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他們吃喝玩樂,過得那麼潇灑,而我們善良的人呢,總是被別人欺負。甚至于有的父母親教導孩子說“你就要學的恨一點”,“你要學的壞一點”,或者教導孩子說“你應該學得狡猾一點,你這樣出去被別人賣了,還幫人數錢”。
善良在對于業果不信賴的狀態下就會被誤解,惡行會被理解爲善行,善行被理解爲惡行。根源在哪裏呢?還是對于業果這一問題的簡單化的理解,進行我們內心所意願的合理化。在我們心裏面合情合理,實際上業果就不是業果了,所以我們還是要相信當年佛陀所提出的那句話“業果緣起不可思議”,背後的各種錯綜複雜的線索太多了,不是我們用簡單的小心翼翼就能夠判斷得清楚。如果是說我們的判斷不夠精確,我們也盡量地按照佛陀所說的“業果不可思議”,我們暫且擱置,不要做出短期的有限智慧判斷的決定。把這個決定做出來以後,自然就會倡導出一種抱怨情緒,或者是一種邪見,流傳起來,對于社會,對于自身、周邊人的影響都不好。我們始終要記住一條就是“業果不可思議”。它雖然是各大類型可以說,但並不是說我們一說就給說定了。像地藏菩薩曾經就在前世的弘法當中說:我對于偷盜的人就說貧窮苦楚報,對于嗔恨的人就說遭受打擊的這樣的報……只是向他們那一類的人說那樣的報,製止別人的惡行而已。報是基本的類屬,而不是決定性的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今天偷了馬上就得到一個果報:你的東西被偷了。業果的理解要留出這麼樣的彈性這麼樣的寬松的空間,對于業果的理解才不會走向片面。
第六品
讀誦這一品,我們就要從這部經典當中獲得利益了。首先,我們只要是聽到地藏菩薩這個名號,或者是隨喜贊歎甚至于自己也念誦,生生世世當中,我們都將富足平安,沒有恐懼,有著種種的善報。假如說自己還能在平日裏誦《地藏菩薩本願經》,誦這個經一個月,從初一一直到二十九、叁十,這十個齋日裏面每天誦一遍,或者是誦一誦地藏菩薩的名號,有無量的功德。這是佛陀直接來教授的這些方法,我們確信無疑。
這裏關鍵是關于《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的所談到的,關于人臨終的時候來進行轉誦這一件事,我們要重點地來進行了解。當有親人、朋友、長輩、幼輩這樣的人在生死之際難得決定的時候,我們誦持這樣一部經典,對于他將是最大的幫助。《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所提倡的方法,自己讀一遍,或者是請人轉讀,或者是拿病人可愛的物件、衣服、寶貝或者莊園、田舍對著病人在那裏說,就說“我幫你的東西拿去塑佛像了,拿去供養經像,拿去供養寺院了”,一定要對著病人說。在病人昏蒙的神識狀態下面,他聽到了這個話,功德就增進了,這實際上也正是地藏菩薩名,一聞名得福的這麼一個果實。甚至于諸識分散,志氣盡了,從第一天到第七天高聲轉讀這樣一個經典,宿殃重罪乃至于五無間罪都永得解脫。
一個人在生命的轉型的過程當中,這是他獲得解脫,獲得重大生命進展的一種機會,所以我們具備信仰的佛弟子,對于生死的問題,往往有我們一套的理解。人在生來死去的時候,他不是孤苦無依的,有了信仰的人在朋友死亡或者自己死亡的時候都有著很好的解決方法。南傳佛教有一個禮儀,叫作“回生儀式”,是怎麼做呢?在生前自己花錢買一個棺木,請一位法師來或者是直接送到寺院去,去了以後就准備好自己死亡的各種物件,往生被啊、鮮花啊、什麼紮在手上的黑手章啊,這些全部都准備好了,很隆重地躺倒棺材裏面去,躺倒裏面去了,法師在旁邊誦經,就把往生的所有的經咒都誦完了以後,然後宣布你的這一生已經死去了。一宣布完以後這個人就可以從裏面出來,出來了又得到另外一個宣布,就說你的新的一生又來臨了,出了棺木就相當于從新活了一遍。我看這樣的一個儀軌特別具備佛教的轉生轉世的這種精神。人總是這樣的,最抛不下的就是過去的各種煩惱、疑惑、猶豫,而如果是說我們並沒有到生命的最終結的時候,能夠讓我們獲得新生,讓我們獲得對于生命的嶄新的理解,那這樣豈不是跟重生了一模一樣嘛!
