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利益剛進入佛門的佛教徒,俄堪布土登甯波于藏曆水龍年二月二十叁日在吉祥耶旺大學院著此皈依引導文集要,由澤仁紮西堪布翻譯爲漢文。紮西德勒!
皈依引導文集要
于殊勝上師足下恭敬頂禮皈依!
祈請加持我與一切有情衆生的心趨向佛法!
此《皈依引導文集要》是按照曆任至尊薩迦巴賢哲之口傳,所講說的共同乘之皈依,即:“因與對境及方式,功德學處略攝五。”也就是將皈依引導文略攝于以上兩句偈頌的五種內容裏面。具體如下:
一 皈依的因
可以分爲恐懼、信心、悲心等叁種。
也就是說皈依的因可以分爲恐懼、信心、悲心等叁種動機,其中恐懼和信心是在皈依時必須要具備的兩種因素。但如果是一位發願利益他人的佛教徒,那麼在恐懼和信心的基礎上還要具備大悲心,這才可以被稱爲大乘的皈依。
1。因恐懼而皈依
如果按此生的痛苦來說的話,恐懼分爲很多種,例如患上無法醫治的如腫瘤等惡疾或者其他能感受到嚴重折磨的傳染病,面臨地震、火災、水災、風災等自然災害,以及戰爭、饑餓等種種威脅生命的恐懼;
此外還有來生投胎于惡道的恐懼,這樣的恐懼是由于無始以來貪、嗔、癡、慢、嫉妒等煩惱的緣故,造做了無數以殺人爲主的殺生等惡業,或者爲了自己此生的利益,輕視其他衆生的生命、財富、權力等福報,于過去世和現在造作了很多傷害衆生的惡業,這種惡業的異熟果是在自己死亡時受到中陰的恐懼,並于來生墮入地獄和餓鬼道,遭受極大的痛苦和長時間的煎熬。
即使我們自己不願意遭受這樣的恐懼,但是只要造作了惡業,這樣的恐懼就一定會來臨,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牢記在心。由于相信上師叁寶而依靠上師叁寶,堅信能夠從這樣的痛苦中解救自己的只有叁寶,所以我們要發自內心的祈請:由叁寶您作爲從恐懼中救護我的怙主、皈依處和救助者。這就是由于對輪回和惡道産生恐懼而做的皈依。
2。因信心而皈依
信心分爲叁種:清淨信、現求信、勝解信。
(1) 清淨信指的是,看到叁寶無上的功德而生起的清淨信心。
佛陀的身語意都有無量功德,佛陀的身相好莊嚴、佛陀的語能宣講完整無誤的解脫方法、佛陀的意具有斷除一切障礙的智慧。
法寶能以經教來分明一切取舍的要點,功德如同明燈一般。而實修正法能夠解救所有處于恐懼中的衆生,這就是法寶真實救度的功德。
僧寶,一般來說僧人都具有賢正善良的功德,尤其是在衆聖僧的心相續中具有無漏道谛的證悟,所以是實修佛法的殊勝善友,具有無量功德。
由于了知叁寶具有以上等等無上的功德而生起清淨的信心就是清淨信,要生起這樣的信心就要如同有貪欲的人看見美女一樣,在內心生起喜悅。
(2) 現求信
現求信指的是,由于自己想要獲得皈依之對境叁寶的果位而生起的信心,生起這樣的信心就必須要如同口渴之人追求水一樣,生起強烈的渴求心。
(3) 勝解信
勝解信指的是,主要由于相信業因果而生起的信心,生起這樣的信心就必須要如同母子相遇時互相信賴一樣。相信業果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心,那麼對輪回和惡趣的痛苦就不會産生恐懼,也不會對殊勝對境生起求救的心,而沒有求救的心就無法獲得皈依戒。因此,若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在自相續中必須具足合格的皈依戒,而皈依戒的最低限度也要具備對投生惡趣的痛苦産生的恐懼以及對叁寶生起無上的信心。
如果僅僅是爲了消除此生暫時的災難和違緣,或者爲了事業的順利而從內心皈依叁寶,這種皈依雖然是出于此生的救難動機,但是由于對境殊勝的緣故,也能獲得無量的福德,諸如心想事成、心願圓滿實現等很多現實利益自然也不必特言。如同一則故事裏面所講的一樣,哪怕內心不會皈依,只會念誦皈依的詞句,鬼魔也不能傷害。
