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尚不足以抗拒這些影響,仍應保持注意,確保在追求、區分「我」的狀態時,不要有纏結與情緒起伏。
萬物是無常的,沒什麼價值、不屬于任何人。緊抓與黏著任何東西的人,無論是欲望生起之初、追求執取過程中,或是最後取得之時,均會受到傷害。無論那個階段,祇要有黏著與執取,都會有被鏈子綁住般的束縛,會領受到痛苦。即使黏著于善事,也會有相同結果;如果一個人做善事時,存有黏著,那麼他的煩惱可不會少于做惡事。所以我們在行善時,必須隨時保持正念以避免黏著。
有人會問:「如果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追求或存有,是否意味我們就不該工作,或不該累積財富、地位和財産?」理解本文主旨的人都能了解,一個具備正確知識與理解力的人,遠比一個受製于貪欲而無法開啓智慧的人,更適合在俗世工作,因此,我們當然可以工作,但要正念現前,不要因貪欲而工作,如此,無論工作的結果是成功或失敗,都能順其自然,心無挂礙。佛陀與他的許多弟子,正是完全沒有貪欲,仍然做出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可在記載佛陀生平的文字中發現,佛陀一天祇睡四小時,而其余時間則在工作;我們今天有很多人,一天可能花上四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在娛樂上呢!
慈悲與智慧
如果背後推動追求與占有的染著心完全消除了,那麼剩下來的又是什麼力量推動佛陀及其弟子們活動呢?是兼具慈悲的明辨力及智慧。即使是支持生理需要的活動,諸如接受食物或吃東西,也是念念分明地做。他們毫無染著,生活中一切活動完全沒有貪欲,但是具備一種能力,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沒有必要做的,就是這種明辨力驅使他們做包括乞食在內的所有活動。如果找到了食物,很好;如果沒有,也不會挂心。生病的時候,他們就所知盡力處理,萬一得了重病,他們知道死是自然的事,身體終究不受人控製。生或死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兩者是平等的。他們沒有任何欲望。
一個人想要自煩惱解脫,這是最好的態度。也就是要有肉體是沒有一個「我」在控製的概念,祇有明辨的智慧使身體自然活動,這種明辨力能讓身心自動自然開展、毫無執取、貪求。佛陀的例子顯示,慈悲與明辨力足以讓沒有貪求的人生機盎然,使人的言行比受製于貪欲的人更好。辨別力被貪欲遮蓋的人,因爲自私而祇做利于自己的事,相反地,有智慧的人,可以完全無私地做事。
一般人對于「沒有任何一件事值得追求或擁有」這句話,無法接受,也不相信,而了解這句話真義的人,卻深受鼓舞,因爲理解這句話的人,他的心會是事物的主人而不受其控製,處理任何事情,都能深信自己不會成爲外物的奴隸。一個人不能把事情處理好,常常是由于太在意得失,出發心是貪;貪的結果是不能好好掌握自己,不能保持恒心、誠實與平常心。每一個失敗、毀滅的例子,根本原因都是不能控製貪欲所造成的。
了解真相
了解事情的本質、真相是每個佛教徒的目標,藉此才可獲得解脫。無論我們追求的是世俗的利益、財富、地位、名聲;或來生的利益,如生天堂;或超俗的利益,如涅槃,唯一的方法是正確的知識與內觀。內觀使我們成長並開啓智慧。除了透過內觀,沒有別的方法可使我們淨化。解脫之鑰就在明白地觀到萬物無常,沒有價值可言。我們本身及所擁有的任何東西祇不過是俗世的名相,祇是相對真理。一般所說的「這個」、「那個」,祇是因爲社會以名稱、職業等方式來做區別而已,本身不是絕對真理,我們決不能相信我們就是「這個」或「那個」,一如世俗、相對真理的看法,否則就會像被蒙了眼的蟋蟀一樣,因爲無法辨別方向而迷惑,甚至相互殘殺至死。人類如果被貪與邪見蒙蔽,就像眼睛被遮蓋的蟋蟀,會因迷失方向及慌亂而做出與眼睛無礙時完全不同的事,如相互殘殺。所以我們不要盲目地黏著于相對真理,因爲它們除了溝通之外,別無意義。我們必須了解身心的實相,尤其是要了解其暫時性、苦迫性與無我性,並確定能隨時保持不黏著的狀態。
