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家人以孝達道、以道全孝▪P2

  ..續本文上一頁脫一切衆生。其母因其廣大之悲心,瞬間解脫地獄之苦。

  

  

  《四十二章經》雲:“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昭示孝順父母勝于敬事天地鬼神。

  

  

  在《涅槃經》中,佛陀告訴衆人:之所以能夠修得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金剛之身,是因在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中恭敬叁寶,孝養父母,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經中亦雲:“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順顔色不相違,一切災難盡消除,諸天擁護常安樂。”孝敬父母,不僅今世可以免除災難,爲天人所護念愛敬,更可爲來生種下圓滿佛道的因緣。

  

  

  《菩薩睒子經》雲:“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學。濟神離苦,後得無爲,皆由慈孝學道所致。”說明慈孝與學道,是成佛的基礎。

  

  

  《賢愚經》中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爲天帝,下爲聖主,乃至成佛,叁界特尊,皆由是福。”演述受人敬重者,皆由孝德所致。

  

  

  南宋高僧虛堂和尚智愚認爲:“天地之大,以孝之本”,“以孝爲本,則感天地動鬼神“。明代禅僧永覺元賢大師,在論孝時說道:“甚矣,孝之爲義大也。身非孝弗修,人非孝弗治,天地非孝弗格,鬼神非孝弗通;即無上至真等正覺,非孝亦無由致,是知世出世間之福田,實無有逾于孝者。”

  

  

  世人常謂出家者遁入空門、與世隔絕、不養雙親,其實不然。有識之士略加了解,即可知出家人于父母生養之恩常懷感念,甚至以超越一般世人之孝行奉養雙親。

  

  

  佛在世時,嘗有比丘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世尊以是事,集諸比丘,誨雲:“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于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據漢地所通用的《四分律》,僧衆也可以叁寶物以外的個人錢物,奉侍父母。

  

  

  由此可知,出家人雖剃發染衣,卻常于奉養父母之事,念念不忘。

  

  

  中國曆代高僧孝親之事亦是俯仰皆是,感人肺腑;宋長蘆宗赜禅師,少孤,29歲出家,深明宗要,後往長蘆寺,迎母親于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淨土,曆時七年,其母念佛西逝。隋敬脫法師一頭擔母,一頭挑經,雲遊四海,隨緣度衆;唐睦州陳尊宿禅師在黃檗禅師座下開悟,後住開元寺,自織蒲鞋,賣與路人,以所得薄財,奉養老母;南朝齊道紀法師,孝性淳深,一面奉養母親,一面講經說法,導俗入聖,其侍母也,衣著飲食、大小便利,必身經理,不許人兼。或有助者,師曰:“吾母也,非他之母。形骸之累並吾身也。有身必苦,何得以苦勞人?”師之孝行,感化一方道俗信衆。蕰益大師出家後因念其父早逝故,對母極其孝順。常爲殁父燃臂香、誦經、禮忏以求其超升淨域,爲祈母病康甯亦如是。其母因醫藥救治無效,曾叁次切肝煎湯以挽救其母之命。

  

  

  出家人之孝,毫不遜于在俗之大孝者。如此至誠至善的孝行,怎能單單以“剃發染衣”爲由而予以否定呢?不僅如此,出家人的修行可謂時時不離“仁孝”之心,亦以孝心,孝行而達道。

  

  

  《梵網經》雲:“孝名爲戒,亦名製止。”在行道的過程中,出家人的持戒行常孝道爲基石。修行法門對于孝思的應用,可見于各傳佛教的諸大論中。如《清淨道論》雲:

  

  

