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之光▪P12

  ..續本文上一頁一尊自己最尊敬的佛像作爲觀想所緣,過後才轉觀佛陀的另一種功德。

  從觀想色相轉觀「阿羅漢」此項功德:取佛陀因獨一無二的戒、定與慧而應受到人與諸天恭敬的這一項功德作爲目標,在心中默念:「阿羅漢,阿羅漢……」當心能專注于觀想「阿羅漢」此項功德時,佛陀的色身可能會消失,若它消失的話,不要去找它,只須繼續保持心專注于功德。

   當心專注于功德大約一小時後,若你去辨明心所依處(由于專注的心是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就會看到尋、伺、喜、樂與一境性。這是取「阿羅漢」此項功德作爲所緣修習佛隨念的方法,其余如正等正覺者(Sammasambuddho)、明行足(Vijjacarana sampanno)等等功德修法亦複如是。

  叁、不淨觀(Asubha Kammatthana )

  禅修者圓滿修習佛隨念之後,可再轉修不淨觀。不淨觀有二種修法:一、以不淨作爲止禅的目標,二、是以不淨作爲觀禅的目標。作爲止禅的目標時,女性禅修者必須只觀想女屍,男性禅修者則必須只觀想男屍,這是取屍體爲目標,以便得證初禅的禅法。在近行定的階段,當心專注于屍體似相時,屍體可能會變得稍微漂亮,因此若是異性的屍體,貪欲就可能會生起。爲了禅修不受到貪欲破壞,因此只可觀想同性的屍體。然而,在觀禅裏,觀不淨並非爲了證得禅那,而只是爲了觀「過患」(adinava)。在觀過患的階段時,禅修者可以觀任何屍體,不論是男是女皆可。

  在《清淨道論》裏,它指示還未證得任何禅那的禅修者先修不淨觀。然而,在這寺院裏,對于已修白遍證得第四禅者,他們可以借助第四禅的力量修習不淨觀。禅修者應取他所見最感厭惡的同性屍體作爲目標。禅修者不須到墳場觀取死屍,爲什麼呢?這是因爲進入白遍第四禅的光極明亮時,他可以其光照向曾見過最厭惡的同性屍體。在照見時,若他曾于死屍的頭位觀看,如今他亦能在同樣的位置以光照見;如果以前是位于死屍的左或右觀看,現在他也能夠在左或右邊以光照見;假如前是在死屍的腳邊看它,此時他亦能從腳邊照見它。只有在那屍相變得清晰時,才以智觀想:「厭惡、厭惡……」或「不淨、不淨……」。

  有些禅修者可能會遇到某些困難,如不曾見過同性的死屍。若此,就必須去取同性死屍的不淨相(asubha nimitta)。在此情況下,由于禅修者早已熟練于進入白遍第四禅,所以他可從第四禅出定後,張眼觀取死屍,就會很容易的取得屍相。若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入白遍禅那,他也可只以普通眼看死屍,取它爲目標,在心中默念:「不淨、不淨……」(當他回到禅坐時)通過第四禅的定力,他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輕易地取得不淨相,當不淨相清晰時,再令心專注于它,觀想「不淨、不淨……」。

  觀想時,不觀照死屍的未來階段,否則死屍的相就可能會變成骨頭,再變成骨灰。但並非每首屍相都會如此,只有禅修者見死屍是很久以前的事,而該死屍如今又已變成了骨灰,這種現象才會發生。所以切勿令心朝向未來觀想。禅修者必須選擇以處于最厭惡狀態的死屍作爲專注目標,心中默念:「不淨,不淨…」且其不淨必須很清晰。由于白遍第四禅的近依止力,多數的禅修者都能在一次的坐禅時間裏就證得禅那。若還不行的話,就如此再修習二、叁次。

   當心專注于不淨的屍體大約一小時之後,再以智辨明心所依處(由于專注心是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就能夠觀察到五禅支,即一、尋,把心投向于(屍體的)不淨,二、伺,令心持續專注于不淨,叁、喜,喜歡不淨,(四)、樂,體驗到不淨相應的樂受,(五)、一境性,心與屍體的不淨成爲一境。

  這裏有個問題:在觀想骨頭或死屍時,喜怎麼會生起?樂受又怎麼會生起?這是因爲禅修(bhavana)的力量而導致喜與樂生起。譬如你們常吃的「各阿比」(ngapi) 是極不淨的,但把它炒過之後就不覺得不淨了。同樣的,由于禅修的力量,喜與樂是可以生起的。當心專注于屍體的不淨及禅修成熟時,就會獲得似相。換言之,即是定力已提升到近行定的階段,若似相出現,不淨的屍體就可能暫時變得漂亮,此時由于禅修的力量,喜及樂禅支就會生起。

  四、死隨念(Marananussati)

