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行和助行
其修持次序,當以開本知見爲先導,信願念佛爲正行,萬善莊嚴爲助修。(文鈔續編卷下〈日誦經咒選錄序〉)
佛愍衆生無力斷惑,難了生死,故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橫超法門。無論斷惑與否,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此是正行)及修行衆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無一不得生者。即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若心識不迷,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求生西方。若念十聲,或止一聲,當下命終亦得往生。(增廣文鈔卷一〈複高邵麟居士書叁〉)
既有真信切願,必須志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于現生之中,便能親證叁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也已。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爲淨土助行。猶如聚衆塵而成地,聚衆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爲四恩[1]叁有[2]法界衆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衆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增廣文鈔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
凡修行人,必須以念佛爲正行。以持咒誦經,及作種種利益事,爲助行。正助合行,則如順水揚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薩婆若[3]海矣。若不生信發願,求生西方。泛泛然念佛持咒等,皆只爲來生福報而已。……念佛之人,各隨己分。專念佛號亦好。兼誦經咒,並廣修萬行,亦好。但不可了無統緒,必須以念佛爲主,爲正行。余皆爲賓,爲助行。則善矣。否則如一屋散錢,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無指南針,無所適從矣。(文鈔叁編卷二〈複沈授人居士書〉)
[1] 四恩,父母恩(即家庭之恩)、衆生恩(即社會之恩)、國王恩(即國家之恩)、叁寶恩(即佛法僧叁寶之思)。
[2] 叁有,叁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叁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叁、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
[3] 薩菩若,此雲一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