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鄉禅師 法語一百則 之七

  雲鄉禅師 法語一百則 之七

  1,隨喜可以破斥嫉妒心。看到別人做善事,就要贊歎:“功德無量!隨喜隨喜!”起初,這樣說可能是在裝樣子,比較虛僞。但是你一直這樣說下去,慢慢地就不虛僞了,就變得真誠了。當有一天你能夠真誠地隨喜衆生微細的善業時,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很美,再也不像你以前看到的那麼醜惡了。

  2,對于一切善行,我們都應該“深心隨喜”。即使別人是爲了名聲而做善事,我們也要隨喜——不是隨喜他追求名聲,而是隨喜善行的實質,他做的善事畢竟是利益他人的。

  3,其實,這一切從開始就是一場誤會!在錯覺裏遊戲、輪回……

  4,其實,一切都是如此的不容易。而對此刻,在無盡輪回裏碰見了佛法的我們來說,又如此容易!因此,要珍惜,要努力,要不斷的學習……

  5,歡喜的修行,不是見人就哈哈大笑,而是自然的、真誠的歡喜,讓人覺得從骨子裏、從氣質中滲出來一種燦爛陽光,這就是歡喜。放下的東西越多,人就越輕松,就會有喜悅出現。這是平靜帶來的喜悅,而不是激動。經典裏說:諸佛菩薩,舉身微笑!就是全身每一個細胞都是歡喜的,微笑的…流出一種特殊的感染力。

  6,今天,大家都經曆了一天時間,24小時,誰也不會多,誰也不會少。同樣的一天,苦惱也是一天,開心也是一天,喂神馬偏偏要苦惱一天呢?

  7,痛苦是流逝的,快樂也是流逝的,沒有任何東西能讓我們緊緊地抓住。

  8,修行要落實在生活上。當我們遇到煩惱時,馬上修“無常”——煩惱是無常的,它會過去。一般人總是哭對煩惱,因爲不知道無常。你不知道,煩惱也會過去,只是你會很痛苦。你可以老早就修行無常,明白它一定會過去,然後笑對煩惱。

  9,修定打坐,就像把燈火用玻璃罩子罩起來。我們的智慧就像燃燒的蠟燭,雖然有光亮,但是在風中飄搖不定,我們對周圍的東西是看不清的。但是在蠟燭上罩上一個玻璃罩,光亮就穩定了。所以說定可以滋長慧。打坐修定,是佛法重要的一課。

  10,如果你經常打坐,你會發現心念變化飛快,像只猴子一樣不得安甯。“心”是無常的,不是永恒的。觀察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執著于情緒。一切只是來來去去如風卷……

  11,有人去修內觀,打坐時天氣很熱,心中希求涼爽,總是想著空調。師問:“打坐將近十天了,有什麼感覺?”他煩躁地說:“沒有感覺,什麼感覺都沒有!”師說:“那感覺到熱沒有?”他說:“當然,我一來就感覺到熱了!”師說:“熱就是法的顯現。你必須不斷地感覺,最後你會發現所有的感覺只是一種感覺。”

  12,會說話很重要,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第一道橋梁。有些人總是很想和別人交流,但是話一出口就惹得別人不高興,原因就是說話不巧妙。語言的巧妙在于真誠、善良、柔軟。

  13,舍,即讓一切過去。如果你過不去,就是沒有舍的表現。比如挂礙在一個狂喜的境界,這種狂喜一消失,你突然掉落下來,就會悲傷。又如住在一個悲傷的境界,其實悲傷的事情已經過去好幾年了,你還沈浸在悲傷中,不斷地回想。我們于順逆境都要“平等對待”,就是舍。

  14,放生,就是隨緣隨力救助刀下的命,不是刻意打電話給抓魚抓鳥抓蛙的“我要放生”,結果促進他們的進一步“抓撲”……放生還是放死?

  15,布施的利益不但可以帶到來生,今生就可以享受。做了很多善事,心裏會覺得很踏實。即使偶發了一下慈悲心,救了別人的急難,也可以感覺快樂好幾天。開心是可以用錢買得到的,但是要看你怎麼買。

  16,小時候的快樂那真是個“簡單”!去小水溝裏抓魚,上山地裏摘野棗,看螞蟻排隊上樹搬食物,放羊,等待母雞孵小雞……現在,這些已經不複存在,從心底裏出現快樂真不容易!

  17,今天周一,無論上班或者休息!都要告訴自己:我微笑著,站在我腳步所在的地方。我一直以來都只在這裏,是我自己迷失了,只要返觀——“我一直都在”……安身,安心,安之道!

  18,布施,不一定非要通過物質去布施。幫人做事;走路給別人留出余地;看見香蕉皮撿起來,給大家創造一個潔淨的環境;見別人點頭微笑,給別人一個充滿陽光的笑臉等等,都是布施。修行不是“等我有了很多錢再開始布施”。會修行的人,隨處都可以布施……現在就開始吧!

  19,沒有過分的貪心,自然能修布施。布施不應該是咬著牙布施出去!如果總是勉強咬著牙布施,你會得到什麼果報呢?你要很努力地咬著牙賺錢才能賺到。布施,其實是“舍”的修行,“難舍”必然就“難得”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0,學佛之後,許多人由于貪戀減弱、常行布施,物質享受往往有所減少,比如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樸素的衣服……可是精神的安逸和心靈的輕松增加了。這其實已經是布施在回報自己了,你還要什麼呢?