   已經證得不淨觀初禅的禅修者,可以輕易地轉修死隨念。佛陀在《大念處經》(Maha Satipatthana Sutta)裏說:so imameva kayam upasamharati “Ayampi kho kayo evamdhammo evambhavi evam anatito”ti「他以智將自身比較(該屍):『我身亦有如是(不淨)性,必當如是,無法超越此(不淨)』」 。若已證得不淨觀初禅的禅修者,觀想自己成爲一具死屍,如:「我肯定會死,死亡是必然的,我無法逃脫死亡;此不淨肯定會發生,我無法避免此不淨」,而腐爛相出現,就取它作爲目標,使心專注于彼,觀想:「我的死亡是必然的,生命卻是不定」Maranam me dhuvam, jivitam me adhuvam,或「我生命的終點即是死亡。」

   禅修者必須先專注于自己不淨的死屍相上,過後才轉觀屬于究竟法的命根(jivitindriya)之終結。若心能夠專注一小時,當他去辨明專注的心時,五禅支就會出現,然而這些禅支並非安止定,只是近行定的禅支而已。這是修習死隨念的方法。

  結語

  一共有四種護衛禅,即:慈心觀、佛隨念、不淨觀與死隨念。禅修者應該每天都以一切有情作爲禅修的所緣入慈心禅一次,把慈愛散播至寺院、村子、直到無邊世界。這是爲了令自己在禅修時不會遭遇到厄難。修習佛隨念可使自己不遭受危難,保護不受夜叉、鬼神等的幹擾,也可使心清晰,因此當心不清晰時亦應修佛隨念。當悚懼(samvega)退失及心攀外緣時,則應修習死隨念。當貪欲(raga)生起時,更應該修習佛陀教導作爲斷除貪欲之法的不淨觀。 ]

   四界分別觀的修習方法

  帕奧禅師 講

   緬譯英:Bhikkhu Dhamminda﹙法王比丘﹚

   英譯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尋法比丘﹚

   在巴利聖典裏,記載了兩種修習四界分別觀的方法,即:簡略法與詳盡法。在此即將要爲大家解說的是適合于利慧者的簡略法,而另一是給予修習簡略法有困難者的詳盡法。

   佛陀在《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教導的簡略法:「同樣的,諸比丘,比丘觀察此身無論是處于任何姿勢,都只是由諸界組成而已: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清淨道論》(第十一章,段四一至四叁)更進一步的解釋:「是故欲修習此業處的利慧者,首先應獨居靜處,念慮于自己的全色身:『于此身中,堅(硬)性或固性的是地界,粘結性或流動性的是水界,遍熟性或暖熱性的是火界,支持性或推動性的是風界』。他應當數數地念慮作意及觀察「地界、水界」,意即僅是界而非有情非壽者。這樣精進,不久之後,生起由照見及差別諸界之慧所增強之定。由于以自性法爲所緣,其定不能達至安止,而只是近行定。」。

   再者,或如舍利弗尊者所說的身體四個部份,以顯示四界之中並無任何有情,即:「因骨、因腱、因肉、因皮包圍空間而稱爲色」。他應當決意在每個部份裏,以智之手把它們分別,及依上述的方法觀察它們,即:「于此身中,堅(硬)性……不能達至安止定,而只是近行定。」 。

  四界分別觀入門

   在帕奧禅林裏所教導是遍照全身四界的方法:

  一、 地界:硬、粗、重、軟、滑、輕。

  二、 水界:流動、粘。

  叁、 火界:熱、冷。

  四、 風界:支持、推動。

   屬于地界的六種特相可在《法聚論》(Dhammasavgani . p.170 , p.647)裏見到,其巴利原文是:硬(kakkhalam),軟(mudukam),滑(sanham),粗(pharusam),重(garukam),輕(lahukam)。水、火與風界的特相各自的巴利原文,水:流動(paggharana),粘(abandhana)或接觸(savghattana)的現起。火:熱(unha),冷(sita)。風:支持(vitthambhana),推動(samudirana)的作用。

   修習四界分別觀,必須逐一地照見這十二種特相或素質爲始。對于初學者,一般先教導較易照見的特相,而較難的部分則留待于後。按照一般所教導的先後層序排列:推動、硬、粗、重、支持、軟、滑、輕、熱、冷、流動及粘。當開始觀照其中任何一種特相時,必須先在身體的某個部位照見到它,然後再嘗試將之擴至能夠遍照全身。

   一、開始照見「推動」時,可以注意吸氣時風大推動頭中央的推動力。當你能照見到這部位的推動時,接著應把注意力轉移到身體鄰近的其它部位,繼續照見它的推動。如此,可以先從頭部開始慢慢照見推動,然後于頸項、身體、手、足乃至腳底,不斷地重複修習再修習,直到無論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任何部位,都很容易照見推動。

   如果頭中央的氣息推動力不易于察覺,可以吸氣時注意胸部或腹部的移動。若這些也不清楚,可注意心髒跳動而引起的脈搏跳動,或任何明顯的推動;每當有移動時,即有推動。無論在何處開始,都應該持續不斷地、慢慢地去提升自己對它的了解,以便能于全身皆見推動。在有些部位它會呈現得較明顯,而其它部位則較微細,但它是存在, 于全身的每個部位。

   二、當你對照見推動感到滿意之後,可以嘗試照見「硬」。首先在牙齒照見硬的特相:咬一咬牙就可以感到它的堅硬,過後把咬緊的牙齒放松,再去…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資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