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講法第七講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是下品往生。佛告阿難,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想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上中下叁品。上輩和中輩已經講過了。這裏講的是下輩往生。怎麼樣的呢?十方世界諸天人民,不僅是娑婆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的這些人民,乃至還有天上的人,諸天,表示不止一個天上的人間,還有許多的天人。其有自心欲生彼國,如果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有這種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實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假使不能做功德,不能向上輩往生那樣,出家啊,發菩提心,大做功德,也不能像中輩往生那樣發菩提心多少修善。沒有這種能力來做許多功德事情,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幾個條件才能得到下輩往生。

  第一個條件,當發無上菩提之心要追求智慧,追求覺悟,追求圓滿,追求成佛。要把成佛的心決定下來,要度化衆生沒有圓滿的智慧是不行的。我們在執著,種種的問題用虛妄分別是解決不了,那我們怎樣來幫助別人呢?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追求圓滿的智慧和覺悟。我們覺悟了不僅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周圍的人,所以說這是一種先進文化的一種根本保證。要去除煩惱、自私自利心。要追求圓滿的智慧和覺悟,發這種心。沒有這種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成問題。

  第二種條件,一向專一,十念念無量佛,就能夠一向專心專意地念無量佛,自己一向專一,哪怕念十念無量壽佛,者是功德無量。我們有十念往生法,就是在平時的修行過程當中十念的修行法門。如果你在世間上太忙碌,沒關系。每天早上起來洗臉,向著西方用十念念南無阿彌陀佛。你都可以這樣修行。心裏面有這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頭,就有成就智慧圓滿的覺悟。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爲教化衆生,我們圓滿的覺悟而發了大願,成就了現在的西方極樂世界。在念佛過程當中,哪怕就只十念,我們也有能隨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土的福德,這是第二個條件。若念佛不能做到長時不間斷,最少也要十念念無量諸佛。心心不間斷,念念不間斷,就有了下輩往生的一種條件。

  第叁個條件,若爲身法,歡喜信樂。我們信仰西方世界的淨土法門,但現在罪深業重,還有許多的法門我們並不能理解。叁藏十二部經典當中,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太多。以我們現在的精力,是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智慧。雖然我們暫時還不能理解,但自己內心要歡喜,要學習,就是我們平時所念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常常都是自己不願意學習。其實沒有這樣的根基不要緊,只要我們能上推佛智,這些叁世諸佛,諸大智聖人最清楚。我現在沒有這些智慧,但是我歡喜。諸佛所講的深法,微妙的法,我暫時理解不了,但是祈求十方諸佛加被,我願意這樣學習,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態很重要。我們有些學習淨土法門的同修就有偏差,什麼都不學,我就念佛。這與無量壽經要求的差距在哪裏呢?對現代人來說,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做一個佛教徒,要學的東西也很多。我們這一輩子罪深業重,不能開發智慧,但你不能缺少利益人類的發心。如果你連這種發心都沒有,那你將來菩提心的種子怎麼成熟呢,你在哪裏下種(成佛之種,即菩提心)呢?所以十方叁世諸佛以大菩提心爲根本,大菩提心以大慈悲爲根本,而大慈悲心離不開衆生。要利益所有的受苦受難的人類,乃至利益所有受苦受難的畜生與非畜生。發心利益廣大的衆生,不要把這樣的心丟掉了。我現在沒有這種能力不表示我永遠沒有。當你有這種心的時候一個人的根本就不一樣了。素質就不一樣了。哪怕我現在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我歡喜,我心向往生。我希望的就是這樣,非常深刻的這些法我們歡喜信仰,有這樣的善法欲。

  第四種條件,若聞深法,我現在是衆生不能理解,但能歡喜能信仰,朝著這方面去奮進,不生懷疑之心。想追求善法,所以不生疑惑,不能因爲我現在沒有這樣的智慧,我就懷疑一切。我們現在人的智慧,你能知道多少呢?所以學習是永無止境的。由于我們自己的自私自利,由于自己對自己執著,我們的世界越來越窄,路越走越到了盡頭,由這種煩惱自私自利的發心,就走不下去了,人走到這裏差不多就走到盡頭了。(我們今天在茶園後面設置了斷頭路。)你要把生靈破壞了,把水資源破壞了,把人類的文化資源破壞了,這條路就走不下去了。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習怎樣才能真實利益人類,真實地利益我們自己。自利利人的根本要素,現在來說就是先進的文化、先進的生産力。你要學樣的文化、這樣的生産力。從無我、從奉獻、從利益人類的發心上來。我們現在要說發菩提心,好多人都發不起來。甚至連這樣的願望都發不起來,所以要學習爲什麼要發菩提心,要歡喜,要信仰。無論是佛法,還是世間法,沒有信仰,你學不進去的。哪怕我們現在你有多大的量,你就能裝多少水。你有多少的發心。是什麼樣的根器,就能接觸什麼樣的佛法。真理也是這樣,無邊無際的,放之四海而皆之。根據你的性格特長,你相應的部分,你才能接受,與你不相應的你就接受不了。不是說你不能接受就不存在,世間神秘的東西太多了。我們以我們現有的知識和理解水平我們能說清楚的事情太少了。所以說,不知者就以不知者的態度出現。這才是一種事實求是的態度。不能自己不知道就開口亂道。不但是自己造業,還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把衆生的智慧耽誤掉了。佛法當中現在我們能知道多少呢?叁藏十二部經典。藏經樓那麼多經書,我們理解的是少數。對其它我們不理解的佛法要有這種心態,歡喜信受,不生疑惑。沒有這種懷疑之心,歡喜十方諸佛真是殊勝難得,爲救衆生講經說法,方便善巧。我們往往不理解佛的深刻用心,要爲自己的不理解而感到慚愧。我們的能力沒有這樣的智慧,根基不夠。你是一個碗,你只能裝一碗水,一碗水之外你就裝不下了。所以我們現在修行不斷開闊自己的心胸,讓自己形成好的法器,將來智慧開發出來 ,我們盡虛空遍法界的真理都能覺悟。我們現在呢,就像古書上所說的,水叁千只取一瓢飲。我們是什麼樣的根器我們就學什麼樣的法。

