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光
帕奧 尊者 Pha-Auk Sayadaw
緬甸帕奧禅師講解
弟子合譯
目 錄
帕奧禅師序
帕奧禅師簡介
帕奧禅林學程表
一、 剎那定與觀禅
二、 什麼是智慧之光
叁、 如何修習安般念
四、 從安般念至色、無色禅
五、 從安般念至毗婆舍那(節錄)
六、 安般念的功德
七、 四護衛禅
八、 四界分別觀的修習方法
九、 色業處的基本理論
十、 色業處
十一、名業處
十二、緣起(節錄)
十叁、道非道智見清淨(節錄)
十四、道智與果等至
十五、帕奧禅林簡介
帕奧禅林時間表
帕奧禅林學程表
帕奧禅師序(中譯)
諸比丘,由于不能徹知四聖谛,你我長久以來皆迷失于生死輪回。(《S.56.21;相應部‧邊際村經》)
諸比丘,有如一支被抛上空中的棍子,當掉下來時,有時頭部先著地,有時中間先著地,有時尾端先著地。同樣的,被無明蒙蔽及渴愛所束縳的有情,從一界至另一界迷失在生死輪回裏,其因何在?諸比丘,這是因爲沒有知見四聖谛的緣故。(《S.56.33;相應部‧杖經》)
諸比丘,若人的衣服或頭著火,他應如何呢?尊者,若人的衣服或頭著火,爲了熄滅火,他必須具備極強的欲,努力,奮鬥,勤勉,不退縮,正念及明覺。諸比丘,不說是衣服或頭著火,他只爲了如實知見自己還未知見的四聖谛,也必須具備極強的欲,努力,奮鬥,勤勉,不退縮,有正念及明覺。(《S.56.34;相應部‧衣經》)
諸比丘,若在人壽一百歲時,有人也的確活到一百歲,而另有一人對他說:「善者,來吧!他們將在一百年裏的每一天早上折磨你,在一百年裏的每一天中午折磨你,在一百年裏的每一天晚上折磨你,如此他們將在一百年裏每天以槍剌你叁百次,在你被這樣折磨一百年後,你將會透徹知見自己還未知見的四聖谛」諸比丘,爲了自己的福利,他實應甘受這些折磨,其因何在?諸比丘,這是因爲自久遠無可計數的生死輪回以來,再也找不到被槍剌、刀割、斧斬的起點。諸比丘,我沒說必須經曆如此的身心痛苦才能知見四聖谛,反之,我說可以身舒心悅地知見四聖谛。什麼是四聖谛?苦谛,集谛(苦之因),滅谛(苦的止息),道谛(趣向滅苦之道)。諸比丘,因此,應致力于知見此苦,應致力于知見此苦之因,應致力于知見此苦的止息,應致力于知見趣向滅苦之道。(《S.56.35;相應部‧百槍經》)
依據上述經典的教示,願一切善者精勤、正確地體證四聖谛,以便能夠脫離生死苦海。
緬甸 帕奧禅師簡介
緬甸帕奧禅師(Pha Auk Sayadaw),法名烏.阿欽納(U Archin)。一九叁四年出生于緬甸中南部興達塔鎮(Hinthada Township)雷鍾(Leigh Jhyaung)村莊。一九四叁年(九歲)于同村的薩林寺(Sa Lin Monastery)依止烏.叟衲(U Sona)長老披剃出家受沙彌戒。一九五四年(二十歲)在興達塔鎮內的耶吉寺(Ye Gyi Monastery)依烏.班尼亞(U Pabba)長老進受比丘戒。
一九五六年(二十叁歲)參加僧伽會考,取得Dhamma-acariya(法師)的資格。一九六四年(叁十歲)時曾跟隨數字當代長老學習四界分別觀、出入息念、觀禅等業處多年,隨後于塔東鎮(Thaton)尼明達拉山(Nemindara Hill)達溫居(Tawaing Gyi)森林,召特隆山(Kyauk Talon )樂心寺(Citta Sukha Monastery),及葉鎮(Ye Township)附近的阿馨叢林寺(Ah Sin Tawya)等,渡過十余年的潛修時光。在這期間,依據巴利聖典及其相關注疏,深入研究禅觀理論以配合止觀實踐,兼習頭陀行(dhutavga)。
一九八一年(四十七歲)應烏.阿伽尼亞(U Aggabba)長老之邀接任帕奧叢林禅院住持,開始教授內部住衆禅修,因其教法殊勝,目前依止學衆已增至數百人,其中不乏來自世界各國之僧伽及愛好禅修人士。現于緬甸國內,除了毛淡棉本部 — 帕奧禅林之外,首都仰光、北緬曼德裏及東枝等市區,亦設有分部。
所授禅法,依據《清淨道論》中叁學、七清淨及十六觀智之次第,強調禅修者應以「戒清淨」爲定、慧二增上學之基礎。因人之根器與需要,一般由「安那般那念」(出入息觀)或「四界分別觀」入門,遍修入禅業處和「叁十二身分」,「白骨觀」,「十遍」,「四護衛禅」(「四梵住」、「佛隨念」、「不淨觀」及「死隨念」),得具色、無色界八定之後,次以「色、名」業處,「緣起」,「相、味、現起與足處」修習觀禅(毘婆舍那)。
禅師更于教學之余,以八年時間完成五本共約四千余頁之巨著『趣向涅槃之道』(Nibbanagaminipatipada),其內容爲:
一、「出入息念」與「色業處」
二、「名業處」
叁、「緣起」
四、「相、味、現起與足處」
五、「觀禅」(附「止禅」)
一九九六年受到緬甸政府肯定,頒布Maha Kammatthanacariya(大業處阿阇黎,即大禅師)的榮譽。
帕奧禅林學程表
剎那定與觀禅
帕奧禅師 講
緬譯英:法 王 比 丘﹙Bhikkhu Dhamminda﹚
英譯中:尋 法 比 丘(Bhikkhu Dhammagavesaka)
心清淨
是否有必要培育八正道裏的所有八支正道呢?
