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的
明法比丘
《雜阿含經》63經世尊告諸比丘:「…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計我,無明分別。如是觀,不離我所,不離我所者入于諸根,…」由本經所示,由我(見)→我所→六根→六(無明)觸→言有(常見),無(斷見),有.無,非有.非無;我最勝(勝過別人的傲慢),(我劣[自卑],)我相似(與人等同之我慢);我知,我見。
「身見」(薩迦耶見、我見)及「我所見」,都是邪見(錯誤的見解),請見「嘉義新雨雜志」第34期〈身見〉及〈身見圖示〉。「我所」之見即是「我所有的、我的」之見解,它來「自我」的見解。什麼是「我的」?依佛經注解書所說,有:我的眼、我的耳、我的鼻、我的舌、我的身、我的意識(思想)、我的色、我的聲、我的香、我的味、我的觸、我的施主家、我的衆(學生、友)、我的住處、我的名聲、我的贊美、我的樂、我的衣服、我的食物、我的臥坐處、我的藥品、我的母親、我的父親、我的兄弟、我的姊妹、我的孩子、我的女兒、我的朋友、我的同事、我的親戚、我的緣。
佛經說,「我」都非我,哪有「我的」?一般的(世俗)語言說:「我」、「我的」,可以成立,佛陀也自稱「我」、「如來」等,但凡夫自稱「我」、「我的」之同時,都是由「我見」出發,只有具足正念者、因果特別清晰者,每在說「我」、「我的」之時,同時必然覺知:「我」、「我的」只是方便說之假名(名言、概念)。一般人未經正念的訓練,及完全明白「我見」是邪見,說話中往往不自覺地稱說「我」、「我的」,如是稱說完全是由「我見」出發。
想稱說「我」、「我的」之同時,不具邪見、具正念,完全覺知「我」是「非我」,「我的」是「非我的」,是要相當的費心、留神、正念。看看一些人設計一種遊戲:在談話中說出「你」、「我」、「他」者,要受處罰,結果很難有人過關,除了語言習慣不容易短時間改正之外,一般的說話中皆是在流露「我見」、「我所見」、「我慢(傲慢)」,而且更造新的(惡)業。那是必需相當努力才能在未斷盡煩惱(阿羅漢)之前作到。已斷我見而未斷盡煩者,說「我」、「我的」,雖不是邪見,若那時未同時覺知這個方便說之時,是「我慢」在作用。
心識是生生滅滅,心的生滅太快,一般人或心識太粗時見不到。在修觀禅之時,才能直接見到生滅的現象(無常),或苦(逼迫)的現象,或無我(空)的現象,見到時即叁叁昧之一,體證涅槃時也是不離取精神現象(名法)或物質現象(色法)的無常,或苦,或無我。體證涅槃時主(心)、客(涅槃)存在。涅槃不是色法也不是名法。貪、瞋、癡,乃至無貪、無瞋、無癡的善心現象也滅絕。
雜阿含經360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一3; 五一四( 叁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無往來故則無生死,無生死故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心識是生生滅滅,心的生滅太快,一般人或心識太粗時見不到。
所以會誤以爲有變的我.在修觀禅之時,才能直接見到生滅的現象(無常),或苦(逼迫)的現象,或無我(空)的現象,見到時即叁叁昧之一,體證涅槃時也是不離取精神現象(名法)或物質現象(色法)的無常,或苦,或無我。體證涅槃時主(心)、客(涅槃)存在。體驗涅槃之際,不是體驗色法也不是體驗名法。當時貪、瞋、癡,乃至無貪、無瞋、無癡的善心現象也滅絕。
一叁五八58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容色絕妙,于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說偈白佛:「若羅漢比丘,漏盡持後身,頗說言有我,及說我所不?」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若羅漢比丘,漏盡持後身,亦說言有我,及說有我所。」時彼天子複說偈言:「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已盡諸有漏,唯持最後身,何言說有我?說何是我所?」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諸漏盡,唯持最後身。說我漏已盡,亦不著我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說。」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