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6經 希望經

  漢譯經文中部6經/希望經(根本法門品[1])(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你們要住于戒具足、波羅提木叉具足,你們要住于被波羅提木叉的自製所防護,具足正行和行境,在微罪中看見可怕,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是同梵行者的可愛者、合意者、應該尊重者、應該被尊敬者。』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專修內心的止,不輕視禅,具備觀,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是衣服、施食、住處、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專修內心的止,不輕視禅,具備觀,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凡提供我受用衣服、施食、住處、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者,能有大果、大效益。』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專修內心的止,不輕視禅,具備觀,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凡親族、血親當死亡時以明淨心憶念我者,能有他們的大果、大效益。』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專修內心的止,不輕視禅,具備觀,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是樂與不樂的征服者,願不樂不征服我,每當不樂生起時,願我都打勝後而住。』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中略)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是恐怖與恐懼的征服者,願恐怖不征服我,每當恐怖與恐懼生起時,願我都打勝後而住。』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中略)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是[構成]增上心與在當生中爲樂住處之四[種]禅的隨欲獲得者、不困難獲得者、無困難獲得者。』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中略)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以身觸後住于那些超越色的無色寂靜解脫。』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中略)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以叁結的滅盡,爲入流者,不墮惡趣法、決定、以正覺爲彼岸。』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中略)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以叁結的滅盡,以貪、瞋、癡薄,爲一來者,只來此世一回後,得到苦的結束。』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中略)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爲化生者,在那裏入了究竟涅槃,爲不從彼世轉回者。』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中略)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經驗各種神通:有了一個後能變成多個,有了多個後能變成一個;現身、隱身;能無阻礙地穿牆、穿壘、穿山而行猶如在虛空中;能在地中作潛入、潛出猶如在水中;能在水上行走不沈沒猶如在地上;能以盤腿而坐在空中前進猶如有翅膀的鳥;能以手碰觸、撫摸日月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能以身體自在行進直到梵天世界。』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中略)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以清淨、超越人的天耳界聽見天與人二者不論是遠、是近的聲音。』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中略)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以心熟知心後,能了知其他衆生、其他個人:有貪的心能了知爲「有貪的心」,離貪的心能了知爲「離貪的心」;有瞋的心能了知爲「有瞋的心」,離瞋的心能了知爲「離瞋的心」;有癡的心能了知爲「有癡的心」,離癡的心能了知爲「離癡的心」;簡約的心能了知爲「簡約的心」,散亂的心能了知爲「散亂的心」;廣大的心能了知爲「廣大的心」,未廣大的心能了知爲「未廣大的心」;更上的心能了知爲「更上的心」,無更上的心能了知爲「無更上的心」;得定的心能了知爲「得定的心」,未得定的心能了知爲「未得定的心」;已解脫的心能了知爲「已解脫的心」,未解脫的心能了知爲「未解脫的心。」』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中略)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在那裏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從那裏死後生于那裏,而在那裏又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從那裏死後生于這裏。」像這樣,他能回憶起許多前生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中略)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衆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能了知衆生依業流轉:『這些衆生諸君,具備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斥責聖者,邪見與持邪見之業行,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或者這些衆生諸君,具備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不斥責聖者,正見與持正見之業行,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像這樣,能以清淨、超越人眼的天眼,看見當衆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能了知衆生依業流轉。』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專修內心的止,不輕視禅,具備觀,住于空屋。

  比丘們!如果比丘希望:『願我以諸煩惱的滅盡,當生以證智自作證後,能進入後住于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則他應該是戒的全分行者,專修內心的止,不輕視禅,具備觀,住于空屋。

  當像這樣說:『比丘們!你們要住于戒具足、波羅提木叉具足,你們要住于被波羅提木叉的自製所防護,具足正行與行境,在微罪中看見可怕,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時,緣于此而說。」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希望經第六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成就觀行(MA.105)」,南傳作「具備觀」(vipassanāya samannāga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持有洞察」(be possessed of insight)。

  「于空靜處(MA.105)」,南傳作「住于空屋」(brūhetā suññāgārā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住于空屋」(dwell in empty huts),並引注釋書的解說,此句包含前兩句的修學,因爲住于空屋中以修止、觀。按:「brūhetā」原意爲「使增大;增益;育成」,南傳注釋書的解說,正好與北傳譯法相合。

  「以身觸」(kāyena phusitv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身接觸」(contact with the body),並解說,「身」指的是「名身」(nāmakāya)。

  「專修內心的止」(ajjhattaṃ cetosamathamanuyut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專心于心的內在平靜」(be devoted to 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止」(samatha),音譯爲「奢摩他」。

✿ 继续阅读 ▪ 中部7經 衣服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