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受三皈也好,受五戒也好,受沙弥戒也好,受菩萨戒也好,受八关斋戒也好,无论受什么戒,它都有“往昔所造诸恶业”的忏法,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忏悔就是说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生命里,在我们的身心里要去掉这些障碍。因为你每天都会有业,每天不知不觉都会有业,更不要说无始劫以来。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开车,开车的前提是你必须要知道前面有没有路障。有路障你要即刻停车,把路障排除,否则车开不过去。路障不排除,就会翻车,这是肯定的。修行也是一样,修行的路上,当你起烦恼,问题出来的时候必须要排障!你不排,障碍就过不去,你再有什么理论都没用。所以佛教里面有这种忏悔的方法,忏悔就是排除我们心路历程当中的这些障碍。忏悔是一个好的法门,是修行的一个法门,就是无论你修什么法,前面它都要净障集资,要净除业障、净除罪障,然后你才有办法来集资粮。你认为自己什么障都没有,那就说明你没有发现到问题,没有看到就是你没有净除,没有排除干净,这样的话你就学不下去,学不久,学不好。
在一个组当中,你把这五个人带动好了,然后每个人再发展五个人,就二十五个人。一年二十五个人;那么再过一年,二十五个人再乘以五,就一百多人;再过一年六百多人;再过一年就三千多人。这样的话,过五年一个人就成了三千多人。你自己先要有这样一个信心,它就发展起来了,很快!它是靠佛法的力量。你不要认为说我怎么来指挥大家,来管大家,那就不行,那就做不好。
佛法对任何人都是有用的,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什么层次的人,他都是有需要的。因为它跟人的心有关系,能够给人带来欢喜,能够给人带来快乐,能够给人带来安稳。所以我们必须要从现实生活开始,现实生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现行,我们常常要对治现行。现行就是说此时此刻,当下因缘,你内心的状态,你是什么状态,你现在是一种什么病状,然后怎么办,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然后我们一点一点去用,像我们所提倡的一些法类,都是非常实用的,特别是依师依友,还有净罪集资、观功念恩、代人着想等等。你以为这些法很简单,其实你用了以后,其他的法才有办法使用。这个你用不好,你没有真正达到这种功夫,那么你看一切人都会去比较,都会有分别,甚至分别心会很强。
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用佛法的这套思维模式,用佛法的这套名言体系来观察世间。佛法里面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略讲五蕴,专讲十二处,广讲十八界。世间上面无量无边的法、一切、整个地球宇宙,它用色受想行识可以概括,全部可以包括进去。打个比方,色蕴,会把我们人的身体,包括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一切都包括进去,都包括在色蕴里头。
比如你想要买一部汽车,那你可能就要想:我要买什么车?中国产的,日本产的,美国产的,还是德国产的?或者说要买什么款式的、什么品牌的?里面什么样子等等,大家会讨论很久。再比如,我们这个班要买一部汽车,大家来讨论,可能每一个人都会认为应该买一部什么车好。但实际上最关键的问题是:买这部车干什么,买这个车要给谁坐,这车准备开到什么地方去。那你就要考虑你的身份,坐多少人,它的用途,去什么地方。愿意去城里,那就买适合去城里的;想去山区,你就要考虑买越野的。它跟这个路也是有关系的。我这个车的行驶路线、运输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主要目的地是什么地方,然后是什么人坐,什么人开,这都是比较关键的。目的地有了,我为什么去那里?你去那里是上班,还是去上学?然后你才能够考虑你有多少钱,你愿意花多少钱,合适不合适。
我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学佛法,首先要搞清楚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没有目的,再好的车,你买它干什么?你买车到处乱开乱跑有什么意义?没有目的,你的运输、行驶是没有意义的。人也是一样,不知道你做事的目的是什么,那么你做的事是没有意义的,一天一天都是在轮回。你必须把目的搞得非常清楚,你才会有方向感,你有方向感才不会迷茫,才不会迷惑。你有方向感以后,目的非常清楚以后,你才不会走错路。我们很多人走不下去了,说明法有问题。你开车进城,一看有很多岔路,如果不知道目的,你肯定不知道往哪里拐,那你的车怎么开?没法开!修行也一样,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乘就是运输,度就是运输!运输运到哪里去?肯定有目的,此岸彼岸。你这个车能够装多少人?关键就是你这个车的性能,发动机的力量大不大,人的信心、人的愿心、人的菩提心足不足。不足,你要带动,就带动不了。所以我们的信心、愿心,和汽车的发动机一样,性能必须好,然后自己的目的要非常清楚,然后有信心这么去做,就会越来越好。
