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疼,你肚子疼你肯定是前世敲了別人的魚腦袋了”,或者說“牙疼,肯定是你罵了人了……”這種簡單和幼稚的確定方法,會使人們在對于業果的理解方面産生嚴重的邪見。所以這裏一談到業果問題的時候,佛陀大致地陳列,而不是說一對一,丁是丁,卯是卯的那麼簡單。業果是一個很複雜、很綜合的規律,這些規律我們不能用膚淺的心意就進行決定性的確認,這種心態是錯誤的。
再其次,還有一個問題是要理解的,是關于我們這個世界的緣起。經文裏面說:“萬死千生,業感如是,動經億劫,求出無期。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輾轉相寄,此界成後,還複而來,無間罪報,其事如是。”把我們的所謂世界觀的轉換問題用“業”來進行貫穿說明,這就是我們對于世界觀用佛教的方法來正確地建立的途徑。我們的所有的對于世界的理解,都來源于我們對于外部的感觸,或者眼睛能看到的,或者身體能感受到的,我們現有的外部環境。現在人們對于世界觀的判斷層出不窮,有很多人認爲我們的這個世界就是地球,再往後,又認爲是銀河系,再往後去,又認爲是宇宙大爆炸、黑洞什麼的,這樣的一些學科都出來了,都是人們對于世界在無知的狀況下面希望能有一個判斷的方式。可是佛經裏面不允許這樣判斷,佛經說,我們的這個判斷都是有問題的,我們都在尋找世界形成的第一個因,我們尋找第一個因的這個意圖就是錯誤的,因爲我們的業力,除非你超越了它,你在沒有超越它之前,你是找不到第一因的。
我們爲什麼有找第一個因的意圖呢?因爲我們平時對于世界都有著要麼是常見,要麼是斷見的這些邪見。因爲有斷見,所以我們想尋找世界的最後一個果;因爲我們有斷見,所以想尋找世界的一個起點的因,想從無就突然有了,或者從有突然無了,因此才造成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理解總覺得是一股其他的力量在推動。佛陀在這裏說:不是其他的任何力量在推動,這個世界的真正的推動力是業的力量,業的力量是無頭也無尾的。如果認爲業有一個起點,那麼業就是實有的,而業本身就是在業感緣起的種種概念幻覺當中,我們形成無止無境的執著,對于業的執著使我們生死,而業本身是沒有實體的力量——沒有實體但能産生作用的力量,所以我們在被這種力量無止境地向前推,無止境地向後推。這是第二個我們需要理解的,就是關于人的世界觀形成,應該把我們對于外部世界理解的角度,把它逐漸引到“業感緣起”這件事情上來,那麼我們對于世界的理解才不會發生錯誤。
再其次,我們對于地獄的理解——我們看經典裏面所記錄的地獄,都只是好像是古代的受苦方式,是特別古典的方式,“锉斫镬湯”、“熱鐵澆身”等等的這些方法。而我們現在的人又有很多新的業力,那麼這些力量形成了以後,是不是可以形成新的受苦方式呢?古代的人受的地獄之苦跟我們現代人的地獄之苦是不是有區別?這是我們值得思維的問題。如果是單純地從業果緣起的這一點來考慮,兩種可能性都應該是有的,因爲我們現在所受的業果既有無量劫以前推動來的業的力量,也有近期我們以現代生活的方式所造下的業的果,所以兩種可能性都有。這只是對于業果的粗淺的判斷。希望大家在誦經之後對于這一部分的經文進行深入學習。
第四品
我們這一品仍然有幾個理解的重點。第一個理解的重點,是有兩位佛陀,他們在宿世發願修行的時候,他們的願望不同,有一位佛陀說:“我要先成佛,以後再度衆生”,有一位佛陀說:“我必須要把衆生度盡,然後再成佛。”這兩位佛陀他們在發願時候的區別,是我們這一次誦經需要理解的重點。他們最終都成就了佛果,那麼成就佛果的根本力量到底是什麼?爲什麼發願先成佛、後度衆生,也可以成佛?爲什麼發願說,先把衆生度盡了,然後再成佛,也可以成佛呢?看樣子,度衆生這件事情,最終是自己成佛的根本力量,因此我們看佛的經典裏面,就常常談到菩提心的內容,什麼叫做菩提心呢?菩提心就是:你雖然有成佛的意圖,但是所有的意圖都是圍繞讓衆生不受苦,讓其他的生靈能夠得到度脫,才能最終成就佛果。也就是說,我們個人的意願,需要跟廣大的生靈聯系在一起,聯系到一塊去了,你的所有的願都不是孤立的,你的所有的發願都不是自私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才具備成佛的根本力量。成佛力量的源泉還是度衆生這件事,或者說這本身就是大乘佛教的特質所在,我們對于其他的生靈的幫助,如果是在小乘佛教的體系當中,他們可能是放在次要的位置上的,大乘佛教的一個鮮明的主張,就是把自利的所有行動都和利他關聯起來,他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他們是沒有辦法拆分開來的,或者說,如果是你本身沒有度化其他生靈的這種意願,你自己的得度也無法完成。只有在大乘佛教的體系當中,才這麼完整地把個人的利益和大衆的利益緊密地關聯在了一起。我們通常說:“政治是指什麼?”——就是指大衆的事。我看這個大衆的事情,宗教也是最關注的,宗教也關注大衆心靈的解脫:你能不能成佛?這才是你生老病死、痛苦解決與否的關鍵。是不是朝著解脫道去發展?這才是關鍵,而不是在人間的是非上。
