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03 人生難得▪P2

  ..續本文上一頁妙法,縱爲誰說亦不能了知,故當無言安住于林間。”之後于七七四十九日中未說法,因此梵天、帝釋天請求世尊轉*輪。不僅如此,如果持教的高僧大德也未傳講正法,則很難直接利益衆生。例如:印度的美德嘉那尊者爲了救度轉生于孤獨地獄的母親,在前往西藏的途中,其譯師去世而漂泊于康區,因語言不通,而以牧羊爲生,最終未能以正法廣利衆生而圓寂。後來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聽到此事,感慨萬分:“嗚呼!你們西藏人福德實在太淺薄。在我們印度東西兩方的班智達中無有一人能超過美德嘉那尊者的。”邊說邊合掌流淚。而如今釋迦牟尼佛依次叁轉*輪,爲適應所化衆生根機而示現不可思議的身相,以九乘次第法成熟解脫所化衆生。

  佛法住世:雖然佛出世說法,但若聖教住世期圓滿、正法已隱沒,則與暗劫無有區別。前佛的聖教已圓滿,後佛的聖教尚未出現,期間稱爲聖教空世。除了有因緣福德的刹土中有獨覺出世外,無有講法、聞法、修行。就如今釋迦牟尼佛的聖教來說,普賢密意的聖教期或名果期爲一千五百年,修行期爲一千五百年,教期爲一千五百年,唯持形相期爲五百年共有五千年。現在已經到了叁千五百年或者近四千年了,雖已是時世、衆生、壽命、見解及煩惱五濁熾盛時期,但教法與證法還沒有隱沒、尚存于世,所以也具足聖教正法圓滿。

  自入聖教:聖教雖然住世,但如果自己未入佛門,則自相續不能得到教法和證法。如同太陽出現在世間,但對盲人無有少許利害,或者到了海邊而自己不飲水不能解除幹渴一樣。如果入佛門是爲了息滅今生的病魔或者害怕來世惡趣的痛苦,那麼雖然已入佛門也只能稱爲救怖之法,不可能真正趣入正道。另外,爲了追求今生的衣食等利益或者來世人天的樂果,雖然已入佛門,法只能稱爲善願之法(也沒有真正趣入正道)。如果是因知曉一切輪回無有實義,爲求解脫而趣入佛門,這樣才能稱爲入道者或入佛法者。

  師已攝受:雖然入了佛門,但善知識若未攝受,也無有利益。如《彙集經》雲:“佛法皆依善知識,功德勝主佛所說。”因爲佛經浩瀚、聖教數多、所知無有窮盡,所以若未依靠上師的竅訣,就不可能了知攝集諸法的要點而修持。從前阿底峽尊者來西藏時,庫鄂種叁人15曾問尊者:“一個修行人要得到解脫和遍知的果位,經論教典和上師的竅訣二者哪一個重要?”“上師的竅訣重要。”“爲什麼呢?”“因爲雖然能夠讀誦傳講叁藏,也通達了諸法的法相,但如果修行時沒有上師竅訣的修法,那麼正法和修行人將脫離。”“若將上師竅訣的修法歸納,能否概括爲淨持叁種律儀、勤修叁門向善?”“仍有不足。”“這又是爲什麼呢?”“雖然清淨守持叁律儀戒,但若對輪回未生起厭離,仍然是輪回之因。即使是叁門日日夜夜精勤修善,但如果不知回向圓滿菩提,那麼善法也會被顛倒分別念滅盡。雖然具有智德持戒修學等功德,但如果沒有舍棄世間八法,則一切所爲只能成爲今生的生計,不可能獲得來世之道。”因此上師善知識的攝受非常重要。

  這樣觀察自相續中若圓滿具足八閑暇十圓滿共十八種,則可稱爲具足十八暇滿的人身。此外還有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16)在《如意寶藏論》中講述了暫生緣八無暇及斷緣心八無暇,我們不被這些逆緣(十六違緣)所轉是非常重要的。

  暫生緣八無暇。《如意寶藏論》雲:“五毒愚癡魔所持,懈怠惡業如海湧,隨他救怖僞法相,暫生緣之八無暇。”

  五毒粗重:嗔恨怨敵、貪愛親友等五毒煩惱十分粗重種姓的人們,雖然暫時生起修持正法的念頭,但是由于自相續中五毒力量強大,大多數人被煩惱所控製,不能修持正法。

  愚昧無知:極其愚癡種姓的人們無有少許智慧的光明,他們雖然已入佛門,但絲毫也不能了知正法的句義,無有聞思修習的緣份。

  被魔所持:如果被見行顛倒的魔知識所攝受,則自心將轉入邪道而違背正法。

  懈怠懶惰:雖然想修學正法,但是絲毫也無有精進的懈怠者,常被懶惰、懈怠所控製,不能修持正法。

  惡業湧現:惡業如海濤湧現、罪障深重之人,雖然精進修法,但自相續不生功德,其不知這是自己所造惡業的果報,反而對正法生起厭煩心。

  爲他所轉:自己無有自在、被他人役使之人,雖然想修持正法,但被他人控製,得不到修法的機會。

  求樂救怖:爲了今生的衣食或者害怕被他人所害之人,雖入了佛法,卻對正法無有穩固的定解,並由于往昔的串習力而行非法。

  僞裝修法:爲貪求資具名聞利養等僞裝修法形像的那些人,雖然在他人面前裝作修法者,但是自心唯一追求今生的利益,遠離解脫正道。上述八種也是無空閑修持正法之處。

  斷緣心八無暇。又雲:“緊縛現行極下劣,不厭輪回無少信,不善惡行心離法,失壞律儀叁昧耶,斷緣心之八無暇。”