  學習淨土法門的就要有這種心——信仰,包括了兩個方面。

  一個信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我是業障凡夫,不能開曉真實的法理。要憑自己的修行是遠遠不能了生脫死的,就要借助于先賢的智慧力量。要求助于衆生大德諸佛菩薩,要以衆生爲善知識,以諸佛爲善知識學習,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要發這樣的心。哪怕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沒能這樣發心。當我們發這樣的心的時候,盡管現實我們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我沒有限製我自己,隨時隨地,一步一步地在發願。布施的時候叫你隨喜功德,自己沒錢沒關系,人家布施的時候我生心歡喜。等我有錢了我也像他這樣布施。來增長這樣的布施心,對治悭貪心的。如果對治不了,一輩子也沒辦法改變我們自己相當不具足的福報,我們始終是很貧窮。不從內心的智慧,不從福德來追求,現實的物質是沒有辦法滿足的。因爲我們發生了偏差。我們要從自心上下手,要有一種奉獻的精神,爲整個人類做無私的奉獻。物質上的我們布施供養,沒有物質上的財富,我們有精神上的財富。把自己的文化知識技能,把自己的發心奉獻于世間。常常心向往知,不斷地告誡自己要學習。歡喜信樂,不生疑惑。所以要學習大乘佛法,大乘是坐大車,不坐小車。小車只能裝幾個人,大車能裝很多人。我們要有這樣的心,度化衆生。大乘佛法,心向往知出現。當你准備好了,接觸到大乘法時善知識一點你就通了。往往是我們現在沒有發心,自己做不到時就不願意發心。正因爲你做不到,你就要發心,什麼時候你能做到呢?所以成佛並不遠,只是要做到力所能及的地步。你說我現在沒有能力,我發願這樣做一定可以的。這是第四個條件。對于那些現前不能理解的,般若,華嚴,天臺等等,自己不解,但是不要誹謗佛法。不要說除了我自己的法,再沒有高深的法,這就是自我的建樹不到。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文化也是多元的,要把文化的胸襟要開發出來。我們願意真誠地利益人類。現在你的方法意見和我不一樣。我們可以包容。有包容才能增長我們自己的胸襟。有胸襟你才能團結大家。沒有胸襟是團結不起來的。所以在任何時候,都要開發自己的胸襟。學佛也是這樣,自己要歡喜,有這樣的善法欲來求取解決我們根本問題的文化。最重要的是呼喚,在生活過程中有一種呼喚的態度,那就很了不起了。晚上你所做的夢,你可以呼喚出來,要做什麼夢有什麼夢。生活當中我們朝著我們希望的方面不斷前進,不要失信心。我們現在很不圓滿,有叁十四畝土地,我們淨修有條件了,要努力地爲圓滿的狀態出現而努力爲之,人生就有意義了。每天起來我都把自己的希望複述一遍,無量的法門我願意學,那些煩惱執著我願意斷除掉,我願意離開這些生死的苦海。隨時隨地我們注意叁皈依、四弘誓願,天天我們都發願。圍繞我們所希望的世界和自己希望的生活,呼喚自己,准備好迎接這樣的生活。天天我都准備好迎接阿彌陀佛的到來,這樣你整個生活就會朝著我們理想的方面去淨化了。我們朝著理解不斷奮進的心態是很幸福的心態,我們現在這種社會般若慢慢淡化,人們越來越現實。這種現實是假現實,所以說把自己的很多路給堵塞了,並沒有寬闊的心胸。對于未來,我們不斷地疑惑,這個疑惑障礙了自己更大的發展。所以我們要開闊自己的心胸,以佛教徒的心胸開始出現了,多元化的生活出現了,並不僅是所有的人都信就對。多元的文化我們也要贊歎,你行…

《安居講法第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安居講法第八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