至于我們感覺上不可或缺的金錢、地位等,我們也要視爲相對真理,才能自習慣的「這個屬于某某」、「那個屬于某某」的成見中解放出來。自然的法則會處理「屬于」的問題,我們不必受製于「我的」概念;我們「擁有」事物,祇應爲了一時方便,不要真的有占據的想法,才不會反而成爲它們的俘虜;當我們確實領悟這個道理,外物就會是我們的仆人,而爲我們所用;相反地,我們的心念若是貪求、黏著的話,就會很在意得失,我們就會爲外物所控製,寶貴生命就會消耗在追求與害怕失去地位、名譽、財産及任何東西上,成爲真正的仆人、奴隸。主人、奴隸之別祇是一念之差,我們應該小心。總之,我們面對外境時,最好確認自己保持獨立、清楚,不被外境牽著鼻子走,否則,我們就會處于不利的位置上,當我們執著的東西消失時,我們就會痛苦,而萬物必然會消失。
當我們確實領悟到,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追求或存有,離執的益處會隨著內觀的深淺而有程度不同的顯露,這些益處是執著松動的表征,表示長久以來我們追求自奴隸狀態解脫的目標終于開始有了成績,這樣的覺醒、領悟祇有在一個人厭倦黏著的時侯才會發生,一旦領悟了,就自然、自發地自纏結中解脫出來,這種情形就好象一個人被繩子綁緊,而現在要松綁了;也好比衣服上的汙點,因浸泡、沖洗而清潔。此種自黏著于世界或物體的狀態中突破的過程,佛陀稱爲「解脫」,這個階段雖然不是解脫的最後階段,卻是趨向解脫最重要的階段。而且,肯定可以完全自煩惱解脫出來。
苦的止熄
對物質、感受與概念的黏著一旦消除,就不再是世界的奴隸;以前受到貪、瞋、癡幹擾的情形不再發生,開始成爲純淨,無染的人。自貪愛世界中突破,可達到純淨、自然的狀況;獲得此種實在的純淨,會帶來真正的平靜、冷靜,而不再慌亂、爭執、煩惱。佛陀稱呼這種自苦與不平靜中解脫的狀態爲「和平」,這是一種在任何狀況都能保持冷靜、泰然的境界,也是日常生活體驗涅槃的方式。
涅槃被翻譯爲「苦之消失」,若從另個角度看,又意味「熄滅」、「不受後有」;所以,涅槃包含兩個非常重要的意義,一個是指煩惱、苦之消除,不再有任何形式之束縛與限製,另一個是熄滅的意思,就是不再有引起未來煩惱的燃料。綜合這兩個意義,其實就是一種完全解脫的境界。涅槃還有別的解釋,如痛苦的熄滅、染著的完全消除,或所有追求的中止。
雖然許多教派都使用涅槃這兩個名詞,然而他們對這兩個名詞的解釋並不同,例如,有的認爲高度禅定就是涅槃,因此,用涅槃來表示平靜、冷靜;可是有的甚至把完全地專注于肉欲的享樂視爲涅槃。
佛陀對涅槃的定義是:由于看清世界萬物的真相、本質,而自束縛、煩惱、苦解脫,同時放棄所有的黏著。由此,我們必須了解,透視事物真相,並盡力以各種方法培養此種觀察力的價值。培養觀察力的方法之一,是借著日夜淨化精神而得到喜悅,因而自然地激發內觀力,直到觀察力的品質漸漸達到可以看清萬物本質、真相爲止;另一種培養觀察力的方法,是借著有系統的專注力訓練來開發,這一種方法對有些人很適合,在適當的條件下能得到快速的進步,但是第一種的自然方法,可以在任何時間、環境下練習,祇要生活簡單、誠實,就能漸漸引發喜悅、平靜及觀察事物真相的能力,自習氣染著中淨化,終而獲得涅槃寂靜,借著這種方法,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我們可以很自然、平穩地真正體會到自煩惱解脫的自由,漸漸接近完全的自由、內在的圓滿、涅槃。
