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佛法精要

  第一章 佛法精要  

   修行都以消除貪、瞋、無明爲目標,

   拔除內心自私自利的根源。

   培育正念是所有內觀禅修的基礎,

   它事實上就是培養慈悲,

   因爲正念就是讓事物如其本來地存在。

   無論面臨什麼情境都清楚地看著它,

   沒有分別計較,不受其左右,

   也沒有自我中心,

   這是孕育慈悲和智慧的基礎。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後,並不打算說法,他內心懷疑,他所體悟到的法有誰能了解呢?事實上,又有誰願意聽呢?

  他所顧慮的,並非佛法太複雜難以理解,而是它太簡單了,令人難以相信!不過,基于大悲心,他仍決定說法,尤其針對那些「眼睛僅被少許塵垢蒙蔽」的衆生。

  本書的重點,乃收錄當代十二位最重要上座部大師所傳承佛陀的教法。今天的東南亞和斯裏蘭卡,仍散布著成千上萬穿著橘黃色僧袍的出家人和佛教道場。在祈禱的旗幟和儀式底下,可發現二千五百年來教法的精髓,以及佛陀爲一切衆生所開示的通往智慧和慈悲的道路。

  我們如何把這些教法、這項真理記載下來呢?就某一意義而言,法是無可書寫的,它本來就遍布一切,不論在東方或西方,真理都是相同的。曾經有一位西方比丘請求他的師父,允許他到緬甸其它著名大師那裏學習密集禅修法門,他的師父立刻就答應了。幾年後,他回到第一位師父那裏。

  師父問道:「你學到什麼?」

   徒弟回答:「沒有。」

   「沒有?爲什麼呢?」

   「沒有一法不是原來就有的,也沒有一法不是我離開這裏之前就存在的。」

   「你還經驗到什麼?」

   「很多的師父和禅修的法門。」徒弟回答,「但是,我愈深入佛法,愈是深刻地體會到,修行根本不需要到處跑。」

   他的師父回答:「哦!是這樣沒錯。我早該在你離開之前就告訴你,但是當時的你也不會了解的。」

  本書是一部心靈之旅,它帶領你參訪許多佛法的系統和師父。表面上,他們也許各有不同,甚至彼此矛盾,然而,我們無須相互比較,評定優劣。這些言語和系統底下都是唯一真理的不同展現。法是不變的,正如草葉的低垂和雲朵的飄動顯示有風的存在,大師們的文字和教誨也都指向相同的體驗、相同的真理。

  在精神修煉的道路上,我們必須重視實效。如何使所聽聞的法義和修行方法有益于我們的體悟呢?在中國古代的錽傳燈錄擵中,有一個很著名的象征意義,是以手指頭指向月亮──真理。每一位師父都指向……注意!不要迷惑于各只不同的手指而錯過了月亮。

  本書中的這些大師們強調,要了解並契入佛法,禅修是一項利器,在解脫道上,它遠勝于所有其它的工具和方法。曾經有人問一位泰國法師,禅修是不是就像自我催眠,他回答:「不,它是教人從自我催眠中清醒過來。」

  禅修是心靈的訓練功夫,它教我們降伏、收攝和觀察內心。這種解開慣性製約的過程是把身心的步調放慢下來,觀察奔馳不停的受、想、行、識之瀑流。我們通常都是被自己的欲望、偏見、習性和本能所牽引,禅修就是教我們保持清醒和警覺,使我們從慣性的製約中解脫出來,領悟到身心剎那變遷的過程。

  佛教的禅修使人清楚地體驗到叁件事情──無常、苦、無我。當心變得專注而觀察敏銳時,就可體會到所有身心的現象都是不停地在變化。凡是我們所知、所見、所聞、所嘗、所嗅、所想、所感覺的,甚至連「觀察者」,都是剎那在變化。這種不斷變化的現象一旦看得愈清楚,愈能明顯感受到,對它稍許的認同或執著都是禍患,因爲它是痛苦的根源。禅修者看到整個身心的變化是個空的過程,它自己在發生,背後

  並沒有一個獨立實體,沒有一個「我」。雖然整個的發生過程是有秩序地遵循業力或因果的法則,然而我們無法從自己身上找到一個永恒不變的,一個能主宰的「我」或靈魂。身心的現象祇是有秩序地展現,剎那生、剎那滅。

  能清楚地見到這些,深刻地體驗到真正的空無自性,是極大的喜悅,此時心變得無所執取,並且清澈而明亮。「常」與「樂」,尤其是「自我狀態」等的迷惑,把我們束縛住了,使我們活在二元對立中,彼此疏離,也使我們漂流于法性之外。一旦透視到一切緣起現象的空性,想執取任何目標或心境,以之爲常樂根源的欲望就會被斬除。最後,這種無所執取的和諧狀態産生了喜樂,遠離了所有的煩惱痛苦,使人寂靜

  、安詳。

  很重要一點是,我們必須把特有形式的禅修和禅修的生活方式分清楚。剛開始好像在學彈鋼琴一樣,久而久之熟練了,就不必再練習。禅修正如彈琴,我們不論做什麼,都是在禅修。不過,開始的時候要先練習。

  本書所提到的禅修技巧祇是工具而已,它們不是單獨來使用的。禅修並非祇爲了個人的自私行徑,或者用來追求某種喜樂的狀態,它含攝了我們所有的生活層面。它是一種工具,能使我們培育清明、警覺的心,並使我們在面臨情境時,無論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都能坦然地接納。到最後,禅修的技巧也必須超越它本身,而那個時候,已無所謂禅修不禅修了,祇是如實地面對罷了。

