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經文中部19經/二種尋經(師子吼品[2])(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當我正覺以前,還是未現正覺的菩薩時,這麼想:『讓我住于分[我的]諸尋成二種。』比丘們!我分欲尋、惡意尋、加害尋爲一部分,離欲尋、無惡意尋、無加害尋爲第二部分。
比丘們!當我這樣住于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欲尋生起,我這麼了知它:『我的這欲尋已生起,它導向自己的惱害,導向他人的惱害,導向兩者的惱害,是令慧滅者,惱害的伴黨,非涅槃的導向者。』比丘們!當我深慮:『它導向自己的惱害。』時,它滅沒;比丘們!當我深慮:『它導向他人的惱害。』時,它滅沒;比丘們!當我深慮:『它導向兩者的惱害。』時,它滅沒;比丘們!當我深慮:『它是令慧滅者,惱害的伴黨,非涅槃的導向者。』時,它滅沒,比丘們!每當欲尋已生起時,我就舍斷它、除去它、使它作終結。
比丘們!當我這樣住于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惡意尋生起,……(中略)加害尋生起,我這麼了知它:『我的這加害尋已生起,它導向自己的惱害,導向他人的惱害,導向兩者的惱害,是令慧滅者,惱害的伴黨,非涅槃的導向者。』比丘們!當我深慮:『它導向自己的惱害。』時,它滅沒;比丘們!當我深慮:『它導向他人的惱害。』時,它滅沒;比丘們!當我深慮:『它導向兩者的惱害。』時,它滅沒;比丘們!當我深慮:『它是令慧滅者,惱害的伴黨,非涅槃的導向者。』時,它滅沒,比丘們!每當加害尋已生起時,我就舍斷它、除去它、使它作終結。
比丘們!凡比丘多隨尋思、隨伺察,像這樣成爲心的傾向。比丘們!如果比丘隨尋思、隨伺察欲尋,他舍斷了離欲尋,多作了欲尋,則他的心傾向于欲尋;比丘們!如果比丘隨尋思、隨伺察惡意尋,……(中略)比丘們!如果比丘隨尋思、隨伺察加害尋,他舍斷了無加害尋,多作了加害尋,則他的心傾向于加害尋。比丘們!猶如在雨季最後一個月的秋天時,當谷物繁多時,牧牛者會守護牛,他會以棒杖驅趕、使之避開、製止、防止那些牛,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爲那位牧牛者看見由此因緣而有處罰,或捕縛,或沒收,或呵責。同樣的,比丘們!我看見惡不善法的過患、卑下、汙染,善法的出離、效益、明淨側。
比丘們!當我這樣住于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離欲尋生起,我這麼了知它:『我的這離欲尋已生起,它既不導向自己的惱害,也不導向他人的惱害,也不導向兩者的惱害,是令慧增長者,無惱害的伴黨,涅槃的導向者。』比丘們!如果隨尋思、隨伺察它一夜,由此因緣我不看見恐懼;比丘們!如果隨尋思、隨伺察它一日,由此因緣我不看見恐懼;比丘們!如果隨尋思、隨伺察它一日夜,由此因緣我不看見恐懼。然而,當過于長久地隨尋思、隨伺察時,我的身體會疲倦;當身體疲倦時,心會被弄亂;當心被弄亂時,心是與定遠離的。比丘們!我安頓、平息、統一、集中內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的心不要被弄亂。』
比丘們!當我這樣住于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無惡意尋生起,……(中略)無加害尋生起,我這麼了知它:『我的這無加害尋已生起,它既不導向自己的惱害,也不導向他人的惱害,也不導向兩者的惱害,是令慧增長者,無惱害的伴黨,涅槃的導向者。』比丘們!如果隨尋思、隨伺察它一夜,由此因緣我不看見恐懼;比丘們!如果隨尋思、隨伺察它一日,由此因緣我不看見恐懼;比丘們!如果隨尋思、隨伺察它一日夜,由此因緣我不看見恐懼,然而,當過于長久地隨尋思、隨伺察時,我的身體會疲倦;當身體疲倦時,心會被弄亂;當心被弄亂時,心是與定遠離的。比丘們!我安頓、平息、統一、集中內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的心不要被弄亂。』
比丘們!凡比丘多隨尋思、隨伺察,像這樣成爲心的傾向。比丘們!如果比丘隨尋思、隨伺察離欲尋,他舍斷了欲尋,多作了離欲尋,則他的心傾向于離欲尋;比丘們!如果比丘隨尋思、隨伺察無惡意尋,……(中略)比丘們!如果比丘隨尋思、隨伺察無加害尋,他舍斷了加害尋,多作了無加害尋,則他的心傾向于無加害尋。比丘們!猶如在夏季最後一個月,當所有的谷物收集入村落時,當到樹下或到屋外時,牧牛者會守護牛,他只應該作念:『有這些牛。』同樣的,比丘們!我只應該作念:『有這些法。』
比丘們!我的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而不忘失,身已甯靜而無激情,心已入定而一境,比丘們!我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于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禅;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于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禅;以喜的褪去與住于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于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注、住于樂者』的第叁禅;以樂的舍斷與苦的舍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于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禅。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染汙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時,我使心轉向許多前世住處之回憶。我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中略)像這樣,我回憶起許多前生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比丘們!這是在初夜被我證得的第一明,當住于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無明已被破壞,明已生起;黑暗已被破壞,光明已生起。