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經文中部2經/一切煩惱經(根本法門品[1])(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一切煩惱的自製法門,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我說諸煩惱的滅盡是屬于知者、見者的,非不知者、不見者。而,比丘們!我說知什麼者、見什麼者有諸煩惱的滅盡呢?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比丘們!當不如理作意時,未生起的諸煩惱生起;已生起的諸煩惱增大。比丘們!當如理作意時,未生起的諸煩惱不生起;已生起的諸煩惱被舍斷。
比丘們!有煩惱應該以見舍斷;有煩惱應該以自製舍斷;有煩惱應該以受用舍斷;有煩惱應該以忍受舍斷;有煩惱應該以回避舍斷;有煩惱應該以除去舍斷;有煩惱應該以修習舍斷。
應該以見舍斷
比丘們!什麼是煩惱應該以見舍斷呢?比丘們!這裏,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訓練的,他不了知應該被作意的法,不了知不應該被作意的法。當他不了知應該被作意的法,不了知不應該被作意的法時,他作意那些不應該被作意的法,不作意那些應該被作意的法。
比丘們!哪些是不應該被作意的法而他作意呢?比丘們![它們是]當作意那些法時,未生起的欲煩惱生起,已生起的欲煩惱增大,或者,未生起的有煩惱生起,已生起的有煩惱增大,或者,未生起的無明煩惱生起,已生起的無明煩惱增大,這些是不應該被作意的法而他作意。
比丘們!哪些是應該被作意的法而他不作意呢?比丘們![它們是]當作意那些法時,未生起的欲煩惱不生起,已生起的欲煩惱被舍斷,或者,未生起的有煩惱不生起,已生起的有煩惱被舍斷,或者,未生起的無明煩惱不生起,已生起的無明煩惱被舍斷,這些是應該被作意的法而他不作意。
以不應該被作意的法之作意,以應該被作意的法之不作意而未生起的煩惱生起,已生起的煩惱增大。
他這樣不如理作意:『我過去世存在嗎?我過去世不存在嗎?我過去世是什麼呢?我過去世的情形如何呢?我過去世曾經是什麼,[後來]又變成什麼?我未來世存在嗎?我未來世不存在嗎?我未來世會是什麼呢?我未來世的情形如何呢?我未來世會是什麼,[以後]又變成什麼?』或者,他現在內心對現在世有疑惑:『我存在嗎?我不存在嗎?我是什麼?我的情形如何?這衆生從何而來,將往何去?』
當他這麼不如理作意時,六種見的某個見生起:『有我的真我』之見會真實、堅固地生起,或者,『沒有我的真我』之見會真實、堅固地生起,或者,『我就以真我認知真我』之見會真實、堅固地生起,或者,『我就以真我認知無真我』之見會真實、堅固地生起,或者,『我就以無真我認知真我』之見會真實、堅固地生起,抑或有這樣的見:『這個說話的、能感受之我的真我到處經驗善、惡業的果報,而這個我的真我是常的、堅固的、常恒的、不變易法,它將正如等同常恒那樣存續。』比丘們!這惡見被稱爲:叢林之見;荒漠之見;歪曲之見;動搖之見;束縛之見。比丘們!被見之束縛所束縛,未受教導的一般人不從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釋放,我說:『他不從苦被釋放。』
比丘們!已受教導的聖弟子是見過聖者的,熟練聖者法的,善受聖者法訓練的;是見過善人的,熟練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訓練的,他了知應該被作意的法,了知不應該被作意的法。當他了知應該被作意的法,了知不應該被作意的法時,他不作意那些不應該被作意的法,作意那些應該被作意的法。
比丘們!哪些是不應該被作意的法而他不作意呢?比丘們![它們是]當作意那些法時,未生起的欲煩惱生起,已生起的欲煩惱增大,或者,未生起的有煩惱生起,已生起的有煩惱增大,或者,未生起的無明煩惱生起,已生起的無明煩惱增大,這些是不應該被作意的法而他不作意。
比丘們!哪些是應該被作意的法而他作意呢?比丘們![它們是]當作意那些法時,未生起的欲煩惱不生起,已生起的欲煩惱被舍斷,或者,未生起的有煩惱不生起,已生起的有煩惱被舍斷,或者,未生起的無明煩惱不生起,已生起的無明煩惱被舍斷,這些是應該被作意的法而他作意。
以不應該被作意的法之不作意,以應該被作意的法之作意而未生起的煩惱不生起,已生起的煩惱被舍斷。
他如理作意:『這是苦。』如理作意:『這是苦集。』如理作意:『這是苦滅。』如理作意:『這是導向苦滅道迹。』當他這麼如理作意時,叁結被舍斷:有身見、疑、戒禁取。
比丘們!這些被稱爲煩惱應該以見舍斷。
應該以自製舍斷
比丘們!什麼是煩惱應該以自製舍斷呢?比丘們!這裏,比丘如理省察而住于眼根自製之已防護。比丘們!當住于眼根自製之未防護時,會生起煩惱、惱害、熱惱,當住于眼根自製之已防護時,這樣,那些煩惱、惱害、熱惱不存在。如理省察而住于耳根自製之已防護。……(中略)住于鼻根自製之已防護。……(中略)住于舌根自製之已防護。……(中略)住于身根自製之已防護。……(中略)住于意根自製之已防護。比丘們!當住于意根自製之未防護時,會生起煩惱、惱害、熱惱,當住于意根自製之已防護時,這樣,那些煩惱、惱害、熱惱不存在。
