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30經 心材譬喻小經

  漢譯經文中部30經/心材譬喻小經(譬喻品[3])(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賓額勒苟車婆羅門去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賓額勒苟車婆羅門對世尊這麼說:

  「喬達摩先生!凡這些團體的領導者,群衆的老師,有名望的知名開宗祖師,衆人公認有德行者的沙門、婆羅門,即:富蘭那迦葉、末伽黎拘舍羅、阿夷多翅舍欽婆羅、浮陀迦旃延、散惹耶毗羅梨子、尼幹子若提子,全都如自己自稱的已證知呢?全都未證知呢?或者某些已證知,某些未證知呢?」

  「夠了!婆羅門!停止這個:『全都如自己自稱的已證知呢?全都未證知呢?或者某些已證知,某些未證知呢?』婆羅門!我將教導你法,你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先生!」賓額勒苟車婆羅門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越過皮材,越過皮屑後,切斷枝葉,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爲:『這是心材。』有眼的男子看見這樣後會這麼說:『這位尊師男子不了知心材,不了知膚材,不了知皮材,不了知皮屑,不了知枝葉,因爲,像這樣,這位尊師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越過皮材,越過皮屑後,切斷枝葉,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爲:「這是心材。」凡心材應該被作的核心,其目標他將未經曆。』

  又,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越過皮材後,切斷皮屑,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爲:『這是心材。』有眼的男子看見這樣後會這麼說:『這位尊師男子不了知心材,不了知膚材,不了知皮材,不了知皮屑,不了知枝葉,因爲,像這樣,這位尊師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越過皮材後,切斷皮屑,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爲:「這是心材。」凡心材應該被作的核心,其目標他將未經曆。』

  又,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後,切斷皮材,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爲:『這是心材。』有眼的男子看見這樣後會這麼說:『這位尊師男子不了知心材,不了知膚材,不了知皮材,不了知皮屑,不了知枝葉,因爲,像這樣,這位尊師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後,切斷皮材,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爲:「這是心材。」凡心材應該被作的核心,其目標他將未經曆。』

  又,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後,切斷膚材,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爲:『這是心材。』有眼的男子看見這樣後會這麼說:『這位尊師男子不了知心材,不了知膚材,不了知皮材,不了知皮屑,不了知枝葉,因爲,像這樣,這位尊師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後,切斷膚材,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爲:「這是心材。」凡心材應該被作的核心,其目標他將未經曆。』

  又,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僅切斷心材後拿起來離開,知道:『這是心材。』有眼的男子看見這樣後會這麼說:『這位尊師男子了知心材,了知膚材,了知皮材,了知皮屑,了知枝葉,因爲,像這樣,這位尊師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僅切斷心材後拿起來離開,知道:「這是心材。」凡心材應該被作的核心,其目標他將經曆。』

  同樣的,婆羅門!這裏,某些人由于信,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心想]:『我已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已陷入苦,已被苦征服,如果能了知得到這整個苦蘊的結束就好了。』 當這樣出家時,他獲得利養、恭敬、名聲,他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成爲悅意的、志向圓滿的;他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稱贊自己,輕蔑他人:『我有利養、恭敬、名聲,這些其他比丘是不知名的無能者。』他對其它比利養、恭敬、名聲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不産生意欲、不努力,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越過皮材,越過皮屑後,切斷枝葉,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爲:『這是心材。』凡心材應該被作的核心,其目標他將未經曆,婆羅門!我說這個人就像那樣。

  又,婆羅門!這裏,某些人由于信,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心想]:『我已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已陷入苦,已被苦征服,如果能了知得到這整個苦蘊的結束就好了。』 當這樣出家時,他獲得利養、恭敬、名聲,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成爲悅意的、志向圓滿的;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稱贊自己,輕蔑他人;他對其它比利養、恭敬、名聲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産生意欲、努力,不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戒具足,他以該戒具足而成爲悅意的、志向圓滿的;他以該戒具足而稱贊自己,輕蔑他人:『我是持戒者、善法者,這些其他比丘是破戒者、惡法者。』他對其它比戒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不産生意欲、不努力,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越過皮材後,切斷皮屑,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爲:『這是心材。』凡心材應該被作的核心,其目標他將未經曆,婆羅門!我說這個人就像那樣。

  又,婆羅門!這裏,某些人由于信,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心想]:『我已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已陷入苦,已被苦征服,如果能了知得到這整個苦蘊的結束就好了。』 當這樣出家時,他獲得利養、恭敬、名聲,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成爲悅意的、志向圓滿的;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稱贊自己,輕蔑他人;他對其它比利養、恭敬、名聲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産生意欲、努力,不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戒具足,他以該戒具足而成爲悅意的,但非志向圓滿的;他不以該戒具足而稱贊自己,輕蔑他人,他對其它比戒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産生意欲、努力,不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定具足,他以該定具足而成爲悅意的,志向圓滿的;他以該定具足而稱贊自己,輕蔑他人:『我是得定者、心一境者,這些其他比丘是不得定者、心散亂者。』他對其它比定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不産生意欲、不努力,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越過膚材後,切斷皮材,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爲:『這是心材。』凡心材應該被作的核心,其目標他將未經曆,婆羅門!我說這個人就像那樣。

