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脱一切众生。其母因其广大之悲心,瞬间解脱地狱之苦。
《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昭示孝顺父母胜于敬事天地鬼神。
在《涅槃经》中,佛陀告诉众人:之所以能够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金刚之身,是因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中恭敬三宝,孝养父母,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经中亦云:“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顺颜色不相违,一切灾难尽消除,诸天拥护常安乐。”孝敬父母,不仅今世可以免除灾难,为天人所护念爱敬,更可为来生种下圆满佛道的因缘。
《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说明慈孝与学道,是成佛的基础。
《贤愚经》中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演述受人敬重者,皆由孝德所致。
南宋高僧虚堂和尚智愚认为:“天地之大,以孝之本”,“以孝为本,则感天地动鬼神“。明代禅僧永觉元贤大师,在论孝时说道:“甚矣,孝之为义大也。身非孝弗修,人非孝弗治,天地非孝弗格,鬼神非孝弗通;即无上至真等正觉,非孝亦无由致,是知世出世间之福田,实无有逾于孝者。”
世人常谓出家者遁入空门、与世隔绝、不养双亲,其实不然。有识之士略加了解,即可知出家人于父母生养之恩常怀感念,甚至以超越一般世人之孝行奉养双亲。
佛在世时,尝有比丘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世尊以是事,集诸比丘,诲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据汉地所通用的《四分律》,僧众也可以三宝物以外的个人钱物,奉侍父母。
由此可知,出家人虽剃发染衣,却常于奉养父母之事,念念不忘。
中国历代高僧孝亲之事亦是俯仰皆是,感人肺腑;宋长芦宗赜禅师,少孤,29岁出家,深明宗要,后往长芦寺,迎母亲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时七年,其母念佛西逝。隋敬脱法师一头担母,一头挑经,云游四海,随缘度众;唐睦州陈尊宿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开悟,后住开元寺,自织蒲鞋,卖与路人,以所得薄财,奉养老母;南朝齐道纪法师,孝性淳深,一面奉养母亲,一面讲经说法,导俗入圣,其侍母也,衣着饮食、大小便利,必身经理,不许人兼。或有助者,师曰:“吾母也,非他之母。形骸之累并吾身也。有身必苦,何得以苦劳人?”师之孝行,感化一方道俗信众。蕰益大师出家后因念其父早逝故,对母极其孝顺。常为殁父燃臂香、诵经、礼忏以求其超升净域,为祈母病康宁亦如是。其母因医药救治无效,曾三次切肝煎汤以挽救其母之命。
出家人之孝,毫不逊于在俗之大孝者。如此至诚至善的孝行,怎能单单以“剃发染衣”为由而予以否定呢?不仅如此,出家人的修行可谓时时不离“仁孝”之心,亦以孝心,孝行而达道。
《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在行道的过程中,出家人的持戒行常孝道为基石。修行法门对于孝思的应用,可见于各传佛教的诸大论中。如《清净道论》云:
如果这样观察导师,宿世所行之德,依然长时为烦恼驱使,不能熄灭瞋恨,则应观察无始以来的轮回。即所谓:“诸比丘!难得有有情不是往昔的母亲,不是往昔的父亲,不是往昔的兄弟、姊妹及子女的。”于是便能对那敌人生起这样的心,这人曾是我过去世的母亲,我在她的胎内住过十月,出生后,如拿黄旃檀一样拿开我的屎尿涕唾等,不生厌恶,抱我于胸怀、负之以腰间,不辞辛劳地养育我……所以我对此人起恶意是不相应的……在关键的时候,连念佛都无法息瞋的时候,就只能念母了。
《菩提道次弟广论》云:
如是应知,修诸有情为亲属者,是为令起悦意之相。亲之究竟是为慈母,故修知母、忆念母恩、及报恩,是为引发悦意可爱,爱执有情犹如一子,此悦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发悲心。欲“与乐慈”及“拔苦悲”,因果无定。故知母等三种所缘,即是“与乐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于此中当勤修学。又发心因,修诸有情皆为亲者,是月称论师及大德月莲花戒论师等之所宣说。
唐朝华严五祖宗密大师认为“孝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并将戒律的根本精神归宗于孝,认为“戒虽万行,以孝为宗”。孝是保障出离心的最强势的力量。行持孝道,能自然地放弃贪痴的恶心和种种烦恼,使得修行顺利进行。
故知,出家之人不但行孝道,并且以孝至道,仁孝之心须臾也未尝舍离。
三、 出家人以道全孝
与世俗的孝道观相比,佛教所提倡的孝道,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众生,有着与世人孝道观不一样的大格局。若言世出世间之至孝至道,则非出家人而不能行也。
众生从无始以来,因无明故,随业受生,升沉六道,无量痛苦。所以《梵网经》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大方便报恩经》云:
