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法歸根究底就是安好心▪P2

  ..續本文上一頁受叁皈也好,受五戒也好,受沙彌戒也好,受菩薩戒也好,受八關齋戒也好,無論受什麼戒,它都有“往昔所造諸惡業”的忏法,這是很關鍵的問題。

  忏悔就是說在我們的心裏,在我們的生命裏,在我們的身心裏要去掉這些障礙。因爲你每天都會有業,每天不知不覺都會有業,更不要說無始劫以來。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你開車,開車的前提是你必須要知道前面有沒有路障。有路障你要即刻停車,把路障排除,否則車開不過去。路障不排除,就會翻車,這是肯定的。修行也是一樣,修行的路上,當你起煩惱,問題出來的時候必須要排障!你不排,障礙就過不去,你再有什麼理論都沒用。所以佛教裏面有這種忏悔的方法,忏悔就是排除我們心路曆程當中的這些障礙。忏悔是一個好的法門,是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無論你修什麼法,前面它都要淨障集資,要淨除業障、淨除罪障,然後你才有辦法來集資糧。你認爲自己什麼障都沒有,那就說明你沒有發現到問題,沒有看到就是你沒有淨除,沒有排除幹淨,這樣的話你就學不下去,學不久,學不好。

  在一個組當中,你把這五個人帶動好了,然後每個人再發展五個人,就二十五個人。一年二十五個人;那麼再過一年,二十五個人再乘以五,就一百多人;再過一年六百多人;再過一年就叁千多人。這樣的話,過五年一個人就成了叁千多人。你自己先要有這樣一個信心,它就發展起來了,很快!它是靠佛法的力量。你不要認爲說我怎麼來指揮大家,來管大家,那就不行,那就做不好。

  佛法對任何人都是有用的,無論男女老少,無論是什麼身份的人、什麼層次的人,他都是有需要的。因爲它跟人的心有關系,能夠給人帶來歡喜,能夠給人帶來快樂,能夠給人帶來安穩。所以我們必須要從現實生活開始,現實生活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現行,我們常常要對治現行。現行就是說此時此刻,當下因緣,你內心的狀態,你是什麼狀態,你現在是一種什麼病狀,然後怎麼辦,這是個很關鍵的問題。然後我們一點一點去用,像我們所提倡的一些法類,都是非常實用的,特別是依師依友,還有淨罪集資、觀功念恩、代人著想等等。你以爲這些法很簡單,其實你用了以後,其他的法才有辦法使用。這個你用不好,你沒有真正達到這種功夫,那麼你看一切人都會去比較,都會有分別,甚至分別心會很強。

  我們學佛法的目的是什麼呢?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用佛法的這套思維模式,用佛法的這套名言體系來觀察世間。佛法裏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略講五蘊,專講十二處,廣講十八界。世間上面無量無邊的法、一切、整個地球宇宙,它用色受想行識可以概括,全部可以包括進去。打個比方,色蘊,會把我們人的身體,包括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一切都包括進去,都包括在色蘊裏頭。

  比如你想要買一部汽車,那你可能就要想:我要買什麼車?中國産的,日本産的,美國産的,還是德國産的?或者說要買什麼款式的、什麼品牌的?裏面什麼樣子等等,大家會討論很久。再比如,我們這個班要買一部汽車,大家來討論,可能每一個人都會認爲應該買一部什麼車好。但實際上最關鍵的問題是:買這部車幹什麼,買這個車要給誰坐,這車准備開到什麼地方去。那你就要考慮你的身份,坐多少人,它的用途,去什麼地方。願意去城裏,那就買適合去城裏的;想去山區,你就要考慮買越野的。它跟這個路也是有關系的。我這個車的行駛路線、運輸目的是什麼,或者說主要目的地是什麼地方,然後是什麼人坐,什麼人開,這都是比較關鍵的。目的地有了,我爲什麼去那裏?你去那裏是上班,還是去上學?然後你才能夠考慮你有多少錢,你願意花多少錢,合適不合適。

  我說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學佛法,首先要搞清楚你的目的是什麼。你沒有目的,再好的車,你買它幹什麼?你買車到處亂開亂跑有什麼意義?沒有目的,你的運輸、行駛是沒有意義的。人也是一樣,不知道你做事的目的是什麼,那麼你做的事是沒有意義的,一天一天都是在輪回。你必須把目的搞得非常清楚,你才會有方向感,你有方向感才不會迷茫,才不會迷惑。你有方向感以後,目的非常清楚以後,你才不會走錯路。我們很多人走不下去了,說明法有問題。你開車進城,一看有很多岔路,如果不知道目的,你肯定不知道往哪裏拐,那你的車怎麼開?沒法開!修行也一樣,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乘就是運輸,度就是運輸!運輸運到哪裏去?肯定有目的,此岸彼岸。你這個車能夠裝多少人?關鍵就是你這個車的性能,發動機的力量大不大,人的信心、人的願心、人的菩提心足不足。不足,你要帶動,就帶動不了。所以我們的信心、願心,和汽車的發動機一樣,性能必須好,然後自己的目的要非常清楚,然後有信心這麼去做,就會越來越好。