  又,婆羅門!這裏,某些人由于信,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心想]:『我已陷入生老、死、……(中略)如果能了知得到這整個苦蘊的結束就好了。』 當這樣出家時,他獲得利養、恭敬、名聲,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成爲悅意的、志向圓滿的;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稱贊自己,輕蔑他人;他對其它比利養、恭敬、名聲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産生意欲、努力,不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戒具足,他以該戒具足而成爲悅意的,但非志向圓滿的;他不以該戒具足而稱贊自己,輕蔑他人,他對其它比戒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産生意欲、努力,不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定具足,他以該定具足而成爲悅意的,但非志向圓滿的;他不以該定具足而稱贊自己,輕蔑他人,他對其它比定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産生意欲、努力,不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智見,他以該智見而成爲悅意的、志向圓滿的;他以該智見稱贊自己,輕蔑他人:『我是有知的,我住于看得見,這些其他比丘是無知的、他們住于看不見。』他對其它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不産生意欲、不努力,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就越過心材後,切斷膚材,然後拿起來離開,認爲:『這是心材。』凡心材應該被作的核心,其目標他將未經曆,婆羅門!我說這個人就像那樣。

  又,婆羅門!這裏,某些人由于信,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心想]:『我已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已陷入苦,已被苦征服,如果能了知得到這整個苦蘊的結束就好了。』 當這樣出家時,他獲得利養、恭敬、名聲,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成爲悅意的、志向圓滿的;他不以該利養、恭敬、名聲而稱贊自己,輕蔑他人;他對其它比利養、恭敬、名聲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産生意欲、努力,不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戒具足,他以該戒具足而成爲悅意的,但非志向圓滿的;他不以該戒具足而稱贊自己,輕蔑他人,他對其它比戒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産生意欲、努力,不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定具足,他以該定具足而成爲悅意的,但非志向圓滿的;他不以該定具足而稱贊自己,輕蔑他人,他對其它比定具足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産生意欲、努力,不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他到達智見,他以智見而成爲悅意的,但非志向圓滿的;他不以該智見稱贊自己,輕蔑他人,他對其它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法的作證産生意欲、努力,不成爲行爲染著的、怠慢的。

  而,婆羅門!什麼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呢?婆羅門!這裏,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于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禅,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于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禅,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喜的褪去與住于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于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注、住于樂者』的第叁禅,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樂的舍斷與苦的舍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于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禅,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于虛空無邊處,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于識無邊處,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于無所有處,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一切無所有處的超越,進入後住于非想非非想處,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再者,婆羅門!比丘以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的超越,進入後住于想受滅,以慧見後,[他的]諸煩惱被滅盡,婆羅門!這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婆羅門!這些是比智見更優勝、更勝妙的法。

  婆羅門!猶如男子欲求心材,找尋心材,遍求心材,當走到有心材住立的大樹時,僅切斷心材,知道:『這是心材。』凡心材應該被作的核心,其目標他將經曆,婆羅門!我說這個人就像那樣。

  婆羅門!像這樣,這梵行不[以]利養、恭敬、名聲爲效益;不[以]戒具足爲效益;不[以]定具足爲效益;不[以]智見爲效益,婆羅門!這不可動搖的心解脫,婆羅門!這是這梵行的目標,這是核心,這是終結。」

  當這麼說時,賓額勒苟車婆羅門對世尊這麼說:

  「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中略)請喬達摩尊師記得我爲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

  心材譬喻小經第十終了。

   譬喻品第叁終了,其攝頌:

  名叫摩利亞帕辜那、阿哩得,在盲者的林園、滿慈子的談論、餌,

  [陷阱]堆、名叫母象、象大[經],心材譬喻、賓額勒苟車。

  「善思;善思念之」,南傳作「你們要好好作意」(sādhukaṃ manasi karotha,直譯爲「你們要善(十分地)作意」),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仔細注意」(attend closely)。「作意」(manasikaroti)爲「意」與「作」的複合詞,可以是「注意」,也可以有「思惟」的意思。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善法者」(kalyāṇadhamm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好品格者」(who are of good character)。

  「看得見」(pass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看見」(seeing),並解說,注解書指這裏的「智見」是指有能力看見正常看不見細微色的天眼。

  「獲得」(abhinibbatteti,原意爲「使生起;使再生」),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取得;獲得」(acquires)。

  

《中部30經 心材譬喻小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