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液。無生命體的不淨觀是專注于屍體的各種不淨相。屍體的十種不淨相是: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這些是克服欲貪蓋的方法。
關于瞋恨蓋,佛陀如此開示: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醜惡相那樣有能力導致未生起的瞋恨生起,或增長已生起的瞋恨。
對于不如理作意醜惡相之人,若瞋恨還未生起即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增強與增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慈心解脫[1]那樣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瞋恨生起,或斷除已生起的瞋恨。
對于如理作意慈愛之人,若瞋恨還未生起即不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被斷除。」
因此,若要克服瞋恨蓋,就不應繼續注意引起你瞋恨之對象的醜惡相,而應當修行慈心觀。必須有系統地散播無私的慈愛給你自己、你所喜愛者、你既不喜愛也不厭惡者、你所厭惡者,乃至最後,遍滿慈愛給一切衆生。你也應當學習寬恕他人,因爲佛陀告訴我們,在無始的生死輪回中沒有一個衆生不曾作過我們的父母與親人。這些是克服瞋恨蓋的方法。
關于昏沈睡眠蓋,佛陀開示說: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倦怠、疲乏、懶惰地伸直身體、飽食後昏沈及心軟弱無力那樣有能力導致未生起的昏沈與睡眠生起,或增長已生起的昏沈與睡眠。
對于心軟弱無力之人,若昏沈與睡眠還未生起即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增強與增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致力界、精勤界及不斷精進界那樣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昏沈與睡眠生起,或斷除已生起的昏沈與睡眠。
對于勇猛精進之人,若昏沈與睡眠還未生起即不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被斷除。」
因此,若要克服昏沈與睡眠,就不應繼續注意身心的懶散與倦怠狀態,而應提振精神,精進地禅修。正是透過精勤不懈的努力,所以菩薩才能成佛;我們應當效法這種精進的榜樣。也可以思惟生、老、病、死之苦、四惡道之苦、過去與未來輪回之苦等,以激發應當精進修行的警惕心(samvega悚懼感)。當然,適度的睡眠、適量的食物及適當的禅修姿勢對于克服昏沈與睡眠而言也都是很重要的。這些是克服昏沈睡眠蓋的方法。
關于掉舉追悔蓋,佛陀開示說: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心不安甯那樣有能力導致未生起的掉舉與追悔生起,或增長已生起的掉舉與追悔。
對于心受到困擾之人,若掉舉與追悔還未生起即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增強與增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心之輕安那樣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掉舉與追悔生起,或斷除已生起的掉舉與追悔。
對于心輕安之人,若掉舉與追悔還未生起即不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被斷除。」
因此,若要克服掉舉追悔蓋,就不應去理會心的不甯靜狀態,而應當以平和、冷靜、不動搖、輕安的心專注于禅修的目標。如果能在行、住、坐、臥當中都以正念與耐心如此練習,定力就會愈來愈強,而能克服掉舉與追悔。這就是克服掉舉追悔蓋的方法。
關于懷疑蓋,佛陀開示說: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不如理作意那樣有能力導致未生起的懷疑生起,或增長已生起的懷疑。
對于不如理作意之人,若懷疑還未生起即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增強與增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如理作意那樣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懷疑生起,或斷除已生起的懷疑。
對于如理作意之人,若懷疑還未生起即不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被斷除。」
因此,若要克服懷疑蓋,就應當經常保持如理作意,思惟一切有爲法爲無常、苦、無我。他也應當經常思惟佛、法、僧叁寶的殊勝特質,在良師的指導下謹慎地研究佛陀的教法,並且依照佛法而實際地修行止禅與觀禅。這些就是克服懷疑蓋的方法。
佛陀教導許多克服五蓋的方法,上述只是舉出當中的一些例子而已。若想更深入地了解,請研讀叁藏聖典及參考《去塵除垢》一書。當禅修者經由修行止禅而達到禅那,或經由修行觀禅而獲得觀智時,他暫時地克服了五蓋。當他證得須陀洹果時,就永遠地克服了懷疑蓋。當他證得阿那含果時,就永遠地克服了欲貪蓋與瞋恨蓋。當他證得阿羅漢果時,就永遠地克服了昏沈睡眠蓋與掉舉追悔蓋。這就是徹底突破障礙的方法。
[1] 中譯按:慈心解脫就是慈心禅那。
■ 戒學釋疑
問8:如果把有蟲的水倒入土中是否違犯殺戒?
答8:如果蟲因此而死,則倒水的人違犯殺戒。事實上不應將有蟲的水倒入土中,而應倒入適當的容器中、池塘中或河流中。
問9:告訴別人船上有活魚可以買是否算是助殺(罪過)?
答9:這決定于告訴者的動機:如果他的動機是要別人買了活魚之後拿去放生,則是一種善行;然而,如果他的動機是要別人買了之後殺來吃,則是助殺的行爲。
問10:比丘在山中砍有主的竹子是否犯戒?若是,犯什麼戒?如何忏悔?
