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關懷的所有理念囊括其中。環境就是生命,這一決定性的世界觀,以理論的形式將生命的存在狀態提升到最高水准。
爲什麼說環境就是生命呢?在佛教的教義中,有兩個重要的詞彙,一個是“我執”,另一個是“我所執”,雖然只相差一個“所”字,但它們所表達的意思並不完全一樣。“我執”的範圍是指個體生命,在心意識的層面實有執著爲我的部分,而“我所執”,則是這個"我"所能認識到的一切對象,它們的關系從表面上看是對立的,一個是“能執著”,一個是“所執著”,一個是主動,一個是被動,但實際上,它們有更爲複雜的共性。它們都使用了一個“我”字,也就是說,它們在表層的對立執著的下面擁有一個共同的基礎——我執。即使是被稱爲我所執,根源還是我。執著存在,它就存在。我存在,它就存在。並且,我與它共生共滅,根本上說,是以我爲主的“我與它共同生起”。所以,經中有言:一切爲心造。一切事物均是以心爲主的,與心共同生起、共同還滅。又說:即事而真。用以進一步說明,不僅環境與心同時生起,而且環境就是心本身。所以說,環境就是生命。
如虛雲老和尚臨終前,曾舉竹芯板問弟子:“你們看這兒有東西嗎?如果說有,那就還都是凡夫話。”因爲生命是空靈的,所以因生命而存在的竹芯板也只能有一個狀態,那就是——空靈。
五、中觀學術的依據
龍樹菩薩在中觀學術的核心著作《中觀論頌》中,強調了“環境就是生命”這一論題,說:“我自爲依怙,亦自爲冤家,若做善做惡,我自爲證者。”這裏,並不是交代的能做所做者之間的模棱兩可,也不是囫囵吞棗地承認“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而是交代了一個分明確鑿的事實,凡屬物質層面帶有形式的東西都是由執著使它們發生出來,就象自我的心意識,也是由執著令它們發生出來一樣。當然,由執著發生出來的心意識願意去攀援由執著發生出的環境,這是無法幹涉的事實,並不因爲它們都是因執著而産生,而它們之間就不互相執著。
當然,這種執著也可以任意地跨越時間和空間概念。每當需要跨越時間概念創造曆史時,我們的生命會以執著的形式設置很久以前的“過去現實”;如果需要設置未來,則會以執著的形式投射到很久以後去設置“未來現實”;如果需要設置他方世界,則會以執著的形式投射到此方以外的方位,去設置他方世界。這樣,環境與生命的共存就轉化成了曆史未來與生命,及他方此方與生命的共存形式。
就因爲環境是生命,所以淨土也是生命,一個人只要自己是個有執著的凡夫,只要承認我和我的世界是真的,那麼因爲環境就是生命的緣故,他必須承認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真實存在的。因爲執著強烈,自我與極樂之間可以相距十萬億國土。又因爲執著在心一念之間就可以放棄,所以極樂世界是刹那就可以往生的。你是個實有執著者,你就必須執著極樂爲實有,才能算的上是個相信淨土法門的人。爲什麼呢?因爲環境就是生命。
六、臨終接引的依據
藏傳佛教有個覺囊派,他們確定淨土是象金剛一樣的永恒存在,佛性也是如此,他們的本質等同于環境與生命的本質,並且當前任何環境與生命發生著關聯的本質,都與此完全一致。
這點與西方淨土臨終接引的征兆不謀而合。《六中有自解脫導引》中,談錫永先生介紹的六中有解脫導引中,介紹上品往生者往生的征兆是,當日的天空晴朗無雲,無風雨而有霞光……等。這些被唯物論者認定與生命毫無關系的外在環境,在這裏竟成爲驗證生命升華的依據,原因是什麼呢?因爲環境就是生命。
老實說,佛教從不承認環境與生命無關,甚至認爲,華嚴境界的無邊淨土是最高層次生命所擁有的環境,這是終極關懷的結果。在這種結果中,生命的光彩就是環境,生命的本質被稱爲生命。環境與生命在這裏不能被分割開來,統一的分工就是同一體性的合作,這是生命宇宙間最和諧的狀態,甚至生命與環境在這裏應當如何區分也已成爲無聊的問題,因爲環境存在于生命中,生命享受著環境。
七、減少周折、直面心靈的本質
因爲環境是生命的環境,我們沒有理由放棄或置之不理,即使不緊不慢的接觸,也是耗費生命的表現,我們只能全盤接受,絕對負責,否則,被折騰的七零八落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我們太需要減少周折,就象迷途的羔羊需要立即返回自己家園。環境就是我們的心靈家園,只要我們能看到或感知到的,那些不光是與我們有關,不光是需要我們負責,也不光只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那些,就是生命!
《環境就是生命——佛教關注心靈的理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