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經文2.師子吼品
中部11經/獅子吼小經(師子吼品[2])(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就在這裏,有[第一]沙門;在這裏,有第二沙門;在這裏,有第叁沙門;在這裏,有第四沙門,其它議論者空無另外的沙門。』比丘們!你們應該這樣正確地作獅子吼。
比丘們!這是可能的:其他外道遊行者會這麼說:『但,尊者們!依什麼自信,依什麼力量你們尊者能這麼說:「就在這裏,有[第一]沙門;在這裏,有第二沙門;在這裏,有第叁沙門;在這裏,有第四沙門,其它的議論者空無另外的沙門。」呢?』比丘們!當其他外道遊行者這麼說時,應該能這樣回答:『道友們!有四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所說,而當我們自己看見時,我們這麼說:「就在這裏,有[第一]沙門;在這裏,有第二沙門;在這裏,有第叁沙門;在這裏,有第四沙門,其它的議論者空無另外的沙門。」哪四個呢?道友們!有對大師的淨信,有對法的淨信,有在戒上的完成,有如法的、可愛的、合意的屋主們與出家者們,道友們!這四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所說,而當我們自己看見時,我們這麼說:「就在這裏,有[第一]沙門;在這裏,有第二沙門;在這裏,有第叁沙門;在這裏,有第四沙門,其它的議論者空無另外的沙門。」』
比丘們!這是可能的:其他外道遊行者會這麼說:『我們也有對大師的淨信:我們的大師,我們也有對法的淨信:我們的法,我們也有在戒上的完成:我們的戒,我們也有如法的、可愛的、合意的屋主們與出家者們,道友們!這裏,你們與我們有什麼高下,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差別呢?』
比丘們!當其他外道遊行者這麼說時,應該能這麼回答:『道友們!怎麼樣?目標是一個還是多個呢?』比丘們!當正確回答時,其他外道遊行者會這麼回答:『道友們,目標是一個,不是多個。』
『但,道友們!那目標是有貪的還是離貪的呢?』比丘們!當正確回答時,其他外道遊行者會這麼回答:『道友們,那目標是離貪的,不是有貪的。』
『但,道友們!那目標是有瞋的還是離瞋的呢?』比丘們!當正確回答時,其他外道遊行者會這麼回答:『道友們,那目標是離瞋的,不是有瞋的。』
『但,道友們!那目標是有癡的還是離癡的呢?』比丘們!當正確回答時,其他外道遊行者會這麼回答:『道友們,那目標是離癡的,不是有癡的。』
『但,道友們!那目標是有渴愛的還是離渴愛的呢?』比丘們!當正確回答時,其他外道遊行者會這麼回答:『道友們,那目標是離渴愛的,不是有渴愛的。』
『但,道友們!那目標是有取著的還是離取著的呢?』比丘們!當正確回答時,其他外道遊行者會這麼回答:『道友們,那目標是離取著的,不是有取著的。』
『但,道友們!那目標是有智者的還是無智者的呢?』比丘們!當正確回答時,其他外道遊行者會這麼回答:『道友們,那目標是有智者的,不是無智者的。』
『但,道友們!那目標是同意與反對者的還是無同意與反對者的呢?』比丘們!當正確回答時,其他外道遊行者會這麼回答:『道友們,那目標是無同意與反對者的,不是同意與反對者的。』
『但,道友們!那目標是樂于妄想、享樂妄想者的還是不樂于妄想、不享樂妄想者的呢?』比丘們!當正確回答時,其他外道遊行者會這麼回答:『道友們,那目標是不樂于妄想、不享樂妄想者的,不是樂于妄想、享樂妄想者的。』
比丘們!有這二種見:有見與無有見。比丘們!凡任何執著有見、陷入有見、固執有見的沙門婆羅門,他們是無有見的反對者;比丘們!凡任何執著無有見、陷入無有見、固執無有見的沙門婆羅門,他們是有見的反對者。比丘們!凡任何不如實了知這二種見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的沙門婆羅門,他們是有貪者、有瞋者、有癡者、有渴愛者、有取著者、無智者、同意與反對者、樂于妄想、享樂妄想者,他們不從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脫離,我說:『他們不從苦脫離。』比丘們!凡任何如實了知這二種見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的沙門婆羅門,他們是離貪者、離瞋者、離癡者、離渴愛者、離取著者、智者、無同意與反對者、不樂于妄想、不享樂妄想者,他們從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脫離,我說:『他們從苦脫離。』
比丘們!有這四種取,哪四個呢?欲取、見取、戒禁取、[真]我論取。比丘們!有一類沙門、婆羅門自稱爲一切取論的遍知者,[但]他們不[能]完全安立一切取論的遍知:他們安立欲取的遍知,而不安立見取的遍知,不安立戒禁取的遍知,不安立[真]我論取的遍知,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爲,那些沙門、婆羅門尊師們不如實了知這叁處,因此,那些沙門、婆羅門尊師們自稱爲一切取論的遍知者,[但]他們不[能]完全安立一切取論的遍知:他們安立欲取的遍知,而不安立見取的遍知,不安立戒禁取的遍知,不安立[真]我論取的遍知。
比丘們!有一類沙門、婆羅門自稱爲一切取論的遍知者,[但]他們不[能]完全安立一切取論的遍知:他們安立欲取的遍知,安立見取的遍知,而不安立戒禁取的遍知,不安立[真]我論取的遍知,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爲,那些沙門、婆羅門尊師們不如實了知這二處,因此,那些沙門、婆羅門尊師們自稱爲一切取論的遍知者,[但]他們不[能]完全安立一切取論的遍知:他們安立欲取的遍知,安立見取的遍知,而不安立戒禁取的遍知,不安立[真]我論取的遍知。
比丘們!有一類沙門、婆羅門自稱爲一切取論的遍知者,[但]他們不[能]完全安立一切取論的遍知:他們安立欲取的遍知,安立見取的遍知,安立戒禁取的遍知,而不安立[真]我論取的遍知,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爲,那些沙門、婆羅門尊師們不如實了知這一處,因此,那些沙門、婆羅門尊師們自稱爲一切取論的遍知者,[但]他們不[能]完全安立一切取論的遍知:他們安立欲取的遍知,安立見取的遍知,安立戒禁取的遍知,而不安立[真]我論取的遍知。