綜觀自然專注與內觀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方法可以使人于每天的生活中體驗「沒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這句話而獲得涅槃、自由。任何想要體會涅槃的人,必須努力淨化自己,發展個人良好的德行,在這樣的淨化中,我們會發現自己無論工作或休閑都充滿喜悅,由此喜悅自然引發精神的明淨、鮮活和甯靜,心更能自然、自發地做正確思惟與觀察,此時的觀察能使我們真正看到,沒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自然會放掉過去緊抓、黏著的習氣,能夠自以前觀念中的「我」、「我所」掙脫出來,所有的盲目渴求因而止息,煩惱便不再有任何棲息落腳處,滅苦的目標于是完成。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用自然的禅修方式獲得的成就。這種超越黏著、超越「我」、「我的」的內在寂靜,就是修行的最後目標,也是佛陀所證的自在境界。
毗婆舍那
爲了使有關內觀訓練的討論更完整,我要對佛陀沒有教導,而由後來的老師開發出來的系統學習法加以說明。這種方法對不能自然地體會無常的初學者很適合,然而這並不表示,經由此種方法達到的效果中有任何是自然方法所不能達到的,因爲若是仔細查閱經典,會發現自然的方法是唯一談到的方法。有些人感覺自然方法不易了解,以爲祇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學,凡夫如何能學呢?于是就有老師發展出系統的學習法,由最簡單的步驟開始,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習者。
這些開發內觀力的系統練習法,我們稱之爲「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或內觀與研究或知識上的學習不同。兩者相輔相成。毗婆舍那是內在的訓練,是一種嚴格的心智訓練,與書本知識無關。早期經典並沒有直接關于毗婆舍那與知識學習的內容(譯按:《大念處經》、《念處經》等應是毗婆舍那的根本經典),後期的書籍才有談到,然而,毗婆舍那確實是道地的佛教修行法,其目的是要消除煩惱,它的基礎是直接、持續、專注地內觀,古代的老師們爲了向人們解釋毗婆舍那,常考慮下列幾個問題:
什麼是毗婆舍那的基礎?
毗婆舍那有哪些特點?
有哪些活動可稱之爲毗婆舍那?
學習毗婆舍那最後能達到什麼成果?
毗婆舍那的基礎是戒與定,毗婆舍那的意義是明晰的內觀,是在充滿喜悅和心無染著時的無礙觀察。守戒清淨時,喜樂即生起;守戒是一個預備工作。經典記載,修行可分爲七個階段,守戒是第一個階段,涅槃是最後的結果。
當守戒圓滿時,也就是身體、語言的活動都已甯靜平和時,自然就導致精神的甯靜,接著才會依序引發更高的修行階段:正見、不疑,知道什麼道路是該走與不該走的,知道而且清楚看到道迹,最後是具備完全之直觀能力,這後面五個階段構成了毗婆舍那,前面二個淨化身心的階段祇是進入毗婆舍那的必經之道而已。
目前,有許多老師教導系統式內觀,這種練習首先是專注訓練如數息法,然後才教毗婆舍那或內觀;有些正式的禅定訓練則開始就教內觀。想要學習有系統的訓練,學習者通常會到一處專門的禅修中心或安靜的地方住一段時間,在這段期間,唯一的功課是密集的禅修訓練,努力發展足夠的專注力與察覺力,平衡精神活動,學習去經驗超俗的生活、涅槃。無論禅修者做的是隔離式的系統訓練,或是自然的訓練方式,他必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將毗婆舍那與正念緊密結合。有智慧的人沒有過去或未來,他了解自由其實就是知道沒有獲得或失去任何東西,不必追求或存有任何東西。
願衆生能以此正見獲得真正快樂與解脫。
《第七章 佛使比丘 自然內觀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