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緬甸、寮國、泰國的禅修概況

  第二章 緬甸、寮國、泰國的禅修概況

   佛陀入滅前就曾訓誡弟子要「以法爲師」,

   不是追隨任何師父或傳承。

   他不置任何人于僧團之上,

   法就是大家的導師。

   因此,我們不盲目相信佛法,

   我們祇是相信解脫的可能,

   且明智地看到我們生命的煩惱,

   並有信心要開始修行,

   而且在修行時親證法的真理。

  前言

  我們現在可以從緬甸、泰國以及其它東南亞國家看到許多佛教的風貌。首先是它的宗教形式爲大多數人所喜愛,如作功德、供養出家人、參加法會以祈求來生更好;或是以傳統的修行方式,如致力于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經典的學術研究,也有傳統的社會服務,像出家人在村莊從事教化和日常生活的協助工作。把這些總和起來,佛教在東南亞所發揮的功能,和世界其它地區有組織的宗教有許多相同點。

  此外,另一項傳統是,爲了靈性的提升,出家人和在家人秉持佛陀所描述的清淨 之道而修行。雖然在寮國和柬埔寨有一些禅修中心和道場,不過當前的政治環境並不 容許西方人士前往參學,而這些地方未來可能不再延續下去。在泰國幾千個道場當中 ,有好幾百處是專門從事禅修的,其中很多大的禅修中心是由著名的大師及其弟子們 所主持。我們看到禅修在整個社會和宗教裏祇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對于佛教基本教法 的保存卻扮演極爲重要的角色。

  緬甸的佛教氣氛可能較泰國濃厚。緬甸人更關心他們的宗教,並願意花更多的時 間在寺廟裏。在此,經由禅修以提升自我的傳統,也僅限于少數的出家人和民衆,其 余的佛教徒致力于儀式、學術研究和社會奉獻。緬甸超過一萬座寺廟當中,也祇有少 部分是禅修道場,它們有好幾種形態,有些專屬在家人,有些祇限出家人,有些則兩者皆有。

  禅修中心與寺院之差別

  禅修中心和寺院有某些重要的差別。禅修中心主要爲從事密集禅修的出家人或在家人而設計的。在緬甸,人們利用年度的假期去禅修中心,是稀松平常的事,他們找個禅修中心待下來,從事十天到數個月,或者更長時間做密集的禅修。他們努力修學是爲了獲得通達內觀和智慧的高度禅定和正念。

  禅修中心的傳統早已深植于緬甸,不過在泰國也可以看到一些。這些中心是極爲安靜和特別的環境,除了就教于老師之外,社交活動不是嚴格限製就是完全禁止。每個人全心致力于禅修,一天當中大部分的時間獨自用功,有的時段也許有團體共修。這裏的環境是專爲特別的任務──即正式的靜坐和經行而設計的,所有外在的幹擾都審慎地減到最低限度。

  相對照之下,禅修寺院則是比丘或尼衆(東南亞有許多尼衆)長期居住的地方。在寺院裏,禅修被視爲生活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一天當中無論任何時間都該修學。其教授方式是:在日常生活每個層面,如用餐、穿衣、縫紉、走路、洗滌,以及僧衆中的社交活動中,培養警覺性。這種生活形態是爲了培育開悟要素而設計的。在這些禅修寺院裏,禅修變成一種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項特別的練習。不過其教法也包括日常定時的靜坐和經行。最好的寺院就是極爲和諧的僧團,他們根據佛陀爲比丘、比丘尼所製定的戒條來運作,在整天的作息當中是以覺悟的要素來仔細省察。事實上,寺

  院的一位法師說,他就是在接待很多訪客及回答他們問題的當中培養正念和慈悲。由此所學到的佛法不輸于其它方式的禅修。他鼓勵每天好幾小時長的正規靜坐,不過也感覺到,在人際往來中用功是同等的重要,我們可以學習在各種情況下開發智慧。

  短期密集訓練的禅修中心和在生活中鍛煉修行的常住寺院,都是有助于精神提升的特殊環境。它們提供了師資和安靜的環境,除了致力于個人內心的探索之外,並沒有太多的事要做,生活方式簡單,整個團體的價值觀都是一致朝向心靈的提升。

  在禅修中心裏,整天的活動幾乎都花在禅修上(一人獨坐或團體安靜共修),也許一天,也許十二小時到二十小時。這通常指交替的靜坐和經行,而不是從頭到尾坐二十小時。每天或隔一天跟老師當面晤談,僅花最少的時間處理生活必需的事務。若出家人必須托缽,中午以前吃一餐或兩餐,沐浴,最後就寢,一個晚上也許祇睡四小時。在禅修中心所有的人作息無非是要人培育禅定和正念。

  寺院的日常作息和禅修中心相對照之下則更爲充實。每人在清晨天色未明的時候起床,參加團體靜坐,或者朗誦巴利經文。然後出家人托著缽去收集在家人早爲他們准備好的食物。稍後整理寺院,一起用餐,有的寺院一天用兩餐。這些都必須在中午以前完成。洗完餐具後,也許師父來個簡短的開示。其余的時間則從事禅修、閱讀、或者分擔一些屬于僧團的事務,像去井邊汲水、協助建造所需要的新建築物、清掃、洗滌等。這些工作通常平均分配給所有的出家衆,所以一天當中有幾個小時是在打坐,一兩小時用來研究或閱讀,還有幾個小時則用來做僧團的工作,此外,有些出家人

