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低。你是菩薩不錯,始終是這樣謙虛,把自己放得謙下,把衆生放得很高,讓衆生離苦得樂,把這種心要開發出來。供養,是以下對上。布施供養,要修學。這是最初的一種有財物供養,沒有財,你有技術,你有精神有知識有文化。以自己力所能及的,你有什麼奉獻什麼。精神財富用自己的待人處事來感化衆生。讓衆生也學會這種爲人處事。以佛法來供養,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最殊勝。財布施也好,財供養也好,自己努力學習佛法,努力實踐修行佛法,身體力行給大家做一個榜樣。自己做到了,這種身教比言教還要得力——我們自己對佛法如法修行。我經常說把我們自己的身口意叁業做好,把自己該做的做好——就是弘揚佛法。
恭敬供養,是我們修學一切佛法的一種最如法如理的心態。學法要求法。怎麼求呢,祈求,你自己放不下就沒有辦法了。所以以恭敬心、供養心來修學佛法。無量無數諸大菩薩,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修佛法,能成就佛真實的心。東方恒河沙數集諸菩薩聲聞,衆生的這種心叫菩薩,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代表;文殊菩薩——是智慧的代表;普賢菩薩——發良好心態之心他是大願王;地藏菩薩——大無畏,深入地獄救度衆生,大無畏的一種代表。代表佛教文化的四種物色要學習到手:像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學習到位。苦海常作度人舟。沒有煩惱——是先進文化的代表。普賢菩薩是什麼?普遍,精進修行的代表。那是什麼?先進生産力的代表。你能斷煩惱,生産力肯定發展。所以地藏菩薩大無畏,深入叁惡道,深入地獄來救度衆生。你要向這樣的菩薩學習。聽經聞法,你平時不懂佛法,沒有關系,親近大善知識,能夠這樣,在《無量壽經》當中,我們念阿彌陀佛萬德名號,這種聲音越大聲越好。讓十方所有衆生,聽聞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的聲音,願此念佛聲十方普聞——不可思議。所以早晚殿要出聲音念,你要出聲音要讓大家都能聽到,不僅是讓我們現場的人都能聽到。聲聞十方,用這樣的方法來流通淨土法門。修學這種方法,所有能夠聽到的人叫聲聞。聲聞之中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水鳥林泉都在宣講佛法。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夠聽聞到這種佛法。從哪兒學習呢?講經說法的時候你在睡覺,你看看,那不是把自己的善根閉塞了嗎?隨時自己要警惕自己思維佛法,接受佛法。我們把諸佛成佛的方法,把諸佛脫離生死輪回的方法學到手。聽受經法,你度衆生從哪兒開始度呢?從自性衆生開始度,轉煩惱爲菩提。煩惱即菩提,佛法的修行怎麼不艱難。
達摩祖師。你們現在感覺到修行佛法很艱難,要有人生觀、價值觀、取舍觀。當你有佛法的態度,整個人生就變化了。佛法就是起心動念,以人爲善,自度度人這種態度,不去聽煩惱,不接受煩惱。不去搞執著,無私地奉獻。淨化自己的身心。我們自己不執著,向諸佛學習,向智慧靠近,聽受經法要成就這樣的心態。以聽受經法來學習,宣布道法,以成佛這種道路來化度衆生。諸佛怎樣修行呢?依戒定慧來成就自己的法身,以戒定慧來成就自己法報化叁身。不要毀傷衆生,只要有智慧,不要愚癡不信因果,要把佛法在世間上宣揚出去。不利于修學佛法的話不說,不弘揚佛法的話不說,不利于良善關系的話不說,不利于我們將來修行的話不說。要朝最好的方面努力,依靠這樣的智慧之道,淨化煩惱之道,努力克服自己的習氣毛病,自己的習氣毛病要改變。凡夫脾氣不行,辦事往往辦不成。不利于你將來的事業,不利于你成就衆生,所以要依戒律依智慧辦事。不斷地改正自己,來放下自己的脾氣,宣布道化,這是東方世界。
下面還有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上上下下,所以一切方向都向東方恒河沙諸佛菩薩一樣,能修恭敬心,供養心。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聽受經法。十方無量無邊的恒河沙的諸佛,諸大菩薩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攝受衆生的能力就是這樣沒有限製。我們佛教徒,對于進佛門有心向善的每一個衆生我們要幫助他,不要損傷人家的信心。你要把佛門當中的是非長短,不好的不給人家說,那你是破壞人家的信仰,把人家向外推,那是不允許的。不要宣揚四衆弟子的過錯,要在歡喜心、恭敬心、贊歎心中來成就和合共住。所以經書上所說的若聞外道惡人誹謗佛法,我們的心如叁百把長矛刺心。那是多痛苦,要象那種痛苦現象。我們要有這種態度,痛心疾首。我們現在自己還宣揚佛法的過錯,那是你心量不到認識的過錯。把衆生往佛法邊緣推,你斷絕衆生的善根,這種罪過是非常大的。所以說我們要能夠彼此贊歎,彼此和合共住,不要不搞團結,搞分裂。不去贊歎別人,只去說別人的短處,而沒有知道人家的價值,這種時候,往往一個地方的佛教就發揚不起來。你佛教的心態沒有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通達佛法,對于懂佛法的人,真實能弘揚佛法。你不懂當你沒有修行,你怎麼弘揚,你弘揚的是什麼?這值得檢討了。我們現在在學習佛法嗎?我們理解這種精神嗎?我們還不懂佛法,我們還在門外徘徊猶豫,往往是在和佛法背道而馳。你怎麼說你在弘揚佛法,所以弘揚佛法的第一步是學習實踐。用佛法來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取舍觀。要無我,要奉獻,要恭敬衆生要利益人類,人舍己爲人,諸佛菩薩都是這樣。我們今天呢,就是要把佛教的精神要學習到。世尊說已,爲了加深大家的印象,強調上中下輩衆生往生有什麼樣的利益什麼樣的修行,什麼樣的功德好處。用非常優美的偈語體裁,像詩樣的語句把上中下輩往生的境界再強調一遍。
《安居講法第七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