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講法第五講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做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衆生臨壽終時,佛與諸大衆顯其人前,彼佛往生其國,于七寶花中自然化身,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有衆生于見無量壽佛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這是上輩往生,平時我們所說九品蓮花就是指叁輩往生。在叁輩往生過程中每一輩又可以分成叁品。在上輩往生中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倍往生也是分爲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輩往生也是這樣,〈觀無量壽經〉中是講的九品往生,我們這裏講的是叁輩往生,就上輩往生當中給我們講了上輩往生的因行。其上輩者,這就是上輩往生的,要修哪些行呢?舍家棄欲而作沙門,要把世俗五欲放棄掉,要發菩提心,專念無量壽佛。還要修諸功德,最後要發願往生彼國。有這樣的一些因行。具體分別起來呢,就是有五種方面修因。內因上輩往生,內因要具備這五種條件,第一是舍俗出家;第二是發菩提心;第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第四要修諸功德;第五種修因呢,要用前諸善願生彼國,這五個方面的條件,大家要明白。我們要上品上生,要把這五個方面的條件要修行起來。

  第一舍俗出家,就是要舍世俗欲要放下。如果把家放不下,世俗五欲放不下,那我們自己修行很多的經曆就分散到世俗五欲過程當中去了,所以這種出家呢就要舍掉一些事情。像善說法當中,專門給我們說第一要棄舍父母妻子朋友眷屬,財物珍寶等等。要放不下的時候就很難出家。你的父母放得下嗎?妻子放得下嗎?朋友親戚眷屬能放下嗎?那些金銀財寶這些東西能放下嗎?當下放不下,我們分心的時間就非常多。所以出家首先要出世俗家,出世俗之家就要把這些放下。

  第二要棄舍歌舞唱伎,在世間上唱歌跳舞娛樂很自在。這樣的放縱五欲,與自己親愛的人歡聚一堂,這些種種的世間上的事情要放得下。所以說出家呢,就要把這兩種放下而顯現出來的一些相狀。〈地藏經〉中專門說出家是護佛種性,佛的種性要護持。什麼叫佛的種性呢,諸佛菩薩以大悲心來令諸衆生要舍掉世俗上的事情出家,剃發染衣,這樣僧種才不斷絕,菩薩種性才不斷絕,佛的種性和菩薩種性能成就。我們今天許多同修有沒有發這種心?你是爲什麼而出家的。還有我們很多居士都心想早一點出家,出家要有這種發心,正確的發心要發起來。在家的菩薩呢?菩薩在家,知家性空,也要發出離心。常常沈倫于家庭是非當中,把這一生耽誤過去了。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我們不要把寶貴的人生光陰浪費在世俗的事情上,所以我們自己要發心出家,我們現在有出家的威儀有出家的相貌,要把世俗上的家庭愛人父母要舍掉。受比丘戒,親近自我,要辭別家庭眷屬,世間上的事物要放下。專心修行佛法。所以出家又稱爲出城。要專門講到修行裏面釋迦牟尼佛出家。釋迦牟尼佛貴爲王子,爲了解決生老病死的大問題救度衆生,抛棄了世間上的榮華富貴,出家了。自己現出家相,求取善知識,到處求道要解決這種生老病死,所以釋迦牟尼佛現出家相給我們做了榜樣。我們今天出家的人首先要具備善法欲,你爲什麼而出家?不具備善法欲而出家就是混天過日。先要具備善法欲要拜師要剃頭,要做袈裟,受戒。出家人以戒爲師,受了戒之後就叫正出家了。出家之前的善法欲,從佛或者說從佛的弟子聽聞佛法來獲得清淨的信心。得到了這種清淨的信心就要向佛學習,要知道在家煩惱,家裏多少事情,勞碌奔波住于紅塵世界。出家非常清閑豁達,像住在虛空一樣。要比較在家和出家兩種優略,所以發心,在佛法中正式出家。勤修正行,讓善法得到圓滿,出家就是爲修行善法。世間上求取衣食住行一輩子,我們自己努力,忙碌奔波,最後僅是爲衣食住行就太不值了。所以人生難得把善法要修行圓滿。由這樣修行善法的欲望來出家。由這種善法欲而發起最殊勝的心求取出家戒法,受具足戒。這是佛教的出家。所以我們今天爲什麼出家?出家後有沒有戒律,受戒後能不能依戒而做,精進修行。要把自己行動坐臥依照戒律來要求自己,把世間上紅塵五欲的享受全放下。今天很多在家的,你叫他出家,他說沒有辦法。許多的放不下,很難出家。在家人因爲放不下修行的過程當中呢就有許多障礙。剛要修行世間上有這樣那樣事情,要去做生意,要照顧小孩,有什麼時間出家?有什麼時間修行呢?在家人是這樣,其它人呢?出家人現在也忙,忙守功德箱,守文物,搞旅遊,搞經濟,出家人是不是幹這些事情?正出家是要爲修行而出家,你跑到寺廟上來你去掙錢就和出家背道而馳,那是世間上的事業不是和尚做的。有些在沙門當中終日放欲更不是出家人應該做的。不要老是耽著于世俗家庭,你出家究竟爲什麼?我們現在學佛都是爲了出家,出煩惱的家。

