』像這樣,當對無上解脫現起熱望時,緣于熱望而生起憂,因爲那樣,他舍斷嫌惡,在那裏,沒有嫌惡煩惱潛在趨勢潛伏。毗舍佉學友!這裏,比丘以樂的舍斷與苦的舍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于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禅,因爲那樣,他舍斷無明,在那裏,沒有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潛伏。」

  「又,聖尼!什麼是樂受的對比呢?」

  「毗舍佉學友!苦受是樂受的對比。」

  「又,聖尼!什麼是苦受的對比呢?」

  「毗舍佉學友!樂受是苦受的對比。」

  「又,聖尼!什麼是不苦不樂受的對比呢?」

  「毗舍佉學友!無明是不苦不樂受的對比。」

  「又,聖尼!什麼是無明的對比呢?」

  「毗舍佉學友!明是無明的對比。」

  「又,聖尼!什麼是明的對比呢?」

  「毗舍佉學友!解脫是明的對比。」

  「又,聖尼!什麼是解脫的對比呢?」

  「毗舍佉學友!涅槃是解脫的對比。」

  「又,聖尼!什麼是涅槃的對比呢?」

  「毗舍佉學友!你超越問題了,你不能把握問題的極限。毗舍佉學友!梵行是基于涅槃,涅槃爲彼岸,涅槃爲終結。而,毗舍佉學友!如果你希望,請你去見世尊後,可以問這個義理,你應該依據世尊的解說憶持。」

  那時,毗舍佉優婆塞歡喜、隨喜法施比丘尼所說後,起座向法施比丘尼訊,然後作右繞,接著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毗舍佉優婆塞將他與法施比丘尼間的交談全部告訴世尊。

  當這麼說時,世尊對毗舍佉優婆塞這麼說:

  「毘舍佉!法施比丘尼是賢智者;毘舍佉!法施比丘尼是大慧者。比丘們!如果你問我這個義理,我也會如法施比丘尼這樣的解說來解說,這就是這個義理,你應該這樣憶持它。」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毗舍佉優婆塞歡喜世尊所說。

  毗陀羅小經第四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毗舍佉優婆夷(MA.210)」,南傳作「毗舍佉優婆塞」(visākho upāsako),菩提比丘長老解說他是王舍城的富豪,法施比丘尼(dhammadinnā bhikkhunī)是他的前妻,證得阿羅漢果,而他證得不還果。

  「神(MA.210)」,南傳作「我」(atta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自我」(self)。

  「定相」(samādhinimittāh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集中貫注的基礎」(basis of concentration),並解說,這裏的「nimitta」,譯爲「相」(as "sign,")似乎不正確。Thanissaro Bhikkhu英譯爲「其[定的]主題」(its themes)。按:「相」(nimitta),另譯爲「因相;因素,迹象;征相;特相;現相,前兆;瑞兆,占相,界標;標識,理由」。

  「定力(MA.210)」,南傳作「定的資助」(samādhiparikkhār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集中貫注的准備」(the equipment of concentration)。

  「對(MA.210)」,南傳作「對比」(paṭibhāg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相對物;對口」(the counterpart)並解說,這包含「相反與補充」(opposition and supplementation)。

  「迸出」(bhind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發出;爆發」(breaks out)。

  「無願觸」(appaṇihito phass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無願望接觸」(desireless contact)。

  「基于涅槃」(Nibbānogadhañhi,另譯爲「沈浸于涅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基于涅槃」(grounded upon Nibbāna)。

  「毗陀羅」(vedalla,另譯爲「有明」),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問答」(questions and answer)。「毗陀羅」後來成爲《九分教》之一,參看《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584。

  「有智是樂」(ñāṇasuk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當有其理解是快樂」(is pleasant when there is knowledge [of it])。

  「窮我邊(MA.210)」,南傳作「問題的極限」(pañhānaṃ pariyan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問題的極限」(the limit to questions)。「極限」(pariyantaṃ,逐字直譯爲「遍+終極」),另譯爲「周邊;製限;究竟;當做終了」。

  

《中部44經 毗陀羅小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