而《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在這個生和死的關鍵時候進行轉誦,將有無量的福德因緣。不過我們現實的生活過程當中,平時多半都是願意在沒有重大責任的時候,處于自我的懈怠狀態,或者是一種半封閉狀態,自己要幹什麼都行,自己爲自己作決定。在這個狀態當中啊,對于生命的問題我們很難總像那樣的警惕起來,或者是即便有親戚朋友出現了生來死去的事,在發生事件的那幾天可能受到一個震撼,可當事情過去了久了,也就心平氣和還是會回到平常的生活當中了,我們似乎人人都不會有死亡,人人都不會有生老病死的問題一樣。地藏菩薩在這裏用福德因緣的方式,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來,讓我們知道誦持《地藏菩薩本願經》到底有多大的恩惠,有多大的現實果報。在誦持的過程當中,實際上我們就已經在對于生和死有著更理性、更加充分全面的理解,在這個理解的基礎上面,我們的信仰的精神就會現前。這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在利益存亡這一部分沒有直言說白的一件事。可是我們知道,只要把生死流轉的無常現實常常在作理解,我們自然地會有種種福報。
第七品
第七品有一個理解重點,就是:如果我們是爲他人來念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一分功德是臨終人他們能夠獲得。爲什麼分成這樣的六分和一分功德?
只要是在我們面前的,哪怕是跟我們沒有任何關系,他在面前的生老病死,從佛教的教義來說,都跟我們是有著深刻關系的。因爲一人有一個世界,因爲你面前所見到的這一切,都是你這個世界裏面的一切。表面上看,好像這個世界上人人有來有去,有榮華富貴,也有過得愁苦的、痛苦的人,跟我們好像都沒有什麼關系,可是教典當中反複地像這樣說明。大乘佛法爲什麼要反複提到,你有了利益其他衆生之心的時候,你的信仰才能産生,你的菩提心才能誕生呢?就因爲你面對的這個世界跟你有著最爲直接的關聯,不是無關的。如果認爲是無關的,那是外道見解,會墮入在原始唯物主義的這樣的思想當中。而佛教的教典說,最起碼是一切唯心所造的,現前的世界都是你心所造就的。再深一步來說,一人都有一個世界。我們在座的各位,各人都有一個世界在這裏呈現。那麼我們現在假如是一百人,我們現場實際上就有一百個世界在這裏呈現。有人還曾經問:我們爲什麼現在一百個世界感覺都好像差不多的?你看到的佛像也是我看到的佛像,你看到的桌子也是我看到的桌子。這是外在景觀的相似性,而並不是完全重疊,並不是共著一個的。如果只是共著一個世界的,那這個就是所謂的唯物主義。
唯物的世界觀和佛法的世界觀差異在哪裏呢?就是我們現象世界共同的只有一個,還是我們的現象世界各人都有一個?如果這個差異我們能夠分開來看,那我們就是具備信仰的正見。如果仍然還延續所有的人都共著這一個世界的,這樣一個觀念呢,那就屬于唯物的邪見。
爲什麼稱唯物爲邪見呢?在中世界的印度,月稱論師在辨析邪見的過程當中,第一個破斥的就是原始的印度的唯物主義。因爲那一個唯物主義的觀點就強調:所有的人只是共同的生活在這樣同樣的一個世界,只有同樣的一個夢想,就是要獲得名、要獲得利。因爲認爲這個世界都只有同樣的一個,所産生的負面效應就是:如果有金銀,大家共同來搶;如果沒有金銀,大家共同放棄。這就是如同《道德經》裏邊所說的——樹立標榜。樹立標榜呢,就使大衆都要來偷。你貴難得之貨,大家就都要來偷,你貴難得之名,大家就都要來爭,就使得我們這個世界爭鬥不息、爭鬥不已,最終我們都不具備利他精神。
利他的精神是從一人一個世界的理解當中産生,侵損他人的精神是從我們共同在一個世界的精神下産生。這樣一來,其實我們世界觀方面的分水嶺,在現實社會的意義和價值就很明確。爭執是從哪裏來的?如果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只有一個茶杯放在這裏。這個世界觀一確定,那麼爭鬥是永遠不可避免的,大家都要喝水,都要用這個杯子,必定要爭的。如果是各人都有一個世界,那麼這個情況也就變了:因爲我世界裏的杯子是我世界裏的,你們要搶也是搶不去的,你世界裏的杯子是你的,我要來搶回來,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世界是不可能相互跨越的。那麼這樣一來,才能夠形成我們對于世界的根本和諧力量。
六分功德生者自利的原因就是因爲被利益方和我們這個發心的方面原本是一體的,因爲是一體的,所以這一份功德兩方面受用,雖然是兩方面受用,實際上是一個整體的功德,彼此都是一體的緣故。這是一個理解的重點。
再其次,有命終人希望能夠受生到善道去,甚至于希望爲他來做福業,獲得永遠解脫生死。這下我們就有可能要考慮到釋迦牟尼佛他說這部經的環境——忉利天宮。摩耶夫人當時就在忉利天宮,釋迦摩尼佛的目的是來度化她的。摩耶夫人已經在忉利天宮,我們平時的理解就是,如果能得度,升天就已經不錯了。而這裏的這個得度目標到底樹立在了哪裏?說這部經典的時候使摩耶夫人得度,這裏不是只進行福德方面的增上,而是爲了要獲得決定勝方面的果證,爲了使摩耶夫人以及她的侍從都能夠證果而成就菩提道,目的是在這裏。所以即便是摩耶夫人生…
《《地藏菩薩本願經》各品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