比丘們!在這樣子的法律中,凡對大師淨信者,他不被說是正行者;凡對法淨信者,他不被說是正行者;凡在戒上完成者,他不被說是正行者;凡有如法的、可愛的、合意的者,他不被說是正行者,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爲,當法律被惡說、被惡教導,是不出離的、不導向寂靜的、非遍正覺者教導的時,[就]是這樣。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自稱爲一切取論的遍知者,他完全安立一切取論的遍知:安立欲取的遍知,安立見取的遍知,安立戒禁取的遍知,安立[真]我論取的遍知,比丘們!在這樣子的法律中,凡對大師淨信者,他被說是正行者;凡對法淨信者,他被說是正行者;凡在戒上完成者,他被說是正行者;凡有如法的、可愛的、合意的者,他被說是正行者,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爲,當法律被善說、被善教導,是出離的、導向寂靜的、遍正覺者教導的時,[就]是這樣。
比丘們!這四取,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這四取,渴愛是因,渴愛是集,渴愛所生,渴愛是根源。比丘們!這渴愛,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渴愛,受是因,受是集,受所生,受是根源。比丘們!這受,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受,觸是因,觸是集,觸所生,觸是根源。比丘們!這觸,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觸,六處是因,六處是集,六處所生,六處是根源。比丘們!這六處,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六處,名色是因,名色是集,名色所生,名色是根源。比丘們!這名色,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名色,識是因,識是集,識所生,識是根源。比丘們!這識,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識,行是因,行是集,行所生,行是根源。比丘們!這行,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行,無明是因,無明是集,無明所生,無明是根源。
比丘們!當比丘無明已被舍斷,明已生;以無明的褪去,明的生起,他既不執取欲取,也不執取見取,也不執取戒禁取、也不執取[真]我論取,不執取則不戰栗,不戰栗就自證涅槃,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獅子吼小經第一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
「異道(MA.103)」,南傳作「其它的議論者」(parappavād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其它的教義」(The doctrines of others)。
「有何行(MA.103)」,南傳作「什麼自信」(ko…assās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什麼[權威]的支持」(the support of what [authority])。「自信」(assāso),另譯爲「蘇息」,PTS巴利語辭典作breathing easily, freely or quietly, relief, comfort, consolation, confidence。
「智者」(AA),「有慧、說慧者」(MA),南傳作「有智者的」(viddasun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有眼光者」(who has vision)。
「怒者」(AA),「有憎、有诤者」(MA),南傳作「同意與反對者的」(nuruddhappaṭiviruddhass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偏愛與反對者」(for one who favours and opposes)。
「有見、無見」(AA),「有見及無見」(MA),南傳作「有見與無有見」(bhavadiṭṭhi ca vibhavadiṭṭh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存在的見解與非存在的見解」(the view of being and the view of non-being)或「實存的見解與根絕的見解」(the view of existence and the view of extermination, SN.22.80),並引注釋書說:前者是常見,後者是斷見。
「斷受(MA.103)」,南傳作「一切取論的遍知者」(sabbupādānapariññāvād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提出所有種類的取之完全理解」(to propound the full understanding of all kinds of clinging),並引注釋書的解說,「遍知」是指「已超越的」(samatikkama);「斷遍知;舍斷與遍知」(pahānapariññā)。按:MA將「取;執取」(upādā)譯爲「受」,AA此經也是。
「一究竟」(AA/MA),南傳作「目標是一個」(ekā niṭṭhā,直譯爲「一究竟;一終結」),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目標是一個」(the goal one)。
《中部11經 獅子吼小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