  如果這樣觀察導師,宿世所行之德,依然長時爲煩惱驅使,不能熄滅瞋恨,則應觀察無始以來的輪回。即所謂:“諸比丘!難得有有情不是往昔的母親,不是往昔的父親,不是往昔的兄弟、姊妹及子女的。”于是便能對那敵人生起這樣的心,這人曾是我過去世的母親,我在她的胎內住過十月,出生後,如拿黃旃檀一樣拿開我的屎尿涕唾等,不生厭惡,抱我于胸懷、負之以腰間,不辭辛勞地養育我……所以我對此人起惡意是不相應的……在關鍵的時候,連念佛都無法息瞋的時候,就只能念母了。

  

  

  《菩提道次弟廣論》雲:

  

  如是應知,修諸有情爲親屬者,是爲令起悅意之相。親之究竟是爲慈母,故修知母、憶念母恩、及報恩,是爲引發悅意可愛,愛執有情猶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叁果。由此即能引發悲心。欲“與樂慈”及“拔苦悲”,因果無定。故知母等叁種所緣,即是“與樂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于此中當勤修學。又發心因,修諸有情皆爲親者,是月稱論師及大德月蓮花戒論師等之所宣說。

  

  

  唐朝華嚴五祖宗密大師認爲“孝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貫貴賤,儒釋皆宗之,其唯孝道矣”,並將戒律的根本精神歸宗于孝,認爲“戒雖萬行,以孝爲宗”。孝是保障出離心的最強勢的力量。行持孝道,能自然地放棄貪癡的惡心和種種煩惱,使得修行順利進行。

  

  

  故知,出家之人不但行孝道,並且以孝至道,仁孝之心須臾也未嘗舍離。

  

  

叁、 出家人以道全孝

  

  

   與世俗的孝道觀相比,佛教所提倡的孝道,念及叁世父母,普及六道衆生,有著與世人孝道觀不一樣的大格局。若言世出世間之至孝至道,則非出家人而不能行也。

  

  

  衆生從無始以來,因無明故,隨業受生,升沈六道,無量痛苦。所以《梵網經》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大方便報恩經》雲:

  

  

  如來今者以正遍知,宣說真實之言。法無言說,如來以妙方便,能以無名相法作名相說。如來本于生死中時,于如是等微塵數不思議形類一切衆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衆生亦曾爲如來父母,如來亦曾爲一切衆生而作父母。爲一切父母故,常修難生苦行,難舍能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辇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爲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緣故,一切衆生能令如來滿足本願故。

  

  

  僧人認識到天下衆生都曾爲自己的父母,人人都需得度,得度者皆爲父母,遂放棄一切世間利樂,剃發染衣,了俗出家,發菩提心,苦心修行。甚至不惜生命,去救度包括自己現世父母在內所有之衆生。

  

  

  古往今來,在出家人中,這種“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至孝精神代代相傳。

  

  

  如唐代洞山良價禅師出家前在寫給母親的《辭北堂書》中雲:

  

  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深,養育恩深,若把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供養,安得久長?故《孝經》雲:雖日用叁牲之養,猶不孝也。相牽沈沒,永入輪回。欲報罔極深思,莫若出家功德。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叁有四恩,無不報矣。……良價舍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此日今時,且相離別。

  

  

  明末蕰益大師出家後曾刺舌血寫下《寄母書》,以表自己救度群生之志:

  

  男幼蒙庭訓,少長便道學自任,甯不知父宜葬,母宜養。但生死一事,人人有之。……

  

  身命無常如朝露,大限至老少莫逃,苦海茫茫,誰能免者。念及自身,已覺酸鼻,更念亡父老母,倍覺傷神。親身既然,衆生甯異。……

  

  何如地藏大士,目連尊者,累劫親恩,皆蒙度脫之爲孝也。……

  

  恐母日夜懸念,故于叁寶前然香刺血,寄書遠達,伏祈勿事勞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輪回。

  

  