比丘們!凡住于自製之未防護者,會生起煩惱、惱害、熱惱,住于自製之已防護者,這樣,那些煩惱、惱害、熱惱不存在。比丘們!這些被稱爲煩惱應該以自製舍斷。
應該以受用舍斷
比丘們!什麼是煩惱應該以受用舍斷呢?比丘們!這裏,比丘如理省察而受用衣服:只爲了寒冷的防禦,暑熱的防禦,虻、蚊、風、日、蛇接觸的防禦,只爲了陰部的覆藏。如理省察而受用施食:不爲了享樂,不爲了陶醉,不爲了好身材,不爲了莊嚴,只爲了這個身體的存續、生存,爲了止息傷害,爲了資助梵行。這樣,我將擊退之前的感受,不激起新的感受,健康、無過失,樂住。如理省察而受用住處:只爲了寒冷的防禦,暑熱的防禦,虻、蚊、風、日、蛇接觸的防禦,只爲了氣候危難的除去、靜坐禅修的快樂。如理省察而受用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只爲了已生起惱害感受的防禦,最多爲了不瞋心。
比丘們!凡無受用者,會生起煩惱、惱害、熱惱,凡受用者,這樣,那些煩惱、惱害、熱惱不存在。比丘們!這些被稱爲煩惱應該以受用舍斷。
應該以忍受舍斷
比丘們!什麼是煩惱應該以忍受舍斷呢?比丘們!這裏,比丘如理省察而忍耐寒、熱、饑、渴,虻、蚊、風、日、蛇的接觸,辱罵、誹謗的語法,他是對已生起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不愉快的、不合意、奪命的身體感受之忍住者。
比丘們!凡不忍受者,會生起煩惱、惱害、熱惱,凡忍受者,這樣,那些煩惱、惱害、熱惱不存在。比丘們!這些被稱爲煩惱應該以忍受舍斷。
應該以回避舍斷
比丘們!什麼是煩惱應該以回避舍斷呢?比丘們!這裏,比丘如理省察而避開凶惡的象,避開凶惡的馬,避開凶惡的牛,避開凶惡的狗,[避開]蛇、殘株、荊棘叢、坑洞、斷崖、溝池、汙水坑。坐在像這樣的不當座位,行于像這樣的不當行境,親近像這樣的惡朋友:同梵行智者會認定[他]于惡的狀態者,他如理省察而避開那不當座位、那不當行境、那惡朋友。
比丘們!凡不回避者,會生起煩惱、惱害、熱惱,凡回避者,這樣,那些煩惱、惱害、熱惱不存在。比丘們!這些被稱爲煩惱應該以回避舍斷。
應該以除去舍斷
比丘們!什麼是煩惱應該以除去舍斷呢?比丘們!這裏,比丘如理省察而不忍受已生起的欲尋,使它走到舍斷、除去、作終結、不存在,已生起的惡意尋……(中略)已生起的加害尋……(中略)不忍受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使它走到舍斷、除去、作終結、不存在。
比丘們!凡不除去者,會生起煩惱、惱害、熱惱,凡除去者,這樣,那些煩惱、惱害、熱惱不存在。比丘們!這些被稱爲煩惱應該以除去舍斷。
應該以修習舍斷
比丘們!什麼是煩惱應該以修習舍斷呢?比丘們!這裏,比丘如理省察而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舍棄的圓熟修習念覺支;如理省察而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舍棄的圓熟修習擇法覺支;……(中略)修習活力覺支……修習喜覺支……修習甯靜覺支……修習定覺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舍棄的圓熟修習平靜覺支。
比丘們!凡不修習者,會生起煩惱、惱害、熱惱,凡修習者,這樣,那些煩惱、惱害、熱惱不存在。比丘們!這些被稱爲煩惱應該以修習舍斷。
比丘們!對比丘來說,當凡煩惱應該以見舍斷者,它們被見舍斷;凡煩惱應該以自製舍斷者,它們被自製舍斷;凡煩惱應該以受用舍斷者,它們被受用舍斷;凡煩惱應該以忍受舍斷者,它們被忍受舍斷;凡煩惱應該以回避舍斷者,它們被回避舍斷;凡煩惱應該以除去舍斷者,它們被除去舍斷;凡煩惱應該以修習舍斷者,它們被修習舍斷,比丘們!這被稱爲:『比丘住于一切煩惱自製之已防護,切斷渴愛,破壞結,以正現觀慢而得到苦的結束。』」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一切煩惱經第二終了。
「護(MA);威儀(AA)」,南傳作「(以)自製」(saṃvar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自製」(by restraining)。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有漏從見斷(MA);有漏緣見得斷(AA)」,南傳作「有煩惱應該以見舍斷」(Atthi…āsavā dassanā pahātabb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有汙點應該以看見(了解)舍斷」(there are taints that should be abandoned by seeing)。
