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馬哈希西亞多 基本和進階練習▪P4

  ..續本文上一頁、熱」或「冷、冷」的時候,它們會增強。

  在觀察有規律且自然的身體動作如腹部的起伏時,他是一個接著一個,持續不斷地去注意它。而且也注意到內心浮現出的佛或阿羅漢的影像,還有,當任何的感覺(如痛、癢、熱)生起時,直接注意到它生起的部位。在一種感覺尚未消失時,另一種感覺隨即生起,而他都一一注意到。在注意這些現象生起的當下,他察覺到,內心認知的過程是依現象的生起而産生的。有時候,腹部的起伏很微細,以致沒有目標可注意,于是他體會到,若無可注意的目標,認知的作用即無從生起。

  若沒有起伏的現象可注意了(譯按:因身心趨于寂靜的緣故),就該去注意「坐」和「觸」,或者「躺」和「觸」,而且要交替輪流。譬如說,在注意「坐、坐」之後,注意右腳接觸地面或坐墊所生起的觸覺。然後在注意「坐、坐」之後,注意左腳的觸覺。再以同樣地方式,注意好幾個部位的感覺。在注意「看」、「聽」等等的同時,禅修者清楚地知道「看」來自眼和色塵的接觸,「聽」因耳根接觸聲塵而起等等。

  他進一步深思:「色法的伸屈,是隨著心法的想要伸屈而産生的,其它的動作也是如此。」他繼續深思:「身體的冷熱是因冷或熱的元素而産生的;身體依賴食物和營養而生存;意識是緣境而生的;看到是緣色塵而生的;聽到則是緣聲塵而産生的……而且還要有眼、耳等感官,這一切都是因緣條件。有先前的根、塵、識和合,才有隨後産生的意志和注意力;由于過去的業力,從出生的那一刻起,身心的活動便開始,而有現在的種種感受。並沒有一個主體在創造這個身體和心靈,一切都是由于因緣具足便發生了。」禅修者在注意任何身心現象時,深思這些道理。他不須停下來花時間思考,在注意每種現象生起的當下,這些思惟迅速産生,好象是自然而發的。這時候禅修者必須注意:「深思、深思,識別、識別」,然後繼續觀察。

  現在的身心現象是由過去身心的造作而産生的,它們緣起的本質都是相同的,禅修者在深思到這一點之後,又進一步深思,過去身心的狀態又是依更早之前的因緣所産生的,未來的身心現象也將依循相同的法則産生,除了這種輾轉相依的過程之外,別無另一獨存的「個體」或「人」,唯有「因」和「果」在發生進行。若起這些思惟,也要去觀察它,並按我們所學的步驟去做。有些理智思考傾向很強的人,這種現象不勝枚舉,但無此傾向的人則較少。無論如何,凡有起思惟都應密切去注意。注意可把它們降至最低限度,使內觀功夫的進展不至于因過度的思惟而受到阻礙。當知,最低限度的省思在此已綽綽有余了。

  禅修者精勤修習禅定時,可能會經曆到一些幾乎難以忍受的感覺,像痛、癢、熱、沈悶、僵硬等。假使不去理會,它們就消失了,但一恢複觀察,它們又重新出現了。這些感覺是由身體本具的敏銳性所造成的,並不是疾病的征兆,若再精勤專注地觀照,它們會逐漸減弱的。

  禅修者有時會浮現一些影像,彷佛是親眼看到的,譬如說,見到光芒四射的佛陀,天空中成列的比丘,寶塔和佛像,見到所愛的人,叢林草木、高山丘陵、花園、樓房,看到自己面對腫脹的死屍或者骨骸,頹廢倒塌的房舍以及支離四散的死人身軀、膨脹的屍體,血液覆蓋,肢解分散,終至白骨一堆;看到大小腸、重要器官,甚至蛆蟲,看到地獄衆生,或者天界的人等等。這些祇不過因密集的專注,我們的想象力變得銳利所創造出來的意象,它們如同夢中所見的影像,無需貪著沈迷,也不必驚恐怖畏。在禅修期間所見到的這些事物都不是真實的,它們祇是一些意象或者想象出來的東西,然而心卻把它看成真實的。不過,純粹心靈的活動,若不跟五根的影像結合在一起,是不容易清楚且細膩地被觀察到的。因此,把重點擺在那些容易觀察到的感官上面,隨之再觀察與它們相關聯所生起的心識活動。因此,無論出現什麼影像,都必須注意它,並心中默念「看、看」,直到它消失爲止。它將會離去,逐漸模糊,或者破碎分散。起初,約須默念五至十次,不過內觀力量增強時,僅須幾次的功夫,它就消失了。但是,禅修者若于所見景象生喜愛,或想看更清楚些,或者因此而心生畏懼,它反而徘徊不去。要是故意去引發某種情境,那個情境因禅修者的喜好,會駐留更久。所以當很專注時,要小心,不要去想或者趨向偏離主題的事。念頭一起,必須立刻察覺並去除。有些人禅修時,若沒有特別的境界或感覺,就顯得懶散懈怠,這時必須注意「懶散、懶散」,直到克服它爲止。

  在這個階段裏,禅修者無論是否遇到特殊的境界或感受,他們清楚地知道每一次觀察的起始、中間和最後階段。在練習之初,當新的情境出現時,他們就轉移到它上面,而無法清楚地注意到原先所觀察的目標是怎麼消失的。現在,不僅可察覺到前一個目標的消失,也注意到下一個目標的生起。于是對于所觀察情境的起始、中間和結束都有清晰的了解。