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染汙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之時,我使心轉向衆生死亡與往生之智,我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衆生死時、往生時,……(中略)這些衆生諸君,具備身惡行、……(中略)這樣,我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衆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了知衆生依業流轉,比丘們!這是在中夜被我證得的第二明,當住于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無明已被破壞,明已生起;黑暗已被破壞,光明已生起。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染汙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之時,我使心轉向煩惱之滅盡智。我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苦滅道迹。』如實了知:『這些是煩惱。』如實了知:『這是煩惱集。』如實了知:『這是煩惱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煩惱滅之道。』當我這麼知、這麼見時,心從欲的煩惱解脫,心從有的煩惱解脫,心從無明的煩惱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比丘們!這是在後夜被我證得的第叁明,當住于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無明已被破壞,明已生起;黑暗已被破壞,光明已生起。
比丘們!猶如在山邊林野中有大低窪沼澤,大鹿群依之而住,如果對它們樂于無利、不利、不離轭安穩的任何男子出現,他會關閉所有能往喜悅的平安、安全道路,會打開邪道,會放下[引誘的]公獸,會放置[引誘的]母獸,比丘們!這樣,大鹿群過些時候會來到不幸與厄運。比丘們!但,如果對大鹿群樂于利益、有益、離轭安穩的任何男子出現,他會打開所有能往喜悅的平安、安全道路,會關閉邪道,會除去[引誘的]公獸,會破壞[引誘的]母獸,比丘們!這樣,大鹿群過些時候會來到成長、增長、擴展。
比丘們!我的這個譬喻是爲了作義理的教授。這裏,這個義理是:比丘們!『大低窪沼澤』,這是對于欲的同義語;比丘們!『大鹿群』,這是對于衆生的同義語;比丘們!『樂于無利、不利、不離轭安穩的男子』,這是對于魔波旬的同義語;比丘們!『邪道』,這是對于八支邪道的同義語,即: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比丘們!『[引誘的]公獸』,這是對于歡喜與貪的同義語;比丘們!『[引誘的]母獸』,這是對于無明的同義語;比丘們!『樂于利益、有益、離轭安穩的男子』,這是對于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的同義語;比丘們!『能往喜悅的平安、安全道路』,這是對于八支聖道的同義語,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比丘們!像這樣,能往喜悅的平安、安全道路已被我打開,邪道已被關閉, [引誘的]公獸已被除去,[引誘的]母獸已被破壞,比丘們!凡依憐愍對弟子有益的大師,出自憐愍所應作的,我已爲你們做了。比丘們!有這些樹下、這些空室,比丘們!你們要禅修!不要放逸,不要以後變得後悔,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二種尋經第九終了。
「(已)現正覺」(abhisambuddh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完全開化」(fully enlightened)或「醒悟」(awakened)。按:這是「對;向」(abhi)與「正覺」(sambuddha)的複合詞,表示「正覺的體證」。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諸念(MA.102)」,南傳作「諸尋」(vitakk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我的諸思想」(my thoughts)。
「慧多煩勞(MA.102)」,南傳作「令慧滅者」(paññānirodhik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它妨礙智慧」(it obstructs wisdom)或「有損于智慧」(detrimental to wisdom, SN.46.40)。
「隨所思(MA.102)」,南傳作「隨伺察」(anuvicāreti,動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沈思」(ponders upon)。
「隨所念(MA.102)」,南傳作「隨尋思」(anuvitakketi,動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想」(thinks)。
「無欲念(MA.102)」,南傳作「離欲尋」(nekkhammavitakkaṃ,另譯爲「出離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放棄的想法」(thought of renunciation)。
「明淨側」(vodānapakkh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清潔情況」(the aspect of cleansing)。
「他只應該作念」(satikaraṇīyameva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他只需要深切注意」(he needs only to be mindful)。
「有這些法」(ete dhammā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那些狀況在那裏」(those states were there)。
「[引誘的]公獸」(okacar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引誘物;誘餌」(a decoy)。
「[引誘的]母獸」(okacārik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仿造物;模型」(a dummy)。
《中部19經 二種尋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