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尚不足以抗拒这些影响,仍应保持注意,确保在追求、区分「我」的状态时,不要有缠结与情绪起伏。
万物是无常的,没什么价值、不属于任何人。紧抓与黏着任何东西的人,无论是欲望生起之初、追求执取过程中,或是最后取得之时,均会受到伤害。无论那个阶段,祇要有黏着与执取,都会有被链子绑住般的束缚,会领受到痛苦。即使黏着于善事,也会有相同结果;如果一个人做善事时,存有黏着,那么他的烦恼可不会少于做恶事。所以我们在行善时,必须随时保持正念以避免黏着。
有人会问:「如果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存有,是否意味我们就不该工作,或不该累积财富、地位和财产?」理解本文主旨的人都能了解,一个具备正确知识与理解力的人,远比一个受制于贪欲而无法开启智慧的人,更适合在俗世工作,因此,我们当然可以工作,但要正念现前,不要因贪欲而工作,如此,无论工作的结果是成功或失败,都能顺其自然,心无挂碍。佛陀与他的许多弟子,正是完全没有贪欲,仍然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在记载佛陀生平的文字中发现,佛陀一天祇睡四小时,而其余时间则在工作;我们今天有很多人,一天可能花上四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娱乐上呢!
慈悲与智慧
如果背后推动追求与占有的染着心完全消除了,那么剩下来的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佛陀及其弟子们活动呢?是兼具慈悲的明辨力及智慧。即使是支持生理需要的活动,诸如接受食物或吃东西,也是念念分明地做。他们毫无染着,生活中一切活动完全没有贪欲,但是具备一种能力,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没有必要做的,就是这种明辨力驱使他们做包括乞食在内的所有活动。如果找到了食物,很好;如果没有,也不会挂心。生病的时候,他们就所知尽力处理,万一得了重病,他们知道死是自然的事,身体终究不受人控制。生或死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两者是平等的。他们没有任何欲望。
一个人想要自烦恼解脱,这是最好的态度。也就是要有肉体是没有一个「我」在控制的概念,祇有明辨的智慧使身体自然活动,这种明辨力能让身心自动自然开展、毫无执取、贪求。佛陀的例子显示,慈悲与明辨力足以让没有贪求的人生机盎然,使人的言行比受制于贪欲的人更好。辨别力被贪欲遮盖的人,因为自私而祇做利于自己的事,相反地,有智慧的人,可以完全无私地做事。
一般人对于「没有任何一件事值得追求或拥有」这句话,无法接受,也不相信,而了解这句话真义的人,却深受鼓舞,因为理解这句话的人,他的心会是事物的主人而不受其控制,处理任何事情,都能深信自己不会成为外物的奴隶。一个人不能把事情处理好,常常是由于太在意得失,出发心是贪;贪的结果是不能好好掌握自己,不能保持恒心、诚实与平常心。每一个失败、毁灭的例子,根本原因都是不能控制贪欲所造成的。
了解真相
了解事情的本质、真相是每个佛教徒的目标,藉此才可获得解脱。无论我们追求的是世俗的利益、财富、地位、名声;或来生的利益,如生天堂;或超俗的利益,如涅槃,唯一的方法是正确的知识与内观。内观使我们成长并开启智慧。除了透过内观,没有别的方法可使我们净化。解脱之钥就在明白地观到万物无常,没有价值可言。我们本身及所拥有的任何东西祇不过是俗世的名相,祇是相对真理。一般所说的「这个」、「那个」,祇是因为社会以名称、职业等方式来做区别而已,本身不是绝对真理,我们决不能相信我们就是「这个」或「那个」,一如世俗、相对真理的看法,否则就会像被蒙了眼的蟋蟀一样,因为无法辨别方向而迷惑,甚至相互残杀至死。人类如果被贪与邪见蒙蔽,就像眼睛被遮盖的蟋蟀,会因迷失方向及慌乱而做出与眼睛无碍时完全不同的事,如相互残杀。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黏着于相对真理,因为它们除了沟通之外,别无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身心的实相,尤其是要了解其暂时性、苦迫性与无我性,并确定能随时保持不黏着的状态。
至于我们感觉上不可或缺的金钱、地位等,我们也要视为相对真理,才能自习惯的「这个属于某某」、「那个属于某某」的成见中解放出来。自然的法则会处理「属于」的问题,我们不必受制于「我的」概念;我们「拥有」事物,祇应为了一时方便,不要真的有占据的想法,才不会反而成为它们的俘虏;当我们确实领悟这个道理,外物就会是我们的仆人,而为我们所用;相反地,我们的心念若是贪求、黏着的话,就会很在意得失,我们就会为外物所控制,宝贵生命就会消耗在追求与害怕失去地位、名誉、财产及任何东西上,成为真正的仆人、奴隶。主人、奴隶之别祇是一念之差,我们应该小心。总之,我们面对外境时,最好确认自己保持独立、清楚,不被外境牵着鼻子走,否则,我们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上,当我们执着的东西消失时,我们就会痛苦,而万物必然会消失。
当我们确实领悟到,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存有,离执的益处会随着内观的深浅而有程度不同的显露,这些益处是执着松动的表征,表示长久以来我们追求自奴隶状态解脱的目标终于开始有了成绩,这样的觉醒、领悟祇有在一个人厌倦黏着的时侯才会发生,一旦领悟了,就自然、自发地自缠结中解脱出来,这种情形就好象一个人被绳子绑紧,而现在要松绑了;也好比衣服上的污点,因浸泡、冲洗而清洁。此种自黏着于世界或物体的状态中突破的过程,佛陀称为「解脱」,这个阶段虽然不是解脱的最后阶段,却是趋向解脱最重要的阶段。而且,肯定可以完全自烦恼解脱出来。
苦的止熄