欲證悟涅槃的禅修者應該記得,在《轉*輪經》 、《大念處經》 及其它經裏所提到趣向滅苦之道都是具備八支正道的,即從正見至正定。只有在所有八支正道具足時,禅修者才能達到滅苦的涅槃。
在這八支正道當中,佛陀在許多經典裏把正定诠釋爲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及第四禅。這種教法稱爲「出勝義釋」(Ukkattha niddesa)或「中燈法」(Majjhedipaka)。出勝義釋列舉最佳定力作爲修習觀禅的根基;中燈法則是指九種定的中間四個,即指色界定(rupavacara samadhi)。這就是表示,它已經把在色界定兩邊的欲界近行定與無色界定包括在內,所以當佛陀舉出四個色界禅爲正定時,它的真正意思是指所有九種定(九次第定)。
可見禅修者必須具有正定,以便能夠修習觀禅與證悟涅槃。那些認爲證悟涅槃是不需要修定的人,事實上已經從八正道中除去了一支,而只剩下七正道。每位禅修者應該自己反省,試想只修七正道是否能夠到達涅槃?
如果要修七清淨,禅修者首先須修「戒清淨」(sila visuddhi),進而修「心清淨」(citta visuddhi)。在獲得心清淨之後,他可以進修「見清淨」(ditthi visuddhi)。
《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savgaha)裏提到:Lakkhana rasa paccupatthana padatthana vasena nama rupapariggaho ditthivisuddhi nama. (visuddhibhedo chp.9攝業處分別品)「以相(特相)、味(作用)、現起(現狀)、足處(近因或直接因)而理解名色,名爲見清淨。」
若欲圓滿見清淨的禅修者首先必須致力于獲得心清淨。《清淨道論》在爲心清淨下定義時說:Cittavisuddhi nama saupacara attha samapattiyo. 「心清淨是近行(定)及八等至(定)。」(《清淨道論》第十八章,段一)
所以四色禅、四無色禅與近行定皆是心清淨。因此,禅修者爲得心清淨必須致力于獲得近行定,或其中一個禅那,或全部的禅那。
《相應部‧定經》(Samyutta Nikaya , Samadhi Sutta)中提到:Samadhim bhikkhave bhavetha , sama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abhutam pajanati , kibca yathabhutam pajanati , rupassasamudayabca atthavgamabca , vedanaya samudayabca atthavgamabca, sabbaya samudayabca atthavgamabca, savkharanam samudayabca atthavgamabca, vibbanassa samudayabca atthavgamabca.「諸比丘,應修習定。諸比丘,得定之比丘能如實了知。如實了知什麼呢?即色集色滅及其因,受集受滅及其因,想集想滅及其因,行集行滅及其因,識集識滅及其因。」
在這部經裏,佛陀指示必須培育定才能如實知見:
(一)、五蘊(色、受、想、行及識)是究竟法。
(二)、五蘊集,即無明、愛、取、行與業。
(叁)、五蘊滅,即無明、 愛、取、行與業的止息。
(四)、五蘊的生滅及它們生滅的因。
任何想要證悟涅槃之人,應該注意佛陀所說的這一段話,因爲它指出了培育定的必要性。如果禅修者依舊不培育定而修觀,由于沒有定力的緣故,他們:
(一)、不能夠依據過去、現在與未來叁世而知見異熟法(果報法)如何依因緣法而生,或因緣法之滅如何導致異熟法之滅。
(二)、不能夠看到色聚,或若能看…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