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他们吃喝玩乐,过得那么潇洒,而我们善良的人呢,总是被别人欺负。甚至于有的父母亲教导孩子说“你就要学的恨一点”,“你要学的坏一点”,或者教导孩子说“你应该学得狡猾一点,你这样出去被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善良在对于业果不信赖的状态下就会被误解,恶行会被理解为善行,善行被理解为恶行。根源在哪里呢?还是对于业果这一问题的简单化的理解,进行我们内心所意愿的合理化。在我们心里面合情合理,实际上业果就不是业果了,所以我们还是要相信当年佛陀所提出的那句话“业果缘起不可思议”,背后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线索太多了,不是我们用简单的小心翼翼就能够判断得清楚。如果是说我们的判断不够精确,我们也尽量地按照佛陀所说的“业果不可思议”,我们暂且搁置,不要做出短期的有限智慧判断的决定。把这个决定做出来以后,自然就会倡导出一种抱怨情绪,或者是一种邪见,流传起来,对于社会,对于自身、周边人的影响都不好。我们始终要记住一条就是“业果不可思议”。它虽然是各大类型可以说,但并不是说我们一说就给说定了。像地藏菩萨曾经就在前世的弘法当中说:我对于偷盗的人就说贫穷苦楚报,对于嗔恨的人就说遭受打击的这样的报……只是向他们那一类的人说那样的报,制止别人的恶行而已。报是基本的类属,而不是决定性的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今天偷了马上就得到一个果报:你的东西被偷了。业果的理解要留出这么样的弹性这么样的宽松的空间,对于业果的理解才不会走向片面。
第六品
读诵这一品,我们就要从这部经典当中获得利益了。首先,我们只要是听到地藏菩萨这个名号,或者是随喜赞叹甚至于自己也念诵,生生世世当中,我们都将富足平安,没有恐惧,有着种种的善报。假如说自己还能在平日里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诵这个经一个月,从初一一直到二十九、三十,这十个斋日里面每天诵一遍,或者是诵一诵地藏菩萨的名号,有无量的功德。这是佛陀直接来教授的这些方法,我们确信无疑。
这里关键是关于《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所谈到的,关于人临终的时候来进行转诵这一件事,我们要重点地来进行了解。当有亲人、朋友、长辈、幼辈这样的人在生死之际难得决定的时候,我们诵持这样一部经典,对于他将是最大的帮助。《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提倡的方法,自己读一遍,或者是请人转读,或者是拿病人可爱的物件、衣服、宝贝或者庄园、田舍对着病人在那里说,就说“我帮你的东西拿去塑佛像了,拿去供养经像,拿去供养寺院了”,一定要对着病人说。在病人昏蒙的神识状态下面,他听到了这个话,功德就增进了,这实际上也正是地藏菩萨名,一闻名得福的这么一个果实。甚至于诸识分散,志气尽了,从第一天到第七天高声转读这样一个经典,宿殃重罪乃至于五无间罪都永得解脱。
一个人在生命的转型的过程当中,这是他获得解脱,获得重大生命进展的一种机会,所以我们具备信仰的佛弟子,对于生死的问题,往往有我们一套的理解。人在生来死去的时候,他不是孤苦无依的,有了信仰的人在朋友死亡或者自己死亡的时候都有着很好的解决方法。南传佛教有一个礼仪,叫作“回生仪式”,是怎么做呢?在生前自己花钱买一个棺木,请一位法师来或者是直接送到寺院去,去了以后就准备好自己死亡的各种物件,往生被啊、鲜花啊、什么扎在手上的黑手章啊,这些全部都准备好了,很隆重地躺倒棺材里面去,躺倒里面去了,法师在旁边诵经,就把往生的所有的经咒都诵完了以后,然后宣布你的这一生已经死去了。一宣布完以后这个人就可以从里面出来,出来了又得到另外一个宣布,就说你的新的一生又来临了,出了棺木就相当于从新活了一遍。我看这样的一个仪轨特别具备佛教的转生转世的这种精神。人总是这样的,最抛不下的就是过去的各种烦恼、疑惑、犹豫,而如果是说我们并没有到生命的最终结的时候,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生,让我们获得对于生命的崭新的理解,那这样岂不是跟重生了一模一样嘛!
