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這一段文字是講中輩往生的。中輩往生呢,要有修因。這一段文字當中要修行滿足幾種內因。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力,功德神力,要圓滿這幾種內因才能往生。不僅是我們今天娑婆世界的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至誠懇切的心,自己發願之心就是至心,是真心實意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有這樣的願心,這是一個前提。至心往生彼國,雖能行做沙門,由于紅塵世間種種牽挂,出家也不容易。那麼所說的十八種難行能行,你現在丟棄得下世間嗎?很多丟棄不下就不能出家了。“大修功德”,在上輩往生當中特別重要,你不能出家做沙門也不能大修功德,。好多人說:我這一輩子什麼不做了,我就念佛。能專心念佛,一心一意與十方諸佛在一起,這種念佛功德也大,但總要結合修行才到位。所以說平常有機會有善事可做的時候,還是要大做功德善事。回向往生,增加往生的資糧。有些人見了善事也不做,在生活過程中就失去了很多東西,不做功德就是沒有資糧。在往生的時候沒有資糧走得就非常艱難,所以要大做功德事情。
中輩往生不能大修功德,也應當發無量出離之心。“無上佛道誓願成”,我們要發願成佛,爲什麼要發願成佛呢?時時刻刻要牢記住,度化衆生若沒有圓滿的智慧,就沒有方法,沒有能力,沒有智慧。大家都想度衆生,但是怎麼度呢?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度不了衆生。只有好的發心,但不知道怎樣讓他能接受佛法,也是不行的。我們現在弘法到處講經說法,但是人家就是不聽。爲什麼?問一問自己:你能不能把佛教的詞語理解了,能不能把佛教的理念用到生活中去。如果我用生活的語言把佛法講了,你也已經認同了,那在這種時候,他再來聽佛法就非常容易了。因爲佛教在中國曆史中受到很多負面影響,很多人一聽到佛教,他就認爲是迷信;宗教,就是搞燒香拜佛。他批評的往往不是佛教的本身,而是人家對佛教已經有一種成見了。我們弘法就要避開衆生成見,這時候要真能把佛教的理念用到生活當中去,以清淨心,不煩惱,團結大衆,大家和合在一起做事,不要害人,害人就是害己。很多時候你給他講了是佛法,他還不知道,只要他能把佛法的精神理念用到生活過程當中,那我們的弘法就達到目的了。弘法不是非要人家出錢,人家出了錢心裏不高興,走出門他就會罵你們這些居士、和尚整天討我們的錢。有的時候讓他起歡喜心,讓他懂佛教的理念,讓他學會爲人處事,往往在這種時候呢,他還能起歡喜心。你一來就給人家說:我給你講佛法,人家不聽。不聽可以嘛我給你講別的,只要你把佛法的理念用于生活。所以這個道理你要懂,要不懂的話,拿著佛法的棒到處打人,我給你講佛法你不聽就是沒有善根。兩個人就越說越背道而馳,怎麼弘揚佛法?因爲平時的人在世俗的教育過程中,他從小到大受的教育就是歪曲的,今天對你有成見是可以理解的。我們要繞過人們的成見,讓他從沒有成見的地方走。我們平時爲人處事你做得很好,人家也不知道你是佛教徒。你做得好人家就恭敬你,你說的話人家就願意聽。到最後人家發現你是佛教徒,佛教徒都這麼好,我要皈依佛法。所以我們要發無上的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就沒有智慧,度化不了衆生。
你現在有一片好心,結果你拿著好心到處去傷害人,把人家傷害得血淋淋的。還說我是關心你,是愛你。所以沒有智慧的關心就有問題。世間上這些男女,他愛不愛?愛,但是他不知道怎麼愛,往往愛得別人傷心,他不懂愛。以爲愛就要把錢包管起來,愛就不讓人家出去,你把人都給愛死了。所以說愛就是奉獻,愛就是用自己的一些先進理念來幫助他共同進步,以這樣的無私奉獻,以無我地關心別人才是愛嘛。稍微付出一點,我今天掃地了,你要給我什麼,往往在求回報,愛是不求回報的一種奉獻。在這種過程當中,現實生活中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除非出現別的問題了。當你發了無上菩提心,有了無上菩提了,圓滿覺悟了,你就知道怎麼愛衆生,怎麼讓衆生能聽你的話,有智慧的人度衆生就是不一樣,所以要度化衆生一定要發無上菩提之心。你不能出家,要追求圓滿的覺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我們內心裏面一直都是這樣的,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無挂念,專念。你不要今天學這樣,明天學那樣。掃地掃了一半太累,我去打坐,坐了沒有半個小時,我腿痛,我去誦經,你究竟要幹什麼?表面上看你也在掃地,也在拜佛也在誦經,但沒有一件事你是專心做好的,這不叫修行。這種修行就很成問題,選擇淨土法門我們就老實專心盡力修善。不要在別人在貧苦當中,我不管,以專心念佛爲借口,把世間上所有的善事都丟棄掉了。
