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經文中部7經/衣服經(根本法門品[1])(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猶如被汙染、沾垢的衣服,如果染工將它浸入某些染色中,不論藍色類、黃色類、鮮紅色類、深紅色類,都成爲難染的容色、不純淨的容色,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爲]衣服的不清淨性。同樣的,比丘們!當心被汙染時,惡趣應該可以被預期。比丘們!猶如清淨、皎潔的衣服,如果染工將它浸入某些染色中,不論藍色類、黃色類、鮮紅色類、深紅色類,都成爲易染的容色、純淨的容色,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爲]衣服的清淨性。同樣的,比丘們!當心不被汙染時,善趣應該可以被預期。
比丘們!什麼是心的小雜染呢?貪婪、邪貪是心的小雜染;惡意是心的小雜染;憤怒是心的小雜染;怨恨是心的小雜染;藏惡是心的小雜染;欺瞞是心的小雜染;嫉妒是心的小雜染;吝啬是心的小雜染;僞詐是心的小雜染;狡猾是心的小雜染;頑固是心的小雜染;激情是心的小雜染;慢是心的小雜染;極慢是心的小雜染;憍慢是心的小雜染;放逸是心的小雜染。
比丘們!比丘像這樣知道:『貪婪、邪貪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貪婪、邪貪;像這樣知道:『惡意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惡意;像這樣知道:『憤怒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憤怒;像這樣知道:『怨恨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怨恨;像這樣知道:『藏惡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藏惡;像這樣知道:『欺瞞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欺瞞;像這樣知道:『嫉妒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嫉妒;像這樣知道:『吝啬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吝啬;像這樣知道:『僞詐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僞詐;像這樣知道:『狡猾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狡猾;像這樣知道:『頑固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頑固;像這樣知道:『激情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激情;像這樣知道:『慢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慢;像這樣知道:『極慢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極慢;像這樣知道:『憍慢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憍慢;像這樣知道:『放逸是心的小雜染。』後,他舍斷心小雜染的放逸。
比丘們!當比丘像這樣知道:『貪婪、邪貪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貪婪、邪貪;像這樣知道:『惡意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惡意;像這樣知道:『憤怒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憤怒;像這樣知道:『怨恨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怨恨;像這樣知道:『藏惡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藏惡;像這樣知道:『欺瞞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欺瞞;像這樣知道:『嫉妒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嫉妒;像這樣知道:『吝啬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吝啬;像這樣知道:『僞詐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僞詐;像這樣知道:『狡猾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狡猾;像這樣知道:『頑固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頑固;像這樣知道:『激情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激情;像這樣知道:『慢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慢;像這樣知道:『極慢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極慢;像這樣知道:『憍慢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憍慢;像這樣知道:『放逸是心的小雜染。』後,已舍斷心小雜染的放逸,他對佛陀具備不壞淨:『像這樣,那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被調伏人的無上調禦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對法具備不壞淨:『法是被世尊善說的、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對僧團具備不壞淨:『世尊的弟子僧團是依善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依正直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依真理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如法而行者,即:四雙之人、八輩之士,這世尊的弟子僧團應該被奉獻、應該被供奉、應該被供養、應該被合掌,爲世間的無上福田。』
當如其範圍[的小雜染]已被舍、已被吐、已被釋放、已被舍斷、已被斷念時,他[想]:『我對佛陀具備不壞淨。』而得義的信受、得法的信受、得伴隨法的欣悅。當歡悅時,則喜被生;當意喜時,則身甯靜;身已甯靜者,則感受樂;心樂者,則入定。對法……(中略)他[想]:『我對僧團具備不壞淨。』而得義的信受、得法的信受、得伴隨法的欣悅。當歡悅時,則喜被生;當意喜時,則身甯靜;身已甯靜者,則感受樂;心樂者,則入定。他[想]:『如其範圍[的小雜染]已被我舍、吐、釋放、舍斷、斷念。』而得義的信受、得法的信受、得伴隨法的欣悅。當歡悅時,則喜被生;當意喜時,則身甯靜;身已甯靜者,則感受樂;心樂者,則入定。
比丘們!這樣戒、這樣法、這樣慧的比丘如果吃施食粳米飯、黑粒已除去的白米飯、各種湯、各種咖哩飯菜,對他也沒有障礙。比丘們!猶如被汙染、沾垢的衣服,因爲清水而變得清淨、皎潔,或者,金因爲鍛冶爐口而變得清淨、皎潔。同樣的,比丘們!這樣戒、這樣法、這樣慧的比丘如果吃施食粳米飯、黑粒已除去的白米飯、各種湯、各種咖哩飯菜,對他也沒有障礙。
他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叁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慈俱行之心,以廣大、以出衆、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以與悲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喜悅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叁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平靜俱行之心,以廣大、以出衆、以無量、以無怨恨、以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
他了知:『有此,有下劣的,有勝妙的,有這想類的超出與出離。』當他這麼知、這麼見時,心從欲的煩惱解脫、從有的煩惱解脫、從無明的煩惱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比丘們!這被稱爲:『以內在沐浴的已沐浴比丘。』」
當時,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坐在世尊不遠處。
那時,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對世尊這麼說:
「然而,喬達摩尊師到巴乎迦河沐浴嗎?」
「婆羅門!爲何在巴乎迦河呢?巴乎迦河能作什麼呢?」
「喬達摩!因爲巴乎迦河被衆人認同能解脫,喬達摩!因爲巴乎迦河被衆人認同有福德,又,衆人在巴乎迦河除去已作的惡業。」
那時,世尊以偈頌對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說:
「巴乎迦、阿地迦迦,伽雅、孫陀利迦,
色樂色地與波亞家,以及巴乎馬地河,
愚癡者經常跳入,但黑業沒變得清淨。
孫陀利迦能作什麼呢?波亞家呢?巴乎迦河呢?