  體悟

  在這一階段,禅修者功夫更上一層,他觀察到每一個目標皆迅速生起和消失,這種感受是如此深刻,以致他思惟:「生者必滅,一切終必消逝,無一法可永恒不變,這一切真的是無常。」這跟巴利文經典所說的:「一切無常、敗壞、不住。」不謀而合。

  他進一步深思:「因無明故,我們貪戀喜愛,其實,無一物可愛樂,因一切皆不斷地生滅,而我們卻于此憂悲苦惱,此確是大怖畏。我們隨時都可能死去,一切終必有盡,此普遍存在的無常現象,的確可怕可畏。」這跟經典所敘述的相吻合:「凡無常的是可畏之苦,以生滅之逼惱故苦。」深刻地體驗到苦的緣故,他又思惟:「一切皆苦,一切皆敗壞。」這跟經典所說:「視苦如蒺蔾、如疔瘡、如箭刺。」一致。他進一步思惟:「此純大苦聚不可免,它生了又滅,不值顧惜眷戀。無人可阻止它發生,它非人力可控製,祇是遵循自然法則在運行罷了。」這印證經典所說的:

  凡苦者皆無我,無我者不能常住不變,以不能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之緣故。

  禅修者應注意他起了這些思惟,並隨之觀照。

  禅修者直接從所觀察的情境中親證到這叁項法則以後,由此類推,也領悟到其它未觀察到的也是無常、苦和無我。

  對于那些並非親證到的,他得到這樣的結論:「它們也依相同的法則存在──無常、苦、無我。」這是從他當前的體驗推知。有的人理解能力不那麼強,或者知識較欠缺,祇是單純地觀照而不作思惟,上述的推知在他的身上就不太明顯。但是一個陷于思惟的人,這種情形就常發生,有時候每一次在觀察時都會出現。這種過度的思惟會障礙內觀工夫的進展。在這個階段裏,即使沒有思惟的現象發生,禅修者的體悟也隨著更進一層,更清晰深刻。因此,不要花費心力在思惟上。在更單純觀照的同時,也要注意到,若産生這些思惟時,不要陷溺其中。

  內觀的深化

  禅修者體悟叁法印以後,不再多作思惟,祇是對于一直自然展現的身心現象持續觀察。然後五種心力──淨信、精進、正念、禅定、智慧達均衡狀態,此時觀照機能如被振奮般加速運行,而且被觀察的身心現象也更迅速地生起。在短暫的吸氣片刻,腹部的脹起過程是一連串迅速相續的動作,呼氣時,其伏下的過程也是如此。這種迅速連接的動作變化,在肢體的伸屈過程也很明顯。還有輕微的震動遍布全身。有些情形是,刺痛和癢的感覺剎那間相續生起。大致說來,這些感覺都令人難以忍受。

  對這些感受,禅修者若想命名叫出,就會跟不上這一連串身心變化的速度。祇須以平常的態度來觀照即可,但必須警覺分明。在這一階段,對于一連串迅速生起的情境,別想微細之處面面觀到,照一般的方式去做即可,若想命名叫出它們,總括性的名詞便足夠了。要是想絲毫不漏、緊緊跟上,會很快令人疲憊的。重要的是,觀照清楚,並于生起之境了然領悟。以往選定幾個目標觀察,進入這一階段,必須暫時把它們擺一旁。而注意六根門上所起的情境。祇有當觀照力不夠敏銳而做不來時,才退回到前一階段的方法。

  有很多次,身心快速變化遠勝于瞬間的眨眼或閃光。但禅修者祇要繼續單純地觀照這些現象,就能看清楚它整個發生的過程。因爲警覺性變得如此敏銳,似乎任何的現象一生起,就立刻被它察覺到,而且在明覺的觀照下,它們好象閃閃發光,你可一一地看清楚。此時禅修者深信:「身心瞬息萬變,迅速得像機器或引擎般。今已照見並有所悟。此外無所惑,所當悟者今已悟。」他這麼相信,是因爲親身體驗到這些以往連作夢也從未想到的。

  還有,由于內觀的功效,禅修者會産生光明,甚或歡喜踴躍,起雞皮疙瘩,涕淚涔涔,肢體顫抖,體內一股微妙的震動和興奮,好象置身于來回擺蕩的秋千上,甚至懷疑自己祇是在暈眩罷了。接著內心祥和而又活潑靈敏,無論行、住、坐、臥,都覺得很安詳,身心的活動都相當輕快敏捷,可輕易地去觀照目標,要駐留多久都能隨心所欲,不再覺得身體僵硬、發熱、疼痛,祥和地透視一切情境,心變得完善正直,想要遠離一切的罪惡。以堅信不疑故,內心光明。有時候,若無情境需要觀察時,內心就一直保持祥和的狀態。類似這些的感想會浮現──「佛陀真的是大覺大知者,身心的變化的確是無常、苦、無我的。」在觀照當下,叁法印了然于心,並且會想要鼓勵別人也修學禅定。他遠離怠惰和昏沈,既不松懈,也不繃緊,內心的祥和甯靜隨著內觀力量而生起,其喜悅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會想要與別人分享他的體驗。這時,會對這種內觀以及伴隨而來的光明、正念分明、怡悅喜樂的甯靜狀態産生微細的執著。他經驗到這些禅定之樂。

  禅修者不應在這些境界上徘回思索。每當一種境界現前時,應注意觀照:這是「輕安、淨信、喜悅、安詳、快樂……等」光明生起時,應注意著它,直到消失爲止,其它的情…

《第五章 馬哈希西亞多 基本和進階練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