3。因悲心而皈依
如果舍棄珍愛自己的心,而生起真實的利他增上意樂心,這就叫做大乘菩提薩埵。他們皈依的動機是將一切衆生視爲自己的父母親,爲了救度他們脫離輪回與惡趣的所有痛苦並獲得永恒快樂的圓滿佛果而做皈依,就是因大悲心而做的皈依。對于像我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生起這樣的皈依之心是比較難的。
二 皈依的對境
皈依的對境是佛、法、僧叁寶。那麼上師不包含在皈依的對境裏面嗎?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的上師身是僧,語是法,意是佛,所以上師的本質就是叁寶的總集,並不需要將上師從叁寶中分出來詳細說明。
平時我們念誦皈依文的時侯,首先念誦皈依上師的原因是由于我們業障深重,沒有機緣親見佛陀的身體,也沒有辦法親自聆聽佛陀的法語。但我們不僅能親見上師的身體,還能聽到上師的開示,所以上師是真實爲我們示現佛陀事業的人,比佛陀的恩情還重。因此我們念誦皈依文的時候首先要念誦皈依上師。
我應該了知上師實際上就是叁寶,叁寶就是上師。
佛寶指的是,斷除了二障以及二障的習氣,圓滿了遍知無障礙的智慧,有純粹利益衆生的心,並以大悲心來宣講解脫的方法,也就是我等導師圓滿佛陀能仁王。
法寶指的是教法和證法,其中證法包含道谛、道谛的所有分支以及解脫涅槃的滅谛。
僧寶指的是如法實修的僧人或者比自己戒臘長的人、心相續中具有無漏道谛的聲聞聖者和獨覺,還有衆菩薩等都是僧寶。
叁 皈依的方式
我們應該視佛陀爲導師,法爲真實的道路,僧爲修道之助伴,以此方式而做皈依。
圓滿的佛陀是暫時和究竟利樂的無上妙法宣說者,因此我們首先要相信佛陀是量大夫,承認他是自己的導師,這就是以佛陀作爲導師而皈依的方式。
佛經中這樣說:“認識惡業之後而斷除惡業,這就是學習無傷害的道路。”而這也是佛法的根本原則,在這樣原則的基礎上來聞思教法叁藏,並如理如法地實修適合自相續的證法叁學,就是以法爲真實道路而皈依的方式。
以僧寶爲修道助伴而皈依指的是,爲了讓自己對修法生起歡喜,所受持的戒律不會染上墮罪的染汙,所有福德善業能逐漸增長,我們應該要以常時唯一精進于善業並且實修優良傳統的僧人,作爲自己修法的道友,這就是對僧寶的皈依。
四 皈依的利益
皈依有以下五種利益:皈依是生起所有戒律的因、成爲大守護、減弱由于對顛倒夢想的景仰而産生的業障、進入聖者的行列中、得到愛教之神的護佑等。
1。生起所有戒律的因
對于一位佛教徒來講,他的自相續中具有的所有戒律都必須要以皈依叁寶來作爲前行。如果沒有皈依就不會獲得相應的戒律,所以說皈依是一切戒律的根本。
2。成爲大守護
皈依叁寶之後,不僅能消除此生突遭意外的災害,護佑我們遠離魔王、魔鬼、地主、龍王、妖精等的傷害,而且能救度我們投生惡趣的恐懼,因此皈依能成爲我們的大守護。
3。減弱由于對顛倒夢想的景仰而産生的業障
無始以來不值得作爲皈依處的世間神有梵天、遍入天,還有地方神和山神等,他們沒有能力救度衆生,如果以他們作爲皈依處就是對顛倒夢想的景仰。而我們對真實不虛的叁寶做皈依,就會減弱由于對顛倒夢想的景仰而産生的業障。
4。進入聖者的行列中
有沒有皈依叁寶是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佛教徒的標准,一個沒有皈依的人,無論是做禮拜還是繞塔之類的善行,也只能算是一般的善而已,並不是佛教徒的真實善業。而我們在皈依的那一刻開始就算是進入了佛教徒的行列。所以皈依有進入聖者行列中的利益。
5。得到愛教之神的護佑