  爲今束縛:因被今生的財産受用、親戚子女等緊緊束縛,僅爲了這些利益辛勤勞做而散亂度日,無有空閑修法。

  人格惡劣:因自相續惡劣,連芝麻許的善良人格也不具有,一切行爲無有進步。如往昔的聖者們說:“弟子學識誠可改,人格下劣不可改。”這種人雖然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卻很難轉向正道。

  無出離心:雖然已聽述了惡趣和輪回過患以及今生的一切痛苦,但如果內心根本不畏懼,則根本不會生起趨入佛法之因--出離心。

  無有正信:如果對真實正法和上師無有少許信心,則阻塞了佛法之入門,不能趨入解脫正道。

  喜愛惡行:因愛好不善惡行,所以叁門極不調順,遠離殊勝的功德,違背正法。

  心離正法:如果無有善法功德和正法的光明,對正法無有一點興趣,則如于狗前放置青草,自相續生不起功德。

  毀壞律儀:如果進入了共同乘後毀壞發心及律儀,那麼只能轉生到惡趣而無其它去處,不能從無暇之處解脫。

  失毀誓言:如果進入了密乘後以上師和金剛道友爲對境而失壞叁昧耶,則損害自他,從而斷絕了成就的緣份。上述八種無暇遠離聖法,稱爲息滅解脫燈。

  如果沒有善加觀察這十六種無暇,在當今濁世之中,雖然具足暇滿和修法的形象,但也只能是象法座上的法王、傘蓋下的上師、深山中的苦行者、雲遊各地的舍事者等一樣,自以爲賢善,實際上已被這些無暇之因所控製了,雖然表面上修法,但終不能趣入正道。

  因此,不應過早草率地進入修法的影像,而應該首先善加觀察自相續,是否具足這叁十四種(藏文原文中爲二十四種,請作觀察)暇滿的自性。如果已具足,應生起歡喜心,並且再叁觀修,誠心思維:如今已獲得如此難得的暇滿人身,不應空耗,而應盡力修持正法。如果不具足這些暇滿,應想方設法使自己具足。隨時隨地都應勵力精進觀察自相續是否具足此等暇滿之功德。若未如是觀察,假設這些功德中僅有一個不具足,則不會有真實修持正法的緣份。甚至僅僅成辦世間一件平常的小事也需要許多因緣、緣起聚合,更何況永久的計劃--修持正法,怎麼會不需要許多因緣、緣起聚合呢?例如:一個人在途中燒茶,也需要具備燒茶的茶器、水、火等許多因緣。其中單單生火也是一樣,需具足火燧、火石、火絨等許多因緣,如果其中僅僅火絨不具備,其它一切都具足也無濟于事,只好從根本上放棄燒茶。同理,假如這些暇滿的功德中僅有一個不具足,那麼根本不會有真正修持正法的緣份。

  因此若善加觀察自相續,則僅僅十八暇滿也必定很難以具足。即使獲得了閑暇,也很少能具足十圓滿。盡管已獲得人身,諸根具足,生于中土,但是如果入于業際顛倒的邪道,並且不信仰佛教,那只具足叁圓滿了。如果上述二者中任何一者不具足,則具足四圓滿。尤其是業際無倒非常困難,如果叁門行持惡業,並且一切所作全是爲了今生的生計,雖然被稱爲賢者或智者,實際上也是業際顛倒之人。五種他圓滿中,雖然佛已出世並說法,佛法也住世,但如果未入佛門,只具足叁種圓滿(未入佛門則善知識不可能攝受,故此二圓滿不具足)。入了佛門,但僅僅表面求法或得法,不可能真正趨入正法。

  真正趨入解脫道者,必須了知一切輪回無有實義而生起無僞的出離心。若行大乘道,也必須在相續中生起無僞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對叁寶有堅定不移的誠信,縱遇命難也不退轉。如果沒有這種決心,僅僅在表面上口誦經文、身著僧衣等也不決定已趨入佛法。因此,如理無誤了知、觀察暇滿之自性至關重要。