有怨的、已作罪垢的人,不能使那惡業清淨。
清淨者確實經常有春齋,清淨者經常有布薩,
清淨者有清淨業,經常具備清淨行,
婆羅門!就在這裏沐浴:請使一切生物類安穩。
如果不虛妄地說話,如果不殺害生類,
如果不拿取未給予的,相信、不悭吝,
去伽雅能作什麼呢?即使水井也是你的伽雅。」
當這麼說時,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對世尊這麼說:
「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喬達摩先生!猶如能扶正顛倒的,能顯現被隱藏的,能告知迷途者的路,能在黑暗中持燈火:『有眼者看得見諸色』。同樣的,法被喬達摩先生以種種法門說明,我歸依喬達摩尊師、法、比丘僧團,願我得在喬達摩尊師面前出家,願我得受具足戒。」
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得在喬達摩尊師面前出家,得受具足戒。
受具足戒後不久,當尊者婆羅墮若住于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他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
尊者婆羅墮若成爲衆阿羅漢之一。
衣服經第七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大慢(MA.93)」,南傳作「極慢」,參看《中阿含91經》「增慢」比對。
「度相(MA);濟度之數(SA);古仙度處(GA)」,南傳作「被認同能解脫」(Lokkhasammatā,疑爲Mokkhasammatā之誤),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被(許多人)以爲産生釋放」(is held by many to give liberation)。按:「被認同」(sammata)另譯爲「被考慮;被尊敬;被選爲;同意;被商定;被指定」。
「是愚常遊戲(MA);愚者常居中(SA)」,南傳作「愚癡者經常跳入」(Niccampi bālo pakkhand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笨人會常在那裏沐浴」(A fool may there forever bathe)。
「如其範圍[的小雜染]」(Yathodh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部分」(in part),並解說他是依yatodhi而譯,注釋書解說,這是相對于全部(anodhi)的小雜染,初果道所斷除的小雜染。按:注釋書將經中所說的16種小雜染之舍斷,分成:初果道舍斷藏惡(contempt)、欺瞞(insolence)、嫉妒(envy)、吝啬(avarice)、僞詐(deceit)、狡猾(fraud);不還果道舍斷惡意(Ill will)、憤怒(anger)、怨恨(resentment)、放逸(negligence);阿羅漢果道舍斷貪婪與邪貪(Covetousness and unrighteous greed)、頑固(obstinacy)、激情(rivalry)、慢(conceit)、極慢(arrogance)、憍慢(vanity)。
「有此,有下劣的,有勝妙的,有這想類的超出與出離」(atthi idaṃ, atthi hīnaṃ, atthi paṇītaṃ, atthi imassa saññāgatassa uttariṃ nissaraṇ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有此,有下劣的,有優越的,在另一邊有一個逃離這個整體領域的認知」(There is this, there is the inferior, there is the superior, and beyond there is an escape from this whole field of perception),並引注釋書解說,這一段是指不還果者實行以阿羅漢果爲目標的禅觀(insight meditation),「有此」指苦谛,「有下劣的」指苦集,「有勝妙的」指道谛,「有這想類的超出與出離」指涅槃;苦的止息。
「黑業」(kaṇhakamm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黑暗行爲」(dark deeds)。
「有怨的、已作罪垢的人」(Veriṃ katakibbisaṃ nar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做了殘忍與獸性行爲的人」(A man who has done cruel and brutal deeds)。
「春齋」(phaggu),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春天的祭禮」(The Feast of Spring),並解說phaggu爲婆羅門在每年二、叁月(Phagguṇa月)的清淨日。
「請使一切生物類安穩」(sabbabhūtesu karohi khemataṃ,直譯爲「請對一切生物類作安穩」),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使自己成爲所有生命的依靠」(To make yourself a refuge for all beings)。
「相信」(saddahān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具信仰」(With faith)。
《中部7經 衣服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