  智慧、力量和知識

  

   在精神修煉範疇裏,各式各樣的技巧和學說往往使人感到困惑,而造成困惑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們沒有清楚分辨智慧、力量和知識的差異。

  知識是無止境的。現代的科學每年都有新的發現塞滿了圖書館。精神修煉的知識同樣也浩瀚無邊。有的人可以知道人的過去生以及星球對我們今生的影響力,知道其他星球也有生命的存在,或者知道另有更高層次的意識存在,知道精神治療技巧,以及其它數不完的有關精神修煉的課題。但,知識不是智慧。

  有天晚上,一位西方比丘跟幾位從小在寮國鄉村長大的出家人于星空下聊天。他仰望天空,無意中看到北鬥七星的杓子裏有一顆非常明亮的星。他很驚訝,因爲以前從來沒有看過,于是進一步更仔細地看,發現那顆星正在移動。他終于認出那是顆Echo衛星正要通過天空,于是就指給他的同伴看。

  他們問:「那是什麼?」

   他回答:「是一顆衛星。」

   他們進一步追問:「衛星是什麼?」

   他說:「嗯,這該怎麼解釋呢?你們知道地球是圓的嗎?」

  不,他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于是他從他的袋子裏拿出一支小的手電筒,再找來一個圓形的石頭,開始來段小學程度的示範教學,說明地球是怎麼繞著太陽行走,以及如何以軸心來旋轉的。接著,一般常見的問題跑出來了,像「我們爲什麼沒有感覺到地球在動」?以及「爲什麼住在底部的人不會掉下去」?到最後,他們雖然很有耐心地聽他講解完星球、衛星,以及眼前的這塊石頭和它們相互的關系,他仍懷疑他們

  並未真正相信他所說的。

  在他們當中有一位老比丘,他是個非常安詳而且很有智慧的人,許多人祇要有問題都會向他請教。他很坦率、純真,對事物不會執著于某些特定想法,也沒有一個自我可保護的妄見,因此,經常處于喜悅和安詳之中。他能接納生命變化無常的本質,並隨順它的法則。他聳聳肩問道:「所以說,你知道地球是圓的。可是,這一切的知識究竟對你有什麼幫助呢?」這位西方比丘當下領悟到,唯有智慧,以及培育清明、

  離執的心,對于我們的解脫和安穩,才是重要的。

  這正像佛陀抓起一把樹葉,然後問弟子們,是他手中的樹葉多或者叢林裏的樹葉多。他接著說道,跟我心中無盡的智慧相比較之下,我所教給你們的道理就好比手中的葉子而已。但是,這已足以使人知道怎麼樣達到覺悟,以及止息所有的煩惱。

  

   力量和智慧的關系,類似它跟知識的關系。由科學所獲得的力量很巨大而且繼續在擴張中(如征服自然的力量、電力和化學的威力,以及核能);經由精神修煉所得到的力量不但驚人而且變化多端。出竅神遊、超能力,以及知心術都經常被提到,是經由精神修煉所開發出來的力量。然而,出竅神遊不能止息煩惱,即使最偉大的精神治療家也終免不了生病或死亡。佛陀本人也祇活到八十歲,這對我們來講是件可喜的

  事,試想,要是他活了好幾百年也不死,人們對長生不死興趣將更濃厚(虛妄的心緊緊執著衰老的身軀),而不會想找尋解決一切煩惱的智慧。

  全知甚至全能的力量跟某一些偉大的聖人和修行者有關,因此,很多人期待這就是精神開展的必然結果。然而,一個人能開發出來的力量是受他過去業力的限製,有些力量乃隨著修行時所獲得的禅定而自然産生的,有些則是透過特定的練習而增強的。這些力量不但不同于智慧,且往往成爲內觀和開悟的障礙。佛法一再強調,禅修時,有所得之心會增強無明,以爲有什麼可以獲得,以及有一個可從這些力量受益的人

  ,一旦無明愈多,煩惱也就愈多。

  智慧是單純的,它既不是知識也不是力量,祇是跟眼前、當下的情境和諧無礙,既無所得,也無所失。有智慧的人,對身心諸行的變化了了分明,沒有虛妄無明,其生命完完全全地與四聖谛相吻合。從智慧流露出來的喜悅超越所有的知識和力量,它是一種真正內在的祥和與快樂。它不會隨著身心現象的遷流變化而動搖,是一種超越生死的安詳甯靜。

  教說的根源

  這些教說來自目前東南亞的上座部。西方國家在過去一直很注意禅和西藏的佛教,對于上座部,通常祇提到它和早期的曆史或經典有關。事實上,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佛法系統,存在于東南亞五十萬出家人和數百萬在家人當中。

  東南亞是印度佛教最先散播的地區之一。種種迹象顯示,在佛世或者佛滅度後幾世紀,佛法就流傳到東南亞。它興起一段時間之後,摻雜了多神教文化以及婆羅門教的習俗,然後又沒落了。過去幾千年來,它再度興起,並且已深植于這地區,成爲最大的宗教。

  

   這裏所提到的叢林苦修道場和密集禅修中心,在寮國、泰國和緬甸都有悠久的曆史,它們各有各…

《第一章 佛法精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