  這個信心就意味著你不能有絲毫的懷疑,一懷疑你的信心就沒有了。疑跟信剛好是相對的,你如果懷疑就意味著你沒有真正信,沒有深信,沒有正信,沒有相信。其實我們不認爲自己是懷疑的,不懷疑不等于說你一天到頭對佛法的信心就很具足,大部分時間我們都處于妄念狀態。妄念,有兩個“wang”,一個忘記的忘,一個虛妄的妄。忘記的忘就是說你忘記了,當時想不起來了;妄念,就是你妄想紛飛。你真正有信心的時候,還是很片斷的,所以你必須要不斷不斷去串習,讓你時時刻刻都能夠用佛法的名言來思維,來觀察。你用佛法的名言來思維,你就很清楚我要買一個什麼車,要幹嗎用,然後才考慮要買什麼牌的,買多少價位的。你就不會執著于汽車本身,就是先要把使用目的和它的功能搞清楚。

  我們學佛法也一樣,我們的目的是什麼?佛法有哪些功能?它能夠有哪些作用?然後我們有沒有得到受用?我們沒有得到這些受用,就是說我們用法,我們在操作的過程中還有不足,還有問題,那麼我們就要去曆練。我們認真學佛法,以至最後成佛,那麼在這一生當中,你至少先種正因。但是從佛法的基本理論來講,末法時代,世界的整個共業,佛法的共業環境是每況愈下。每況愈下,意味著你要用更大的心力,串習更大的佛法的力量,你的後生才會有保障,才會有可能,才會有希望。

  在學習、生活、工作中運用佛法,絕對不會矛盾。你不能認爲你學佛法的話就可以不怎麼樣,不可以不怎麼樣,那樣都不行。你在學習、生活、工作的過程當中,都是可以用佛法,只要跟你接觸的人,你都可以用佛法,你都可以度人。你不一定要執著非彼即此,那全是對立狀態。對立狀態就說明我們自己腦筋裏面有很多的分別心,分別心太多了!分別心太多,就不行。例如說我們眼睛一睜開,耳朵一聽,那麼你每天接觸的種種的世間上面的信息,你沒有辦法用佛法來觀察。

  你如果真正能用佛法來觀察,用佛法來觀照,那麼所有世間上面一切的東西,一切的事物,你都可以給它算到色受想行識裏頭。物質都在色蘊裏頭。受就是感受,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主要是這兩種。當然也有這種歡喜的感受,憂傷、憂愁的感受,也都是人的感受。你自己有這方面很深的感受,你才有辦法去體會別人的種種的感受。我們常常跟人家說話不對機的原因,就是因爲你沒有辦法體會到別人的心裏感受,所以你用不對路。想就是安立名言,取相。取相是什麼意思?就是你拿了照相機照照片,取什麼相關系很大,你亂照的話就浪費膠卷,不會浪費膠卷至少亂照的照片你不能用,你回去都要把它刪掉。取景就很關鍵,取景就是你觀察問題的角度。然後,這個照片你再想給它起一個標題,這裏邊就很有意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眼睛就像快門一樣,一直在取相,你取的都是亂相,全部把它取到自己心裏頭去,就是你整個腦筋是模糊的,是亂的,這個就是想蘊。行蘊是什麼意思呢?行蘊就是造作。造作,你這個照相機,這個攝像機,你要聚焦,焦已經弄錯了,你一直按快門,按的再多裏面錯的也更多,這其實就是造作。

  識,就是了別、分別、判斷,判斷必須是明了的,明了必須是智慧現前,智慧現前才是判斷。如果不是智慧現前,那就是虛妄分別。虛妄分別就是你內心當中的比較,它不是外在客觀存在的真實情況。所以我們學佛法就是要智慧地判斷,要明了、分明,而不是用我們的角度來評論。就像一個建築一樣,你用你的角度來評論,另外一個人他用他的角度來評論。一幅字也好,一幅畫也好,一個人也好,一件事也好,一千個人可以給你做出一千個的分別出來。那都是世間法,都不是佛法。那佛法,所有的這些,都要引到佛法的本身來,都要跟我們自己生命的轉換有關系。因爲你接收了這個世間上面的整個的名言體系以後,通過佛法來觀察,然後你可以轉化它,轉化成我現在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中的哪個蘊有什麼問題,現在是別人哪個蘊有什麼問題。哪個蘊有問題,就從哪個蘊下手;別人的受蘊有問題,你就從受蘊下手;想蘊有問題,你就從想蘊下手;行蘊有問題,你就從行蘊下手。這都是有關聯的。

  所有這些你要慢慢去學,在學的過程當中,慢慢慢慢就會有更多的體會。這樣,才有辦法契理契機。你剛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生搬硬套,生搬硬套的話肯定聽的人也苦,講的人也苦。別人一來你就給人家開門,給人家倒茶,給人家拿椅子,說“請坐”、“大家好好學”、“佛祖保佑你”(衆笑)、“升大官,發大財”(衆笑),他就高興,然後慢慢學。你一下就講成佛啊什麼的,人家嚇都嚇跑了(衆笑)。所以這個佛法裏面有很多是方便法門,方便法門跟真實法門是不同的。方便法門它是引導大家入門,入門以後他就不能夠跑了。所以佛陀要講四悉檀:世界悉檀、各各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世界悉檀,是講世間的話,你只有講世間的話,他才會聽。你看本煥法師,每個人來,他都給摸摸頭說:發財發財發大財,升官升官升大官(衆笑)。考慮到世間人他有這樣的心理,讓每個人都高興,,然後再慢慢去引導。我說的這個意思就是說一開始你不要弄得非常地嚴肅,進來的人全都嚇跑了,那不行。

  好!就講這麼多。

  

《學佛法歸根究底就是安好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