如来今者以正遍知,宣说真实之言。法无言说,如来以妙方便,能以无名相法作名相说。如来本于生死中时,于如是等微尘数不思议形类一切众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众生亦曾为如来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生苦行,难舍能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缘故,一切众生能令如来满足本愿故。
僧人认识到天下众生都曾为自己的父母,人人都需得度,得度者皆为父母,遂放弃一切世间利乐,剃发染衣,了俗出家,发菩提心,苦心修行。甚至不惜生命,去救度包括自己现世父母在内所有之众生。
古往今来,在出家人中,这种“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至孝精神代代相传。
如唐代洞山良价禅师出家前在写给母亲的《辞北堂书》中云:
一切含识,万象形仪,皆属无常,未离生灭。虽则乳哺情深,养育恩深,若把世赂供资,终难报答,作血食供养,安得久长?故《孝经》云: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孝也。相牵沉没,永入轮回。欲报罔极深思,莫若出家功德。载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三有四恩,无不报矣。……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此日今时,且相离别。
明末蕰益大师出家后曾刺舌血写下《寄母书》,以表自己救度群生之志:
男幼蒙庭训,少长便道学自任,宁不知父宜葬,母宜养。但生死一事,人人有之。……
身命无常如朝露,大限至老少莫逃,苦海茫茫,谁能免者。念及自身,已觉酸鼻,更念亡父老母,倍觉伤神。亲身既然,众生宁异。……
何如地藏大士,目连尊者,累劫亲恩,皆蒙度脱之为孝也。……
恐母日夜悬念,故于三宝前然香刺血,寄书远达,伏祈勿事劳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轮回。
一代又一代的出家人将这种至孝的精神付诸于修行,以勤苦的修行来实践自己的孝道。唐朝的子邻法师由于母亲不信三宝,死堕恶道,而悲泣礼拜阿育王塔,终于使母亲得生忉利天宫。憨山大师,虽然自幼离开父母出家修行,但时常忆念父母深恩。32岁时,发心刺血抄《华严经》,以报罔极养育深恩。大师44岁时常有省亲之心,但恐落于世谛俗情也,所以常常自己检验自己的修行。一夕静坐,忽开眼有偈曰:“烟波日日浸寒空,鱼鸟同游一镜中,昨夜忽沉天外月,孤明应自混骊龙。”乃呼侍者曰:“吾今可归故乡见二老矣。”大师以超世绝俗之刻苦修得,舍身为法,修行证果,而终究圆满报答养育深恩,以佛法利益圆满了至善的孝道。
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从43岁起,为求超度父母,发愿朝礼五台,拜香三年,其间经历千难万苦,每临奄奄一息,生死攸关之际,老和尚纵舍身命,也从未退其报恩之愿。(……略)
虚云老和尚剃度染衣,出家修行后,他的庶母在老和尚的父亲去世以后,带着两个儿媳辞亲割爱,了俗出家。其庶母出家后,精进修行,一心持名,命终心不颠倒,跏趺而坐,留偈而逝。
偈曰:
人生养子有何益,翼硬展翅便冲飞,怀胎命若悬丝险,既生得安谢神祇。
乳哺不倦尿屎苦,如狮捧球不暂离,待得稚雏成鹏去,慈亲衰老犹靠谁。
兄薄弟寒父亡故,弃我婆媳竟何依,痴情难解鞠育念,益相益悲令人啼。
欲作鬼母寻子去,举目云山万重围,汝能志办生死事,不见庞蕴把道违。
俗情法爱何殊义,山禽尚晓栖落晖,虽获同愿奉佛寺,日洗寒山冷翠微。
儿既早为空王子,世尊昔曾度阿姨,恨兹娑婆尽烦恼,休心今向极乐归。
又一偈云:
每因恩爱恋红尘,贪迷忘失本来人,八十余年皆幻梦,万事成空无一人。
今朝解脱生前累,换取莲邦净妙身,有缘念佛归西去,莫于苦海甘沉沦。
当人寄书老和尚,告其庶母西归之时,虚云老和尚悲喜交集,老泪横流。悲者悲其抚育之恩未报,喜者喜庶母出家40余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往生西方净土。虚云老和尚庶母这两首感人至深的偈颂,至今仍然刻在云居山的石碑上,成为禅门孝道之佳话。
佛门以勤苦修行,达到无为至道,为真实的报恩,为真正的利益父母、孝养双亲。有时,如果单单以世俗的眼光看,一定会产生误解。岂不知佛法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有不可为外人道之处。(……略)
莲池大师曾说:“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近代印光大师云:“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僧人的孝道,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众生,发大弘愿,誓成无上之忠孝节义,其所谋之远,立心之诚,称为“至孝”实不为过。
出家人修行的用心是对于孝道不离须臾的。正如莲池大师所言:“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父母恩重,过于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僧人之孝,以出离心为摄持,乃彻底、完整的报恩之法,不止予父母以现世之福,更导父母永趣解脱。佛门之中,从佛、菩萨至历代祖师、大德,乃至平常僧众,无不重视孝道。其孝思,竖穷三世,横遍十方。即对三世父母、六道众生,皆以报恩之心,孝养之、劝导之,令一切众生远诸苦,共发菩提心,共证无上道,实乃以至道追求彻底究竟之孝道!
《出家人以孝达道、以道全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