答10:如果比丘沒有偷盜的心,例如他以爲竹子是無主物,那麼他不犯偷盜戒,而犯傷害植物的波逸提罪。然而,一旦知道那竹子是有主物之後,他應當設法賠償物主的損失。如果他決定不賠償,就犯了偷盜罪。
如果比丘一開始就知道那竹子屬于別人所有,沒有得到主人的同意就去砍竹子,那麼除了上述的波逸提罪之外,他還犯了偷盜罪。此偷盜罪的嚴重程度決定于他所砍竹子的價值:如果所砍的竹子價值古印度一錢或一錢以下,則犯突吉羅罪;如果該價值在一錢至五錢之間,則犯偷蘭遮罪;如果那些竹子價值五錢或五錢以上,則犯波羅夷罪。
如果所違犯的是偷蘭遮、波逸提或突吉羅罪,他應當對另一位比丘忏悔所犯之罪,此外還必須設法賠償物主的損失。如果所違犯的是波羅夷罪,他就喪失了比丘的身份;波羅夷罪是無法忏悔的。
問11:比丘犯了波羅夷戒就自動失去比丘資格,可否再出家呢?
答11:今生他不能再受戒爲比丘。然而,如果他立刻承認所犯的戒並且脫下袈裟,那麼他可以再受戒成爲沙彌。如果他覆藏所犯的戒,維持原來的形象,冒充爲比丘,那麼他甚至沒有資格再受沙彌戒。
問12:在家人犯五戒是否可以出家?
答12:通常是可以的,除非他所犯的是非常嚴重的過失,例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淫汙比丘尼等。符合受戒資格的居士在求受比丘戒之前必須先受沙彌十戒。
問13:出家要有那些條件?
答13:想出家成爲比丘的人必須具有想要解脫生死輪回的願望。此外他還必須符合下列的條件:他不曾殺父、殺母、殺阿羅漢、以惡意使活著的佛陀身上流血、分裂和合的僧團、淫汙比丘尼或沙彌尼;他不能執著不信因果的堅固邪見;他必須是自由身分與奉公守法的人,不是囚犯、奴隸,也不是強盜等犯法之人;他必須不欠人債務,沒有政府公職在身,並且沒有痲瘋病、癰、疹、結核病、癫痫這些難治的疾病;他的年齡至少達到二十歲而且父母同意他出家;他必須具備叁衣一缽;他不是黃門(沒有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官異常的人)、雙性人或賊住者(曾經冒充比丘或沙彌的人);他不是犯邊罪者(曾經出家爲比丘並且違犯波羅夷罪的人)或歸外道者(原本在佛教中出家,然後歸依外道,之後再回到佛教來請求出家者);他必須沒有畸形或殘缺,不盲、不聾、不啞。
問14:佛陀爲何要托缽乞食呢?
答14:事實上佛陀可以不必托缽乞食,但是他爲了使衆生獲得利益,因此還是托缽乞食。此外,佛陀爲了顯示聖者們的模範,所以托缽乞食。托缽乞食是四聖種當中的一種。四聖種意思是沙門應當對飲食、衣服、住所、醫藥這四種資生用具感到知足。托缽是對食物知足的很好方式:沙門不期望將能得到何種食物,而是必須滿足于他人布施的任何食物。托缽也能降伏驕慢。比丘了知自己生活上的四種資具都必須仰賴他人布施,因此自己沒有什麼能引以爲傲的,所以托缽有助于心的鍛練。
問15:出家後如果父母生活有問題,是否應該回去照顧?
答15:佛陀允許比丘照顧自己的父母。比丘可以將托缽所得到的食物及自己所擁有的其它日常用品分給父母,以此方式來照顧父母,而不需要舍戒還俗。
問16:逃漏稅和因幫助逃漏稅而獲得利益是否都違犯偷盜戒?違犯在家五戒應如何忏悔,並再次受持?
答16:根據《律藏》,逃漏稅和幫助他人逃漏稅是二十五種偷盜行爲當中的一種;無論是對出家人或在家人而言,那樣做都是違犯偷盜戒。若比丘偷盜的物品價值一個大錢(pada;相當于五個小錢masaka)或以上,則違犯波羅夷罪,喪失了比丘的資格。
在家人若犯了五戒,就失去了五戒,因此不需要作法忏悔。然而,他應當下定決心不再違犯五戒。他可以在沙彌、比丘或佛像前再度求受五戒,並且謹慎地持守。
問17:請示禅師,您上次開示盜戒,能否請禅師進一步解釋盜「五錢」?若以現今的價值,盜多少錢就算盜「五錢」?若以美金爲計算單位,盜多少美金以上就犯波羅夷重罪?
答17:現今很難確定地指出古印度的「五錢」相當于多少美金。注釋提到在古印度的幣製中,一個卡哈巴那(kahapana貨幣的一種)相當于四個巴陀(pada古譯爲大錢);一個巴陀相當于五個摩沙迦(masaka古譯爲錢或小錢)。根據《金剛覺疏》(Vajirabuddhi-tika)等複注,卡哈巴那與巴陀都是由金、銀與黃銅混合製成的;但是我們無法得知這叁種成份的正確比例。
至于重量,依照緬甸傳統的計算法,我們使用一種名爲「瑞迹西」(Rwegisi)的種子來稱量重量。金店就是以「瑞迹西」種子來稱黃金的重量。「瑞迹西」種子有大與小兩種:小的「瑞迹…
《帕奧禅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