對于皈依叁寶的人,這些愛教的諸護法神會把我們當做最好的朋友,贊揚我們的功德,時刻都會如同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護佑我們。這也是皈依的利益。
五 皈依的學處
皈依的學處分爲各別的學處和共同的學處兩種。
1。各別的學處
各別的學處又分爲遮止學處和行持學處兩種。
(1)遮止學處
皈依佛陀之後,我們就不應該再頂禮世間神;皈依佛法之後要斷除傷害有情衆生的行爲;皈依僧人之後,我們就不應再把外道當成修行的助伴。這就是叁種遮止學處。
在這裏所說的不頂禮世間神,指的是非佛的玉皇大帝、梵天、大自在天等諸天,或者山、樹、地方神、山神、妖精、魔王、地主、龍王,妖等等,如果以他們作爲皈依對境,就違背了皈依的學處。但是如果爲了符合世間的習俗,只是供養和祈請他們,就不會違背皈依的學處。
斷除傷害有情衆生的行爲,不僅僅是皈依法的學處,同時也是皈依的主要意義。例如,皈依佛是由于佛給衆生指引的是無傷害的道路,以他來做導師而做皈依;佛法也是無傷害的真實道路,所以我們才皈依法;僧人也是次第實修無傷害道路中要需要依靠的助伴,所以我們皈依僧寶。因此斷除傷害以人爲主的有情衆生的思想行爲不僅僅是皈依的要義,而且是成爲一個佛教徒最基本的條件。我們應該在這個基礎上來力所能及地實修利益他人的善業。
皈依僧的學處是不可與外道爲友,也就是要遠離惡友的意思。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行爲,往往會受到他身邊人的很大影響。所以作爲佛門弟子不可以與喜歡造惡的人爲友,我們可能會因爲他的原因而違背自己所承諾的學處,所以必須要遠離惡友。
(2)行持學處
皈依佛之後,對于木雕和泥塑的佛像也應視爲佛寶一般恭敬頂禮;皈依法之後,即使一個(ན)字也應視爲真實的法寶而恭敬;皈依僧之後,即使對于一塊做補丁的黃布也要當做僧人的法衣來恭敬,以上叁種就是行持的學處。
2 共同的學處
共同的學處分爲如下八種: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實思維、如法實修、諸根不掉舉、對衆生有悲心、精進供養叁寶、盡力受持戒律。
(1)親近善知識
我們修道的根本必須要依止善知識,應該視善知識爲真實的佛陀一般,生起無上信心,以自己的身體和悅耳的言語盡力服侍供養,這樣來學習依止善知識的方法。
(2)聽聞正法
指的是從善知識處廣聞佛經和後續大德的論典。
(3) 如實思維
指的是對于聽聞佛法的內容要在內心通過仔細的觀察和思維來斷除增益。
(4)如法實修
指的是行爲符合律藏,觀修符合經藏,宣講符合論藏,密法符合續部,這樣來精進實修。
(5)諸根不掉舉
指的是恭敬嚴謹地學習傳統優良的行爲。
(6) 對衆生有悲心
指的是實修慈心和悲心,對有情衆生要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從自己此生的父母和親眷開始,努力不懈地督促他們走上皈依的道路。
(7)精進供養叁寶
指的是依止叁寶這樣殊勝的對境後,爲了積累福德,獻出自己最好的吃喝來做供養,以及用美麗的鮮花、香料藥物所合成的熏香、幹淨悅意的酥油燈、幹淨清澈的水、具有圓滿味道和營養的水果食物等,來盡力做供養。
(8)盡力受持戒律
指的是盡力受持符合自己相續的居士戒等八種別解脫戒,通過發菩提心來受持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菩薩戒,在接受金剛密乘的灌頂後,還應持守持明戒等,這樣來次第持守佛教的戒律。
《皈依引導文集要(澤仁紮西堪布 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