  可能會去教導信徒禅修。在叢林寺院也要自己縫補或染製僧袍。出家人可以完全自主地照顧日常生活所有的需求。最後在晚上時,出家衆還有在家衆,再度集合唱誦,團體靜坐一小時或更久,以及師父的佛法開示。接下來討論僧團事務,然後回到茅蓬或住處靜坐直到就寢。這裏強調的是,寺院整天的作息都是禅修的一部分。無論是正式出入息靜坐,或者井邊汲水,以及討論僧團事務,每個人都要求盡量保持正念和專注 。

  密集禅修中心和寺院另一個不同點在于跟師父面談的方式。在禅修中心的密集訓練裏,它鼓勵學員每天或每隔一天跟老師晤談,有時甚至更頻繁。學員向老師報告自己練習的狀況,並接受老師的指導以免偏差。因爲這些場所的特性就在于密集練習,所以這種方式是指導學員的重要環節。相反地,在寺院或修學佛法的團體裏,雖然有問題也可向老師請教,但師生並不常面談。其指導方式是向全體僧團開示佛法,因爲這裏修行步調並不緊湊,個別面談也就不怎麼強調。事實上,在某些寺院裏,瑜伽行者或者禅修者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和疑惑,觀察內心整個疑惑和思索過程,這讓人感

  覺是生活中更有價值的一部分。這種方式導引他們回到自身的體驗,並學習自我突破困境。把這個當作修行的一部分,而不執著于每日的面談和需要老師的直接指導。在此我們又看到這兩種親近老師的方式都是精神修煉的有效方法。究竟哪一種方式較適當,要看你是從哪裏開始修行以及衡量目前的狀況而定。

  這些禅修中心和寺院細心設計的環境還有哪些優點呢?爲了深度專注所需,它們不但塑造一個安穩的相貌,除了讓人不分心的陳設外,也防止我們逃避面對自己。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念頭和變化多端的心態,往內注意看,讓心呈現出一切真相。你可以發現有趣的是,我們對環境強烈執取的習氣,即使是在簡樸的出家生活裏也絲毫未減。我們雖然祇擁有叁、四件東西,對于個人的衣或缽卻非常在意,心想著它們比別人的更漂亮或者更好,于是變得擔心失去它們。即使在簡樸的生活裏,心仍繼續執取新的事物緊握不放。發現這個,你會驚訝不已,也唯有看清楚整個過程,我們才能由

  其中解脫出來。

  在東南亞,跟幾十萬個出家人相較之下,禅修大師算是少數,不過他們仍屬于社會上著名和受人尊崇的人。他們備受尊崇是由于其清淨無染的心靈特質,有些則是人們相信他們擁有特殊的力量。在本書,我幾乎不提經由禅修産生的神奇力量。這是遵守東南亞修行的傳統,即使最有修行的法師也不特別談論神通或奇異功能。對神通和奇異現象的迷戀會偏離慈悲和智慧的常軌,而所有的大師們是全神專注在一件事上──即加深一切衆生究竟解脫的內觀智慧。

  由于西方人不能獲得緬甸兩星期以上的簽證(譯按:目前可以四星期觀光簽證,若禅修中心出證明,可申請長期禅修簽證),以及寮國和柬埔寨仍處于政治的大變革中,大部分想學在東南亞所傳授上座部佛法的西方人都到泰國去。目前約超過五十或者八十位,人數是過去幾年的兩倍。

  要到泰國出家有些困難,除了不易獲得簽證之外,政府也要求你很快剃度,要不然就得定期離境再入境。此外,語言也是個問題,假使要到緬甸參加一星期的密集禅修,那裏有很多人會講英語,因爲緬甸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在泰國則僅有少數的禅修法師會講英語,你必須學會泰語或者找個有翻譯的中心,而翻譯人員通常不易找到。

  事實上,泰國允許也鼓勵認真修學的西方人剃度出家。在最好的寺廟裏,想出家的人首先必須在寺廟做勞役服務一段時間,然後成爲沙彌,學習戒律、社會禮儀、出家人的威儀,經由這些,逐漸了解剃度後嚴格遵守出家人作息和戒律的重要性。

  你可以在東南亞的禅修中心和寺院發現很開放的佛法,法師們都樂意把他們整個禅修法門傳給上門求教者,除了內部比丘衆的剃度傳承之外,別無傳承和秘密,也沒有神秘的禅修儀軌,一切都是公開傳授,很直接、簡要。人們被教導怎麼修持,而且受到鼓勵來到寺院或禅修中心的西方人通常都備受照顧,近年來西方人對佛法的興趣與日俱增,緬甸人和泰國人對此頗爲高興,因此都很樂意幫助遠來的求法者。在家人,尤其是那些純樸的鄉下人,對西方的出家人是感到驚訝的,在他們心目中西方是個天堂,因爲我們有電視機、汽車和漂亮的房子,而竟然有人甯可放棄天堂不住,跑到

  禅修中心過著簡單的生活,這一點頗令他們敬佩(在我出家生涯的後幾年,我常跟村民們強調,所謂西方天堂並非真的如此美好,事實上,任何透過感官的快樂終究不是圓滿的。它生起又消失了,來臨又離去了,從未帶來內在的甯靜和智慧)。

  住在寺院或禅修中心的在家人通常必須遵守八戒,即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可有性行爲(大家共住時)、不服用麻醉藥品和酒類。…

《第二章 緬甸、寮國、泰國的禅修概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