  所以在〈大乘莊嚴論〉當中專門給我們說,出家有叁種。一種是受他人慫恿而出家。他的父母親信佛,他不信佛。他父母親硬要求他就當了出家人了。出了家了人家都上殿了,他還在睡覺。他說是父母叫他出家的,他沒有自覺自願。自己沒有真心實意的,別人不能強迫你,要自覺自願,這是第一種出家。第二種是自己發心出家。有些是認爲紅塵世界太苦,到佛門中來享福。有些呢說是在紅塵世界掙錢非常艱難,在佛門中也能掙錢。這是爲錢而出家的。所以在娑婆世界五作惡事。四川有一個地方,那裏出家人成堆,一個村一個村子而出家。他是爲什麼出家呢?就像打工一樣,到寺廟裏給和尚打工,當幾年出家人,這就叫出家人?自己顯出家相沒有出家的發心,所以我們現在應該知道爲什麼出家。有的人認爲世間上萬事皆空,出了家了自己什麼事不做,四大皆空,也不上殿,也不念經,也不聽法。于空門中學和尚,學成一個懶人,什麼也不想做,這樣的人有沒有?在“四大皆空”什麼不做不幹。第叁是藉變化而示現出家。這是聖賢給我們做的榜樣。《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謂出家有二種︰(1)于善說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謂苾刍、苾刍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2)于惡說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謂諸外道,或全無衣,或壞色衣,或塗灰等增上外道。外道也出家,或者是不穿衣服,或者塗灰,或者不吃糧食,那是外道的出家。現在你是哪一種出家呢?是佛法中出家還是外道出家?要看與善法是否相應。《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叁、二十四列舉盜住、越濟、五無間、太幼、太老,乃至外道、陋形等二十六種不許出家之人。自己沒有真心發心修行這種心,跑進來是躲清閑日子。你進來不修行,十方善男信女是供養行人,他也裝著一個出家人住在這裏面有吃有喝,這就像偷盜一樣,偷盜如法比丘才享有的供品,那叫盜住。還有越界出家,自己不發心,有這樣那樣的或者說爲盜取佛法而出家,發心不正當。第五種是無間重罪,犯了無間重罪,他不發怒,在這裏混吃喝。還有小得沒辦法,整天你要照顧他,整天在那裏哭叫,也不守規矩。你要照顧這個小孩。前面有一個出家人就領了叁個小孩。還有的是太老的來出家。七、八十歲他來出家,一剃了頭就是老和尚。坐在那裏你叫他念經,你叫他守大殿接迎衆生,他光去拿錢,把信衆的錢放在自己包包裏。進入佛門什麼也不會幹,重病了還得送醫院去了。就成了養老院了,他太老了出家能幹什麼呢?要知道出家人要集中精力弘揚佛法,所以太小的出家、太老的出家都不行。外道出家不求佛法,求外道,算命、看相這些外道盜用佛的名譽不修行佛法。還有一種是六根不具,非常醜陋的出家,敗壞出家人的形象,他殘疾了他來出家,你看怎麼辦呢?這些出家也是不太相應的。所以《摩诃僧祗律》給我們說了二十六種不許出家之人。當你好好地學佛,佛就不會斷。我們自己懂道理了,佛種是不斷的。所以越到以後,你不要看一家人只生一個,凡是世間上人追求南傳上座部佛教理,追求離苦得樂,世間上受苦受難,娑婆世界苦難世界對人的壓力也要讓大家求取出家,這些不是你憂心的。這些出家非常不容易,很多人看不起出家人,世間上人很難。我出家的時候就被家人抓回去了。他們不希望我出家,希望能永遠守住他們,我在你身邊有什麼意思呢?說不定煩惱還很多,對父母親的言語上就不到位了。現在這些家庭裏就是這樣,他不孝順不是怪自己父母親。是煩惱難舍,他有很多煩惱,他的煩惱讓自己父母親受到傷害。所以大家守在一起不能修行善法,生老病死不能相互替代還不如個人努力修行善法,所以父母親情最難割舍。我們今天出家人能辭親割愛,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二種是割妻子恩染。妻子自己恩愛染汙太深。世間上男男女女,見了出家人就問你不結婚行嗎?今天出家人能夠把夫妻的恩愛,兒子的恩愛能割下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叁種是放棄權世地位。世間上的人都在追求,上大學之後要求個好的工作,能光宗耀祖,世間上的人都在追求這些。出家人呢,什麼都不追求,什麼官利一起放下。這是大智慧,不再沾染世間上的名利地位。把世間上的榮華富貴能放棄。

  第四種呢,忍饑苦而節食。饑苦是人間最難忍受的,我們出家人不吃油渾的東西,淡衣素食,自己過一種清淡的生活,很不容易。世間上喝酒、吃肉等等,他放得下嗎?出家人忍受這種饑餓,能節衣素食。