对物质、感受与概念的黏着一旦消除,就不再是世界的奴隶;以前受到贪、瞋、痴干扰的情形不再发生,开始成为纯净,无染的人。自贪爱世界中突破,可达到纯净、自然的状况;获得此种实在的纯净,会带来真正的平静、冷静,而不再慌乱、争执、烦恼。佛陀称呼这种自苦与不平静中解脱的状态为「和平」,这是一种在任何状况都能保持冷静、泰然的境界,也是日常生活体验涅槃的方式。
涅槃被翻译为「苦之消失」,若从另个角度看,又意味「熄灭」、「不受后有」;所以,涅槃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是指烦恼、苦之消除,不再有任何形式之束缚与限制,另一个是熄灭的意思,就是不再有引起未来烦恼的燃料。综合这两个意义,其实就是一种完全解脱的境界。涅槃还有别的解释,如痛苦的熄灭、染着的完全消除,或所有追求的中止。
虽然许多教派都使用涅槃这两个名词,然而他们对这两个名词的解释并不同,例如,有的认为高度禅定就是涅槃,因此,用涅槃来表示平静、冷静;可是有的甚至把完全地专注于肉欲的享乐视为涅槃。
佛陀对涅槃的定义是:由于看清世界万物的真相、本质,而自束缚、烦恼、苦解脱,同时放弃所有的黏着。由此,我们必须了解,透视事物真相,并尽力以各种方法培养此种观察力的价值。培养观察力的方法之一,是借着日夜净化精神而得到喜悦,因而自然地激发内观力,直到观察力的品质渐渐达到可以看清万物本质、真相为止;另一种培养观察力的方法,是借着有系统的专注力训练来开发,这一种方法对有些人很适合,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得到快速的进步,但是第一种的自然方法,可以在任何时间、环境下练习,祇要生活简单、诚实,就能渐渐引发喜悦、平静及观察事物真相的能力,自习气染着中净化,终而获得涅槃寂静,借着这种方法,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们可以很自然、平稳地真正体会到自烦恼解脱的自由,渐渐接近完全的自由、内在的圆满、涅槃。
综观自然专注与内观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于每天的生活中体验「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这句话而获得涅槃、自由。任何想要体会涅槃的人,必须努力净化自己,发展个人良好的德行,在这样的净化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工作或休闲都充满喜悦,由此喜悦自然引发精神的明净、鲜活和宁静,心更能自然、自发地做正确思惟与观察,此时的观察能使我们真正看到,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自然会放掉过去紧抓、黏着的习气,能够自以前观念中的「我」、「我所」挣脱出来,所有的盲目渴求因而止息,烦恼便不再有任何栖息落脚处,灭苦的目标于是完成。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用自然的禅修方式获得的成就。这种超越黏着、超越「我」、「我的」的内在寂静,就是修行的最后目标,也是佛陀所证的自在境界。
毗婆舍那
为了使有关内观训练的讨论更完整,我要对佛陀没有教导,而由后来的老师开发出来的系统学习法加以说明。这种方法对不能自然地体会无常的初学者很适合,然而这并不表示,经由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中有任何是自然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因为若是仔细查阅经典,会发现自然的方法是唯一谈到的方法。有些人感觉自然方法不易了解,以为祇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学,凡夫如何能学呢?于是就有老师发展出系统的学习法,由最简单的步骤开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习者。
这些开发内观力的系统练习法,我们称之为「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或内观与研究或知识上的学习不同。两者相辅相成。毗婆舍那是内在的训练,是一种严格的心智训练,与书本知识无关。早期经典并没有直接关于毗婆舍那与知识学习的内容(译按:《大念处经》、《念处经》等应是毗婆舍那的根本经典),后期的书籍才有谈到,然而,毗婆舍那确实是道地的佛教修行法,其目的是要消除烦恼,它的基础是直接、持续、专注地内观,古代的老师们为了向人们解释毗婆舍那,常考虑下列几个问题:
什么是毗婆舍那的基础?
毗婆舍那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活动可称之为毗婆舍那?
学习毗婆舍那最后能达到什么成果?
毗婆舍那的基础是戒与定,毗婆舍那的意义是明晰的内观,是在充满喜悦和心无染着时的无碍观察。守戒清净时,喜乐即生起;守戒是一个预备工作。经典记载,修行可分为七个阶段,守戒是第一个阶段,涅槃是最后的结果。
当守戒圆满时,也就是身体、语言的活动都已宁静平和时,自然就导致精神的宁静,接着才会依序引发更高的修行阶段:正见、不疑,知道什么道路是该走与不该走的,知道而且清楚看到道迹,最后是具备完全之直观能力,这后面五个阶段构成了毗婆舍那,前面二个净化身心的阶段祇是进入毗婆舍那的必经之道而已。
目前,有许多老师教导系统式内观,这种练习首先是专注训练如数息法,然后才教毗婆舍那或内观;有些正式的禅定训练则开始就教内观。想要学习有系统的训练,学习者通常会到一处专门的禅修中心或安静的地方住一段时间,在这段期间,唯一的功课是密集的禅修训练,努力发展足够的专注力与察觉力,平衡精神活动,学习去经验超俗的生活、涅槃。无论禅修者做的是隔离式的系统训练,或是自然的训练方式,他必须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将毗婆舍那与正念紧密结合。有智慧的人没有过去或未来,他了解自由其实就是知道没有获得或失去任何东西,不必追求或存有任何东西。
愿众生能以此正见获得真正快乐与解脱。
《第七章 佛使比丘 自然内观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