  思維難得之喻

  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之孔與海底盲龜之頸相遇很困難。佛說得到人身較此更難。也就是說,假設整個叁千界變成一大海洋,在海面上有一連結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稱爲木轭,其上有一孔,木轭隨著波浪四處飄蕩,一刹那也不停息。在海底有一只盲龜,每一百年上升到海面一次。這兩者相遇十分困難。無心的木轭沒有尋找盲龜之心,盲龜無有能見木轭之眼。如果木轭靜止于一處,也可能相遇,而它卻一刹那也不停息。如果盲龜經常漫遊在海面上,也可能相遇,而它每百年只浮到海面一次,所以這兩者相遇十分困難。但以偶爾的機緣,盲龜的頸也可能進入木轭的孔中,獲得暇滿的人身比這更難。依據經中所說的意義,怙主龍樹對樂行王教言:“大海漂浮木轭孔,與龜相遇極難得,傍生轉人較此難,故王修法得勝果。”寂天菩薩也說:“如海中盲龜,頸入轭木孔,人身更難得。”此外,《涅槃經》等佛經中也講述了“在光滑的牆壁上撒豆,豆難以附著”以及“在針尖上堆豆連一個也難以留住”等比喻。因此我們應當了知人身極爲難得。

  思維數目差別

  若觀察衆生的數量及次第,則可推知獲得人身實屬僅有。如經中說:“地獄衆生猶如夜晚繁星,而餓鬼則如白晝之星;餓鬼衆生猶如夜晚繁星,而傍生則如白晝之星;傍生衆生如夜晚繁星,而善趣衆生則如白晝之星。”此外又說:“地獄衆生猶如大地的微塵,餓鬼衆生猶如恒河沙,傍生猶如酒糟,阿修羅猶如彌漫的大雪,而人及天人僅僅象指甲上的微塵一樣。”總之,善趣的身體極其稀少。現在我們觀察夏季僅僅一方草地上存在的含生或僅僅一個蟻穴中螞蟻的數量,也超過了南瞻部洲的人數。如此人與傍生的比例顯而易見。思維人間也是一樣,如果觀察無有佛法光明之邊地的衆生數量,就會了知生在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是極爲罕見的。尤其是具足暇滿的人身更是絕無僅有。思維這些道理之後想到自己如今已獲得了真實暇滿,應當生起歡喜心。如果暇滿的所有功德完全具足,則從今天起實現了所謂的珍寶人身。如果不具足,雖然世間法方面聰明伶俐,智勇雙全,但也不算是珍寶人身,只是普通人身了,或稱爲相似者、災禍者、無心者、空返者。這種人就象手中已得到如意寶,卻無義空耗,或者已到珍寶金洲卻空手返回一樣。如頌雲:“獲此人身寶,得摩尼難比,諸無厭離人,豈不見空耗?遇殊勝上師,得王位難比,諸無恭敬者,豈不視等伴?求發心律儀,得官位難比,諸無悲心者,豈不見抛石?得續部灌頂,轉輪位難比,諸無誓言者,豈不徒灌水?見心性本面,見諸佛難比,諸無精進者,豈不見迷亂?”這樣的暇滿也並非是偶然或僥幸獲得,而是多生累劫中積集二種資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的果報。大智者稱幢17說:“得暇滿人身,非由力強得,乃是積福果。”雖然僅僅得到人身,但若無正法的光明,(未信佛教者)恒時造惡業,則比惡趣衆生更惡劣。如米拉日巴尊者對獵人怙主金剛說:“本來佛說暇滿人身珍貴極難得,但看見象你這樣的人,便覺得人身並沒有什麼珍貴難得的。”如此沒有比人更容易成爲惡趣的墜石。如今無論行善或者造惡都是自己作主,如頌雲:“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回錨,此身一切善惡之奴仆。”因此由往昔積累的福德力,如今獲得了具有十八種暇滿的人身,如果沒有求得殊勝妙法精華,而在尋求今生的衣食和世間八法中無義空耗暇滿人身,臨終時只能是手抓胸口,追悔莫及,多麼可惜!《入行論》雲:“已得此閑暇,我若不修善,除此更無惑,除此更無癡。”因此,今生是決定永遠行善或永遠做惡的關鍵。所以我們應當思維:如果今生沒有得到堅固地(佛果),來世也難以獲得如是閑暇。如果轉生到惡趣之中,則無有正法的光明,不知取舍之處,將越來越向下墮入無邊無際的惡趣中。如今應當精進,並且應以加行發心、正行無緣、後行回向叁種殊勝攝持,反複觀修、行持。如是修持在自相續中(對暇滿難得)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樣的呢?應象金厄瓦格西18一樣,因爲他從來不睡覺,唯一修持善法,所以善知識仲頓巴說:“弟子呀,應當去除身體的疲勞,否則四大不調,身體會生病的。”金厄瓦格西說:“身體健康(固然好),但我一想到此暇滿難得時,就覺得無有空閑休息。”金厄瓦格西念誦了九億遍不動佛心咒,一生中從未睡眠過。所以在相續中沒有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應當精進修持。

  雖得閑暇而乏真實法,

  雖入佛門而耽非法行,

  我與如我愚癡諸有情,

  獲得暇滿實義祈加持。

  人生難得之引導終

  圖:無著菩薩

  圖:世親論師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03 人生難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