你要修行善法,奉持齋戒。第一要發無上菩提之心;第二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第叁要多多修善;第四要奉持齋戒,也就是過午不食稱爲齋。我們中午吃一頓,那是佛進食的時候,供養佛的時候;早上是受天人供養的時候;下午是餓鬼吃的時候。所以晚上不能打板,爲什麼?就是要保護餓鬼,晚上是餓鬼進糧食的時候,你吃飯不具威儀,敲得碗響,餓鬼一聽心慌,他就會來和你搶糧食。所以修行人下午是不吃飯的,因爲我們衆生的福報,你叫他不吃飯他心情都沒有,怎麼打坐。所以大家聽說過破山祖師的公案嗎?在參禅的時候他看晚上禅堂裏不吃飯,參禅打坐的人沒有力氣,坐禅也沒有精神。這個破山祖師一看,這樣參禅精神不好,以參禅也不出狀態。他就用神通,人坐在那裏不動,思想裏飛了個念頭去了,這叫意生身,到廚房裏把饅頭偷出來給大家吃。連續幾天這樣偷饅頭,人家發現了幾天都是這樣誰跑進來把饅頭拿走了,不知道。去告訴方丈和尚,也就是密雲老祖,密雲老祖也有神通,他一入定觀察就知道是破山祖師搞的鬼。第二天,密雲老祖就做他的怪了,把他的軀殼塞到禅凳下面去。陰謀敗露了,被方丈和尚知道了。就要被趕走了,這犯規矩。所以破山祖師很傷心,現在要被趕走。他說我有一個條件你要答應我才走。密雲老祖說,你說。他說叢林當中晚上不吃飯,過午不食,他們身體無力,精神不好參禅怎麼開悟嘛。你老人家能不能慈悲開許,晚上以後吃點包子,饅頭可以嘛。方丈和尚說好,條件可以滿足你,但是你要走。從那以後,禅堂裏面晚上要吃包子。禅坐到深夜,沒有精神怎麼能開悟呢。要用功,飯要吃飽。破山祖師走時就討問密雲老祖,你叫我往那走?密雲老祖給了他兩棵桂花,說你走到哪裏這兩棵桂花生根了,你就在這裏坐下。破山祖師就背著桂花走到重慶來了。他在那裏打坐,把桂花放在那裏,這兩棵桂花生根了,他就開始建寺了,這是西南的祖庭。包括我們的聖水寺,都是破山祖師的弟子聖可祖師來建造的。人的福報慢慢地修,我們今天不吃飯,沒有精神。我看有好多出家人早上不吃飯要睡懶覺,但是不吃飯誦經就沒有精神。飽一頓餓一頓生活沒有規矩,身體瘦如柴,修什麼都沒有勁,怎麼能修行呢?所以該鍛煉的時候要鍛煉,從小到大要鍛煉,這種中輩往生。
我們雖不能全部奉持齋戒,至少每個月六天奉持齋戒,多修善。力所能及奉持齋戒,過午不食,我能做到幾個月。每個月我抽六天出來,六齋日來奉持齋戒。菩薩戒法,這種發心受戒,所以這種奉持齋戒是在家人向出家人過度的方式。出家人從古往今就是過午不食,今天這種都做得少了,現在哪怕是做了出家人,我們還沒有做到名副其實的出家人。要學習,一個月做不到,我們每個月抽幾天來。在家人用這樣的六天來向出家人學習,過午不食,所以持八關齋戒,不斷地發心受戒守戒。所以這種發心守戒,受戒的這種功德非常大。我們現在學佛的同修好多就不願意受戒,爲什麼呢?他們有顧慮,受了戒之後約束自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條戒我做不到,那條也做不到,自己恐懼。哪怕是你守一條戒,受一條戒有一條戒的功德。我們在受戒的時候我們發心不殺生,一切衆生都不殺,衆生有多少?衆生無量無邊,你現在到河邊上看有多少的微生物,有多少的魚。衆生無量無邊,我們發心不殺一個人,在一個人上我們得到功德;我們發心不殺一條豬,在這條豬上我們能得到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都發心不殺害衆生,那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不殺生戒當中培養了無量無邊的福報,跟無量無邊的衆生結一種緣分。不再損傷衆生,在無量無邊的衆生身上要發心要受戒,受戒功德不可思議。有一個比丘尼讓貴婦人受戒,貴婦人就害怕。兩者相比,受戒的功德大。你犯戒的時候,你殺害一個衆生不是要殺盡所有的衆生,你只能殺少數的衆生。而且人家沒有惹你,你煩惱深重犯了戒了,兩者比較,你受戒的功德還是很大。所以說在菩薩戒裏面,就有一句話,我經常給大家說,無持無犯是凡夫。你是願當菩薩還是當凡夫呢?還是當菩薩好,當凡夫沒有智慧。他有戒,有戒有能力,就可以守持不犯。但是哪怕是你不自覺、不自願地犯了戒。所以《涅槃經》當中,專門告誡人們不要看不起他,哪怕是他犯了戒,他比一般的凡夫功德大。比喻:金子和瓦哪個貴?金子貴。金子哪怕是打破了還是金的;瓦跟金子不可同類而語。我們受了菩薩戒,發菩提心,受了菩提心戒,犯了一條戒了,破戒了,那麼比其它的泥土,比瓦又要殊勝許多。你不要怕戒,當然不要主動去犯。受了戒不知道珍惜,有戒而犯還是菩薩。主動發心受戒,不小心犯了戒,怕犯戒而不受戒就永遠是凡夫,修行就很不具足。我經常在說,你看受戒的人哪怕他犯戒,我今…
《安居講法第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