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关怀的所有理念囊括其中。环境就是生命,这一决定性的世界观,以理论的形式将生命的存在状态提升到最高水准。
为什么说环境就是生命呢?在佛教的教义中,有两个重要的词汇,一个是“我执”,另一个是“我所执”,虽然只相差一个“所”字,但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并不完全一样。“我执”的范围是指个体生命,在心意识的层面实有执着为我的部分,而“我所执”,则是这个"我"所能认识到的一切对象,它们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是对立的,一个是“能执着”,一个是“所执着”,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但实际上,它们有更为复杂的共性。它们都使用了一个“我”字,也就是说,它们在表层的对立执着的下面拥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我执。即使是被称为我所执,根源还是我。执着存在,它就存在。我存在,它就存在。并且,我与它共生共灭,根本上说,是以我为主的“我与它共同生起”。所以,经中有言:一切为心造。一切事物均是以心为主的,与心共同生起、共同还灭。又说:即事而真。用以进一步说明,不仅环境与心同时生起,而且环境就是心本身。所以说,环境就是生命。
如虚云老和尚临终前,曾举竹芯板问弟子:“你们看这儿有东西吗?如果说有,那就还都是凡夫话。”因为生命是空灵的,所以因生命而存在的竹芯板也只能有一个状态,那就是——空灵。
五、中观学术的依据
龙树菩萨在中观学术的核心著作《中观论颂》中,强调了“环境就是生命”这一论题,说:“我自为依怙,亦自为冤家,若做善做恶,我自为证者。”这里,并不是交代的能做所做者之间的模棱两可,也不是囫囵吞枣地承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而是交代了一个分明确凿的事实,凡属物质层面带有形式的东西都是由执着使它们发生出来,就象自我的心意识,也是由执着令它们发生出来一样。当然,由执着发生出来的心意识愿意去攀援由执着发生出的环境,这是无法干涉的事实,并不因为它们都是因执着而产生,而它们之间就不互相执着。
当然,这种执着也可以任意地跨越时间和空间概念。每当需要跨越时间概念创造历史时,我们的生命会以执着的形式设置很久以前的“过去现实”;如果需要设置未来,则会以执着的形式投射到很久以后去设置“未来现实”;如果需要设置他方世界,则会以执着的形式投射到此方以外的方位,去设置他方世界。这样,环境与生命的共存就转化成了历史未来与生命,及他方此方与生命的共存形式。
就因为环境是生命,所以净土也是生命,一个人只要自己是个有执着的凡夫,只要承认我和我的世界是真的,那么因为环境就是生命的缘故,他必须承认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执着强烈,自我与极乐之间可以相距十万亿国土。又因为执着在心一念之间就可以放弃,所以极乐世界是刹那就可以往生的。你是个实有执着者,你就必须执着极乐为实有,才能算的上是个相信净土法门的人。为什么呢?因为环境就是生命。
六、临终接引的依据
藏传佛教有个觉囊派,他们确定净土是象金刚一样的永恒存在,佛性也是如此,他们的本质等同于环境与生命的本质,并且当前任何环境与生命发生着关联的本质,都与此完全一致。
这点与西方净土临终接引的征兆不谋而合。《六中有自解脱导引》中,谈锡永先生介绍的六中有解脱导引中,介绍上品往生者往生的征兆是,当日的天空晴朗无云,无风雨而有霞光……等。这些被唯物论者认定与生命毫无关系的外在环境,在这里竟成为验证生命升华的依据,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环境就是生命。
老实说,佛教从不承认环境与生命无关,甚至认为,华严境界的无边净土是最高层次生命所拥有的环境,这是终极关怀的结果。在这种结果中,生命的光彩就是环境,生命的本质被称为生命。环境与生命在这里不能被分割开来,统一的分工就是同一体性的合作,这是生命宇宙间最和谐的状态,甚至生命与环境在这里应当如何区分也已成为无聊的问题,因为环境存在于生命中,生命享受着环境。
七、减少周折、直面心灵的本质
因为环境是生命的环境,我们没有理由放弃或置之不理,即使不紧不慢的接触,也是耗费生命的表现,我们只能全盘接受,绝对负责,否则,被折腾的七零八落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我们太需要减少周折,就象迷途的羔羊需要立即返回自己家园。环境就是我们的心灵家园,只要我们能看到或感知到的,那些不光是与我们有关,不光是需要我们负责,也不光只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那些,就是生命!
《环境就是生命——佛教关注心灵的理念》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