  21,佛法中,布施有叁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布施就是物質的布施。將淨財布施出去幫助其他人,希望其他人在生活上遠離痛苦。法布施,是把自己所學的佛法知識廣播衆生。在世間把自己的技術能力傳下去,多教幾個徒弟,也算法布施的一種。無畏布施就是保護衆生,讓衆生穿越煩惱,離開恐懼,得到安心。

  22,我們一直以來都不斷苛責別人,其實是因爲自己也不一定可以做到,但是“他”一定要達到……

  23,如果一個人,不慕榮利,不圖財色,在當今世界就是出塵高士!修行,不一定要有多少學問,而在于實踐,身體力行,知道多少就盡力去做多少,在于和生活連接,表現出修行人的真實魅力。

  24,佛法說真正的苦其實是一種“謝滅”,即所有的東西都在飛快的消逝。世間的一切就像燈上的火焰,不斷地謝滅和燃燒著,也相續著。火焰的燃燒變化得太快了,我們看不清楚,就覺得它從開始到最終都是永恒的,世間的萬物也是如此。當我們通過禅修靜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來觀察,就會發現一切都在不停地流逝。

  25,佛法並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求,正求是可以的。或求人天的福報,或求二乘的解脫,或求大乘的菩薩道,都是通過願求而來。我們要看看自己在求什麼,如果你求的是一種苦,那就別求了。

  26,沒有執著的愛,則會升華爲平靜的慈悲。

  27,懂事及慈悲——懂事的人常常會換位思考,常常能夠理解別人,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不會累;慈悲是在理解的基礎上付出,很多時候能願意去放下自己的需要,去促進大家的利益!

  28,《金剛經》中說:“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對于“一合相”形式存在的一切,不能說是絕對的有,也不能說是絕對的無,有是因無而有,無是因有而無。因無而有,有不自有,因有而無,無不自無。不自有故非有,不自無故非無,所以佛法說一切是“非有非無”。

  29,我們總是覺得有個“我”存在。比如一個人叁歲時用眼睛看東西,六十叁歲時還是用眼睛看東西,也許這時眼睛已經有點老花了,但這個人會覺得到那個能看的“我”沒有改變,認爲眼睛背後有一個看的主體。其實這個主體是不存在的。

  30,正因爲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所以我們如果能夠聚集善業,就可以改變命運,就會向上走。如果世間不是無常的而是固定的,那麼不管我們聚集多少善業也沒有用啊!無常,就是佛法的奧秘。

  31,我們把“無常”的觀念時時刻刻放在心中,就是在念法。有了無常的觀念,我們看到世間的變化,就會知道:就是如此,正如佛所說,無常現前了。比如我們心愛的東西發生了變化,打碎了,或者被偷被搶了,或者它自己衰敗了,這就是無常,沒有任何一法能夠超越它。

  32,很多學佛的人心裏總想:“要不要算一卦?”或者:“問問菩薩,看我今天出門順不順利?”心中總是有疑網。爲什麼有疑網呢?因爲心中不深信因果,沒有佛法的正見。如果真的相信因果,你就不會再問吉凶了。只管去做,怎麼做就怎麼得,還要問什麼吉凶禍福呢?

  33,用智慧生活,以慈悲待人!

  34,說話要把握分寸,對一件事情可以描述得非常得體,又不啰嗦;既能解決問題,又不傷和氣,正如古人雲:“話有叁說,巧說爲妙。”

  35,嗔恨心很重,言辭犀利,揭人之短,恨不得讓人聽了之後就回去上吊。誹謗,諷刺,挖苦,譏笑,都跟惡口有關。我們要隨時看住自己的口,千萬不要把話說得太絕,說不定哪天這些話就落到自己的頭上。慎言!

  36,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刀劍的傷害更厲害。因爲刀劍砍傷了我們,過一段時間傷口會愈合。但是心靈被那些惡毒的語言傷害了,可能很多年都會讓他人耿耿于懷。修行,善護口業,口吐蓮花……

  37,如果以前有人欺騙過你或深深地傷害過你,試著原諒他。原諒與饒恕的力量很大。原諒,不僅讓對方輕松,首先讓你自己輕松。怨恨也會首先讓自己難過,對方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你卻在那裏難過了好多天,這是一種愚癡的表現。

  38,不是冤家不聚首。他恨你,你也恨他,只要你們兩人都沒放下,那麼不管輪回了多少世,你們總有一天會見面。因爲你們之間的怨恨像磁鐵一樣互相吸引。如果其中一方忽然放下了,想見面就難了。心中的怨恨會把冤家吸引過來,如果心中沒有怨恨,只有純然的慈悲,就不容易有冤家到來。

  39,佛陀很多時候總是沈默的,沈默不是不知道,而是心裏太清楚了!

  40,從“愛不釋手”到“愛到釋手”你體驗到什麼?

  41,一般被人罵,總是把對方的語言聯系起來,又跟自我聯系在一起,然後很痛苦,也想罵人。其實,要真會聯想的話,把那些字調一調,可能就成了王菲唱出的《心經》了。語言的實相就是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組成的,它們本身傷害不了你,是你自己執著了,才會受傷。

  42,人聽到別人說自己不好,不是找對方算賬…

《雲鄉禅師 法語一百則 之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