这个信心就意味着你不能有丝毫的怀疑,一怀疑你的信心就没有了。疑跟信刚好是相对的,你如果怀疑就意味着你没有真正信,没有深信,没有正信,没有相信。其实我们不认为自己是怀疑的,不怀疑不等于说你一天到头对佛法的信心就很具足,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处于妄念状态。妄念,有两个“wang”,一个忘记的忘,一个虚妄的妄。忘记的忘就是说你忘记了,当时想不起来了;妄念,就是你妄想纷飞。你真正有信心的时候,还是很片断的,所以你必须要不断不断去串习,让你时时刻刻都能够用佛法的名言来思维,来观察。你用佛法的名言来思维,你就很清楚我要买一个什么车,要干吗用,然后才考虑要买什么牌的,买多少价位的。你就不会执著于汽车本身,就是先要把使用目的和它的功能搞清楚。
我们学佛法也一样,我们的目的是什么?佛法有哪些功能?它能够有哪些作用?然后我们有没有得到受用?我们没有得到这些受用,就是说我们用法,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有不足,还有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去历练。我们认真学佛法,以至最后成佛,那么在这一生当中,你至少先种正因。但是从佛法的基本理论来讲,末法时代,世界的整个共业,佛法的共业环境是每况愈下。每况愈下,意味着你要用更大的心力,串习更大的佛法的力量,你的后生才会有保障,才会有可能,才会有希望。
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运用佛法,绝对不会矛盾。你不能认为你学佛法的话就可以不怎么样,不可以不怎么样,那样都不行。你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当中,都是可以用佛法,只要跟你接触的人,你都可以用佛法,你都可以度人。你不一定要执著非彼即此,那全是对立状态。对立状态就说明我们自己脑筋里面有很多的分别心,分别心太多了!分别心太多,就不行。例如说我们眼睛一睁开,耳朵一听,那么你每天接触的种种的世间上面的信息,你没有办法用佛法来观察。
你如果真正能用佛法来观察,用佛法来观照,那么所有世间上面一切的东西,一切的事物,你都可以给它算到色受想行识里头。物质都在色蕴里头。受就是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主要是这两种。当然也有这种欢喜的感受,忧伤、忧愁的感受,也都是人的感受。你自己有这方面很深的感受,你才有办法去体会别人的种种的感受。我们常常跟人家说话不对机的原因,就是因为你没有办法体会到别人的心里感受,所以你用不对路。想就是安立名言,取相。取相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拿了照相机照照片,取什么相关系很大,你乱照的话就浪费胶卷,不会浪费胶卷至少乱照的照片你不能用,你回去都要把它删掉。取景就很关键,取景就是你观察问题的角度。然后,这个照片你再想给它起一个标题,这里边就很有意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眼睛就像快门一样,一直在取相,你取的都是乱相,全部把它取到自己心里头去,就是你整个脑筋是模糊的,是乱的,这个就是想蕴。行蕴是什么意思呢?行蕴就是造作。造作,你这个照相机,这个摄像机,你要聚焦,焦已经弄错了,你一直按快门,按的再多里面错的也更多,这其实就是造作。
识,就是了别、分别、判断,判断必须是明了的,明了必须是智慧现前,智慧现前才是判断。如果不是智慧现前,那就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就是你内心当中的比较,它不是外在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所以我们学佛法就是要智慧地判断,要明了、分明,而不是用我们的角度来评论。就像一个建筑一样,你用你的角度来评论,另外一个人他用他的角度来评论。一幅字也好,一幅画也好,一个人也好,一件事也好,一千个人可以给你做出一千个的分别出来。那都是世间法,都不是佛法。那佛法,所有的这些,都要引到佛法的本身来,都要跟我们自己生命的转换有关系。因为你接收了这个世间上面的整个的名言体系以后,通过佛法来观察,然后你可以转化它,转化成我现在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哪个蕴有什么问题,现在是别人哪个蕴有什么问题。哪个蕴有问题,就从哪个蕴下手;别人的受蕴有问题,你就从受蕴下手;想蕴有问题,你就从想蕴下手;行蕴有问题,你就从行蕴下手。这都是有关联的。
所有这些你要慢慢去学,在学的过程当中,慢慢慢慢就会有更多的体会。这样,才有办法契理契机。你刚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生搬硬套,生搬硬套的话肯定听的人也苦,讲的人也苦。别人一来你就给人家开门,给人家倒茶,给人家拿椅子,说“请坐”、“大家好好学”、“佛祖保佑你”(众笑)、“升大官,发大财”(众笑),他就高兴,然后慢慢学。你一下就讲成佛啊什么的,人家吓都吓跑了(众笑)。所以这个佛法里面有很多是方便法门,方便法门跟真实法门是不同的。方便法门它是引导大家入门,入门以后他就不能够跑了。所以佛陀要讲四悉檀: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世界悉檀,是讲世间的话,你只有讲世间的话,他才会听。你看本焕法师,每个人来,他都给摸摸头说:发财发财发大财,升官升官升大官(众笑)。考虑到世间人他有这样的心理,让每个人都高兴,,然后再慢慢去引导。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开始你不要弄得非常地严肃,进来的人全都吓跑了,那不行。
好!就讲这么多。
《学佛法归根究底就是安好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