「護(MA);威儀(AA)」,南傳作「(以)自製」(saṃvar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自製」(by restraining)。
「離(MA);遠離(AA)」,南傳作「(以)回避」(parivajjan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避免」(by avoiding)。
「用(MA);親近(AA)」,南傳作「(以)受用」(paṭisevan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使用」(by using)。
「忍(MA);恭敬(AA)」,南傳作「(以)忍受」(adhivāsan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忍受」(by enduring, by patiently enduring, AN.6.58)。
「除(MA);娛樂(AA)」,南傳作「(以)除去」(vinodan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除去」(by removing, by dispelling, AN.6.58)。
「思惟」(MA/AA),南傳作「(以)修習」(bhāvan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開發」(by developing)。
「真有神」(MA),「有我見審有此見」(AA),南傳作「有我的真我」(Atthi me attā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自我爲我存在」(self exists for me)。按:「真我」(attā),另譯爲「我體」,音譯爲「阿特慢」,中阿含經譯爲「神」,其他也有譯爲「神我」者。
「神見非神」,南傳作「我就以真我認知無真我」(attanāva anattānaṃ sañjānāmī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我以自我理解非自我」(I perceive not-self with self)。按:「認知」(sañjānāmi),另譯爲「解了;認出;知覺;想念;意識到」。「無真我」(anattānaṃ),另譯爲「非真我;非我;無我」。
「不起染著之心,但欲趣支形體,使故痛得差,新者不生,守護衆行,無所觸犯,長夜安隱而修梵行,久存于世」爲定型句,《雜阿含275經》譯爲「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爲止饑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氣力、安樂、無{聞}[間
]獨住故」,南傳作「不爲了享樂,不爲了陶醉,不爲了好身材,不爲了莊嚴,只爲了這個身體的存續、生存,爲了止息傷害,爲了資助梵行。這樣,我將擊退之前的感受,不激起新的感受,健康、無過失,樂住。」
「最多爲了不瞋心」(abyābajjhaparamatā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爲了好的健康之利益」(for the benefit of good health),或「最多爲了不苦惱」(at most for non-affliction, AN.6.58)。
「語法」(vacanapathānaṃ,逐字直譯爲「語路」),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字眼」(words),或「說話的方式」(ways of speech, AN.6.58)。
「不當行境」(agocare,另譯爲「不行境;非行處」),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不當去處」(unsuitable resorts),或「不當施舍處」(unsuitable alms resorts, SN.22.82)。
「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參看《雜阿含576經》。
「動搖見(SA.962);見所動(MA.10)」,南傳作「動搖之見(令人動搖的惡見)」(diṭṭhivipphandi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動搖的見」(the vacillation of views)。
《中部2經 一切煩惱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