  第五種是絕好滋味而甘啖蔬食,甘于淡薄,以素菜爲飲食。世間上的人貪吃,好吃,喜歡吃,而且這種吃的味要一天一天變換。各種味道花樣。

  第六,不厭翹勤而精苦。出家是很辛苦的,比世間上人掙錢辛苦。世間上人上班是八點多上班,我們寺廟是四點多打板起來上早殿,早上念經,中午要念經,下午要念經,晚上要聽經。睡得很晚,起早摸黑,要修行自己的心,所以這是非常勤苦的。世間上人非常厭倦這種勤苦,出家人能在勤苦當中修行,你能不能勤苦呢?多拜佛多誦經,多坐禅。

  第七種,不吝惜七珍而舍離。世間上人穿金戴銀,出家人出家了不允許。要舍棄世間上種種的寶貝,出家人要舍離,這是不容易的事情。

  第八種不容易呢,不畜聚錢帛而棄散。在家人要積累這些東西,錢十萬五萬不厭多。出家人呢不要去存錢,把世間上多余的東西要布施、要放棄,錢多了對出家人不是好事。整天爲錢包裏有幾個錢而把門關得死死的,整天守著錢怎麼能修行?那就很艱難了。所以說出家人要把這些放棄,這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第九種是不恃奴僮而自給。自己勞動,世間上的人都希望人家來伺候自己,出家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十種是不睹五色。世間上的青黃赤白黑,人人都喜歡。我們出家人眼根清淨,不看紅塵萬色。很多人不耐寂寞,吃過飯後就往門外跑。世間上的東西放不下,你看什麼呢?哪樣是你的?出家人最好不出山門,圍繞後山,大殿、法堂,邊念佛念咒,不到山門外看紅男綠女。你眼根清淨了,我們自心呢才清淨,修行就很具足。你心裏不清淨念佛怎麼念呢?現在出家人把世間上的五色能棄之不顧也不容易。

  第十一種不聞八音。世間上有各種音樂。我們出家人把世間上的音樂要放下,耳根清淨。世間上喜歡聽各種音樂,我們出家人耳根清淨,棄之不聞,也很難做到。

  第十二種,不藏飾玩。有很多玩具,裝飾,世間上人有頭發,他每天染,盤來盤去。出家人不搞這些,把頭發剃光,清淨不費功夫,精力就節約下來了。你有一張臉,世間上人也有一張臉。現在世間上人那張臉眉毛要畫,每天浪費很多時間,裝飾的東西很多,手飾也多,金銀的,瑪瑙的,那種裝飾的東西,還有玩具,這些裝飾的玩具的東西,世間上的人就喜歡。我們出家人就不積累這些東西,不管你好也罷不好也罷。世間上的人一雙鞋兩叁千,出家人呢,光著腳也可以。不像世間上的綢緞。所以出家人沒有障礙,這是不容易的。你看大家能不能習慣呢?

  第十叁種,不溺安身養體而忘形舍命。出家了,忘命地修行,出家人不打扮的,我們好好地修行。把自心修行好了,諸佛贊歎,諸佛歡喜。以忘形舍命而修行也是不容易的。

  第十四種不貪眠臣晝夜不寢。出家人不貪睡,一般五六個小時可以了,出家人也不容易。以前我回去之後,他們家人就不了解佛教,認爲你出家和尚一天吃飽飯沒事幹,整天睡覺。在寺廟裏四點鍾起來,晚上十二點鍾還沒睡,他說你比在家人還過得累,那叫精進修行。爲自己的信仰而出家,爲出家而修行,要多擠時間來修行,你要認爲苦你就很難出家了,在這種生活過程中來修行。

  第十五種,息交遊而處寂寞。世間上的人交朋結友,一天吃喝玩樂。非常熱鬧。大家在一起說不完的話,出家人不搞這些。出家人到人家寺廟叫挂單,對真理發生興趣,在孤單寂寞當中反思自己,認識自己。所以世間上的人習慣叁朋四友在一起。我們自己安靜孤獨寂寞,能守住寂寞的人不容易。

  第十六種飲馔不入口。出家人不喝酒,不熱鬧不飲酒作樂。我們自己這些酒入口裏就像吃了毒藥一樣,所以我們今天不喝酒,自己心清淨的,喝酒就像喝毒藥一樣,這也不容易。

  第十七種,午後不取食。在家人日夜吃東西,什麼都往嘴裏放,都能吃得下去。

  第十八種,處冢間而離愛著。在家人要買房子,要盡量地大,裝飾得非常豪華。就在房屋當中不喜歡出來了。出家人有在墳堆裏修行,人家都恐懼在那裏,出家人在那裏好修行。今天呢,我們在寺廟裏比在墳地裏要好得多。但是也要注意,要把世間上這種高貴的華麗的房屋要舍棄,你不要把你房間裏裝修得很好。

  

《安居講法第五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安居講法第六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