而《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在这个生和死的关键时候进行转诵,将有无量的福德因缘。不过我们现实的生活过程当中,平时多半都是愿意在没有重大责任的时候,处于自我的懈怠状态,或者是一种半封闭状态,自己要干什么都行,自己为自己作决定。在这个状态当中啊,对于生命的问题我们很难总像那样的警惕起来,或者是即便有亲戚朋友出现了生来死去的事,在发生事件的那几天可能受到一个震撼,可当事情过去了久了,也就心平气和还是会回到平常的生活当中了,我们似乎人人都不会有死亡,人人都不会有生老病死的问题一样。地藏菩萨在这里用福德因缘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来,让我们知道诵持《地藏菩萨本愿经》到底有多大的恩惠,有多大的现实果报。在诵持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就已经在对于生和死有着更理性、更加充分全面的理解,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面,我们的信仰的精神就会现前。这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在利益存亡这一部分没有直言说白的一件事。可是我们知道,只要把生死流转的无常现实常常在作理解,我们自然地会有种种福报。
第七品
第七品有一个理解重点,就是:如果我们是为他人来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一分功德是临终人他们能够获得。为什么分成这样的六分和一分功德?
只要是在我们面前的,哪怕是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他在面前的生老病死,从佛教的教义来说,都跟我们是有着深刻关系的。因为一人有一个世界,因为你面前所见到的这一切,都是你这个世界里面的一切。表面上看,好像这个世界上人人有来有去,有荣华富贵,也有过得愁苦的、痛苦的人,跟我们好像都没有什么关系,可是教典当中反复地像这样说明。大乘佛法为什么要反复提到,你有了利益其他众生之心的时候,你的信仰才能产生,你的菩提心才能诞生呢?就因为你面对的这个世界跟你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不是无关的。如果认为是无关的,那是外道见解,会堕入在原始唯物主义的这样的思想当中。而佛教的教典说,最起码是一切唯心所造的,现前的世界都是你心所造就的。再深一步来说,一人都有一个世界。我们在座的各位,各人都有一个世界在这里呈现。那么我们现在假如是一百人,我们现场实际上就有一百个世界在这里呈现。有人还曾经问:我们为什么现在一百个世界感觉都好像差不多的?你看到的佛像也是我看到的佛像,你看到的桌子也是我看到的桌子。这是外在景观的相似性,而并不是完全重叠,并不是共着一个的。如果只是共着一个世界的,那这个就是所谓的唯物主义。
唯物的世界观和佛法的世界观差异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现象世界共同的只有一个,还是我们的现象世界各人都有一个?如果这个差异我们能够分开来看,那我们就是具备信仰的正见。如果仍然还延续所有的人都共着这一个世界的,这样一个观念呢,那就属于唯物的邪见。
为什么称唯物为邪见呢?在中世界的印度,月称论师在辨析邪见的过程当中,第一个破斥的就是原始的印度的唯物主义。因为那一个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强调:所有的人只是共同的生活在这样同样的一个世界,只有同样的一个梦想,就是要获得名、要获得利。因为认为这个世界都只有同样的一个,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就是:如果有金银,大家共同来抢;如果没有金银,大家共同放弃。这就是如同《道德经》里边所说的——树立标榜。树立标榜呢,就使大众都要来偷。你贵难得之货,大家就都要来偷,你贵难得之名,大家就都要来争,就使得我们这个世界争斗不息、争斗不已,最终我们都不具备利他精神。
利他的精神是从一人一个世界的理解当中产生,侵损他人的精神是从我们共同在一个世界的精神下产生。这样一来,其实我们世界观方面的分水岭,在现实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就很明确。争执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只有一个茶杯放在这里。这个世界观一确定,那么争斗是永远不可避免的,大家都要喝水,都要用这个杯子,必定要争的。如果是各人都有一个世界,那么这个情况也就变了:因为我世界里的杯子是我世界里的,你们要抢也是抢不去的,你世界里的杯子是你的,我要来抢回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世界是不可能相互跨越的。那么这样一来,才能够形成我们对于世界的根本和谐力量。
六分功德生者自利的原因就是因为被利益方和我们这个发心的方面原本是一体的,因为是一体的,所以这一份功德两方面受用,虽然是两方面受用,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功德,彼此都是一体的缘故。这是一个理解的重点。
再其次,有命终人希望能够受生到善道去,甚至于希望为他来做福业,获得永远解脱生死。这下我们就有可能要考虑到释迦牟尼佛他说这部经的环境——忉利天宫。摩耶夫人当时就在忉利天宫,释迦摩尼佛的目的是来度化她的。摩耶夫人已经在忉利天宫,我们平时的理解就是,如果能得度,升天就已经不错了。而这里的这个得度目标到底树立在了哪里?说这部经典的时候使摩耶夫人得度,这里不是只进行福德方面的增上,而是为了要获得决定胜方面的果证,为了使摩耶夫人以及她的侍从都能够证果而成就菩提道,目的是在这里。所以即便是摩耶夫人生…
《《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