那麼,怎樣能夠生起利他的這種大乘的菩提心呢?我們都知道,菩提心是自己能不能進展,能不能成就佛果的根本力量。那麼菩提心,它到底在我們內心裏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我們看前面經文裏邊,地藏菩薩他的母親在地獄裏面受苦,他看到的時候,他受不了了。他爲了度化自己的母親,他就說,我要把天下的所有的母親都度化了,因爲他從個人的痛苦當中理解了其他生命的苦難,自己都有度化他們的責任。在這個時候,他産生了力量,他能夠度化他的母親,佛陀給他授記,就說:不光是你的母親得度,所有衆生都得度了。
這在心裏邊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呢?從根本上講,這本身就是信仰的力量。我們前面在學習《中觀見與道德經》的時候,曾經提到過這樣的問題,就說,信仰是一個什麼樣的指標?怎樣才算是有了信仰?真實的信仰啊,是要你在體會人世間的無常和痛苦,還有生命當中的波折,整個過程當中甚至于你最好的摯友都抛棄你了,所有你可以倚仗的力量都沒有了,你完全一個人處在孤立狀態下對于生命進行的反思,在這種生命反照的過程當中,而從內裏産生的一股關注生命,一股希望生命更加美好轉化的這股力量。這種力量産生出來以後,你在觀照自己生命的時候是同樣地具備熱情,觀照他人生命的時候也同樣具備熱情的這個時候,這樣的力量才叫做信仰。在這個力量還沒有産生之前,我們所希望擁有的信仰很有可能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或者只是在插科打诨,我們並沒有獲得發諸內而形諸外的根本力量。
“發諸內而形諸外”是一句中國話,可是實際上這種精神卻是我們獲得信仰源泉的根本精神。地藏菩薩也正是在自己的母親遭受痛苦,在進行深度反思、震撼的狀態之下,他生起了要度化天下生靈的這麼樣的大願。由個人的信仰産生力量以後,我們才有可能産生度化其他生命的力量,這也就是當自己內心信仰建立,才能夠使外部世界的清淨名言得到轉化的理證的依據。我們外部的世界如果是根據如來藏所言,我們現在舉手投足能感觸到的外部世界都是清淨的佛世界,都是清淨佛土。那我們爲什麼感受不到?其原因就是我們內部存在的信仰的力量沒有産生,菩提心的力量沒有産生。內裏的這股力量産生以後,我們才有可能産生外在轉化的能力。
因此,《地藏菩薩本願經》在這一品裏面所交代的發願的這種精神實際上是我們每一位佛弟子修行和發心的精神,我們都需要。如果我們的這種精神沒有生發起來,我們的信仰可能還是缺乏力量的,甚至于都還僅僅只是在追隨形式。根本力量是否形成,我們可以對照《地藏菩薩本願經》。所以在誦持這樣一部經典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會得到很多提示,信仰是如何在生起?善願如何在生起?菩提心如何在壯大?這都是從我們的發心過程當中可以觀察的,也是從《地藏菩薩本願經》可以借鑒來的。
第五品
第五品這裏最需要理解的是業感差別。這所謂業感差別呢,也就是說,業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丁是丁,卯是卯的,你只要幹了哪一件壞事就必定墮哪個地獄,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這麼簡單,因爲地獄這種果報通常都是由生前很複雜的各類業果緣起糾集夾雜在一起的。比如說我們眼看著有人在偷別人的車,可是他是不是馬上就獲得一個自己的東西被別人盜的這麼一個果報呢?也許我們正希望它能呈現這個果報的時候,果報沒有呈現,不希望呈現的時候,有的果報也就呈現了。
因爲業感差別有其極大的複雜性,我們所願意這樣理解的丁是丁,卯是卯的果報,心爲什麼老停留在這裏呢?因爲我們對于業果的理解,對于生命的理解都半是當世的。我們就覺得我們這一輩子就是當世的這一生,至于以前還有千千萬萬的生,以後還有千千萬萬生,這個事實往往被我們忽略掉了,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業果的理解就充滿了局限性。可是即便是佛陀在介紹地獄的時候,也都說一一獄中更有百千種差別,百千種苦楚,更何況多獄?地獄的各種各樣的情況,是沒有辦法用特定的某一個事件去說明的,因此在人間我們産生了對于業果判斷有時候的一些遺憾。有人說,怎麼好人盡是得惡報,壞人盡還是有好報?你看現在社會上那麼多的壞…
《《地藏菩薩本願經》各品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