  一代又一代的出家人將這種至孝的精神付諸于修行,以勤苦的修行來實踐自己的孝道。唐朝的子鄰法師由于母親不信叁寶,死墮惡道,而悲泣禮拜阿育王塔,終于使母親得生忉利天宮。憨山大師,雖然自幼離開父母出家修行,但時常憶念父母深恩。32歲時,發心刺血抄《華嚴經》,以報罔極養育深恩。大師44歲時常有省親之心,但恐落于世谛俗情也,所以常常自己檢驗自己的修行。一夕靜坐,忽開眼有偈曰:“煙波日日浸寒空,魚鳥同遊一鏡中,昨夜忽沈天外月,孤明應自混骊龍。”乃呼侍者曰:“吾今可歸故鄉見二老矣。”大師以超世絕俗之刻苦修得,舍身爲法,修行證果,而終究圓滿報答養育深恩,以佛法利益圓滿了至善的孝道。

  

  

  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從43歲起,爲求超度父母,發願朝禮五臺,拜香叁年,其間經曆千難萬苦,每臨奄奄一息,生死攸關之際,老和尚縱舍身命,也從未退其報恩之願。(……略)

  

  

  虛雲老和尚剃度染衣,出家修行後,他的庶母在老和尚的父親去世以後,帶著兩個兒媳辭親割愛,了俗出家。其庶母出家後,精進修行,一心持名,命終心不顛倒,跏趺而坐,留偈而逝。

  

  

  偈曰:

  

  人生養子有何益,翼硬展翅便沖飛,懷胎命若懸絲險,既生得安謝神祇。

  

  乳哺不倦尿屎苦,如獅捧球不暫離,待得稚雛成鵬去,慈親衰老猶靠誰。

  

  兄薄弟寒父亡故,棄我婆媳竟何依,癡情難解鞠育念,益相益悲令人啼。

  

  欲作鬼母尋子去,舉目雲山萬重圍,汝能志辦生死事,不見龐蘊把道違。

  

  俗情法愛何殊義,山禽尚曉棲落晖,雖獲同願奉佛寺,日洗寒山冷翠微。

  

  兒既早爲空王子,世尊昔曾度阿姨,恨茲娑婆盡煩惱,休心今向極樂歸。

  

  

  又一偈雲:

  

  每因恩愛戀紅塵,貪迷忘失本來人,八十余年皆幻夢,萬事成空無一人。

  

  今朝解脫生前累,換取蓮邦淨妙身,有緣念佛歸西去,莫于苦海甘沈淪。

  

  

  當人寄書老和尚,告其庶母西歸之時,虛雲老和尚悲喜交集,老淚橫流。悲者悲其撫育之恩未報,喜者喜庶母出家40余年,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往生西方淨土。虛雲老和尚庶母這兩首感人至深的偈頌,至今仍然刻在雲居山的石碑上,成爲禅門孝道之佳話。

  

  

  佛門以勤苦修行,達到無爲至道,爲真實的報恩,爲真正的利益父母、孝養雙親。有時,如果單單以世俗的眼光看,一定會産生誤解。豈不知佛法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有不可爲外人道之處。(……略)

  

  

  蓮池大師曾說:“人子于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近代印光大師雲:“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爲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于父母生前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僧人的孝道,念及叁世父母,普及六道衆生,發大弘願,誓成無上之忠孝節義,其所謀之遠,立心之誠,稱爲“至孝”實不爲過。

  

  

  出家人修行的用心是對于孝道不離須臾的。正如蓮池大師所言:“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父母恩重,過于山丘,五鼎叁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僧人之孝,以出離心爲攝持,乃徹底、完整的報恩之法,不止予父母以現世之福,更導父母永趣解脫。佛門之中,從佛、菩薩至曆代祖師、大德,乃至平常僧衆,無不重視孝道。其孝思,豎窮叁世,橫遍十方。即對叁世父母、六道衆生,皆以報恩之心,孝養之、勸導之,令一切衆生遠諸苦,共發菩提心,共證無上道,實乃以至道追求徹底究竟之孝道!

  

《出家人以孝達道、以道全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